“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是何意思?

泰和道安


矛盾对立,辩证统一。

一以贯之,在于良心。

良心所在,就是天命。

天命所在,无往不利。


明心真人


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执守大道,代天牧民,允执厥中,顺天应人

《道德经》第而十二章,“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是说圣人执守大道,允执厥中,不偏不倚,代天牧民,及于万物。所谓“圣人”,是参透自然之道和民心之道,洞察天地万物终始,具有最高道德和智慧的人;“执”,是执守;“一”,是大道,仰观则有天道,俯察则为人道,民心之道;“天下牧”,即“牧天下”,牧养天下万民和众生,如同牧养牛羊一样。

所谓帝王,代天牧民也。

【版本】

本句,楚简本缺失,帛书本作“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河上公本、王弼本均作“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傅奕本作“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式”是范式,有以身垂范的含义,而“牧”则是牧养,义胜。“执”是执守,“抱”是抱守,二者义通。帛书本最古,且义胜,故本文从帛书本,即“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释义】

“圣人”:参透自然之道和人心之道,洞察天地万物终始,具有最高道德和智慧的人。原是指“聪明的人”,后来是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字形从“人”、“耳”、“口”,表示这是一个耳聪口敏的人,既善用耳,又会用口,本义是通达事理。《说文》:“圣,通也。按:耳顺之谓圣。彼教所言耳根圆通亦此意。” 《风俗通》:“圣者,声也。闻声知情,故曰圣。”《易经˙乾卦》:“圣人作而万物覩。”《尚书˙洪范》:“睿作圣。传:于事无不通谓之圣。”《诗经˙小雅˙小宛》:“或圣或否。”《诗经˙小雅˙巧言》:“圣人莫之。”《管子˙四时》:“听信之谓圣。”《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韩非子˙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执”:执守。甲骨文“执”字十分清楚地表明这是一个人的双手被枷锁扣住的样子。字的本义是“拘捕”。《说文》:“执,捕罪人也。”《礼记˙檀弓》:“而妻妾执。注:拘也。”《左传˙僖公五年》:“遂袭虞,灭之,执虞公。”《易˙遯》:“执之用黄牛之革。”《礼记˙少仪》:“执君之乘车。注:执辔也。”《诗经˙周颂˙执敬》:“执竞武王。”《左传》:“执邾悼公,以其伐我故。”《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一”:指“道”,大道,自然之道和民心之道。“执一”即执持大道,允执厥中,不偏不倚。《说文》:“惟初大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广韵》:“数之始也,物之极也。”《易经˙系辞》:“天一第二。”《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牧”:牧养万民。“牧”,像一只手拿着鞭正在赶一头牛,本义是“放养牲畜”,也指“放养牲畜的人”,如“牧人”、“牧童”等,引申为“统治”义,如“牧万民”。《说文》:“养牛人也。从攴,从牛。”《玉篇》:“蓄养也。”《广韵》:“放也,食也。”《小尔雅》:“牧,临也。”《韵会》:“治也。”《尚书˙舜典》:“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传:九州牧监。”《尚书˙吕刑》:“非尔惟作天牧。”《礼记˙曲礼》:“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周礼˙天官˙大宰》:“九两,一曰牧,以地得民。注:牧,州长也。”

巡视九州,以督州牧也。

【简评】

圣人,是参透自然之道和人心之道,洞察天地万物终始,具有最高道德和智慧的人。“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是说圣人执“道”而行,中正无私,牧养万民,及于众生。“圣人”,是参透自然之道和人心之道,洞察天地万物终始,具有最高道德和智慧之人;“执”,是执守;“一”,是“大道”,仰观则有天道,俯察则有人心之道;“牧”,牧养万民,如同牧养牛羊一般。

于自然之道,圣人应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认识并顺应自然的规律。上古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憂”,帝尧“求能治水者”,四岳推荐了鲧,结果“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摄行天子之政”的帝舜“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而“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其后,帝舜“举鲧之子禹,而使续鲧之业。”大禹在外十三年,“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栞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大禹治水的关键,是“道九川”,“道”即“導”,疏导是也。因此,大禹治水的成功,是将乃父鲧之“壅堵”之策,改为“疏导”,这便是认识到自然规律,并尊重自然规律,便是“执天之行”,也便是“执一”。

帝禹治水,道川入海也。

民心之道,圣人应该上顺天道,下应民心,也应该采取疏导而非壅堵的策略,来治理天下。《荀子˙哀公》记载,鲁哀公问于孔子,孔子有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魏征在给唐太宗李世民上书中,有云:“自古受图应运,继体守文,控御英杰,南面临夏,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齐高明於日月,本枝百代,传祚无穷。然而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殷鉴不远,可得其言。”《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为什么呢?是因为帝王失其道也。所以,帝王代天牧民,必须“观乎民心之道”,进而“执道而行”,此即“执一”。

“以为天下牧”,是“以道为天下牧”,也就是遵循道的规律,来牧养天下万民。《国语˙鲁语》:“且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所以,天下之牧,乃为“天子”;邦国之牧,即为“君主”。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改刺史为州牧,后废置无常;汉灵帝时,再设州牧,掌一州之军政大权,位在郡守之上,如汉末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刘虞为幽州牧,刘焉为益州牧。所以,天子或君主的职责,是代天牧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必须循道而行,这里的“道”,仰观则为天道,俯察则为人道,也就是民心之道。只有“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才可以做好自己“代天牧民”的本职工作,这便是所谓的“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的内在含义。“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国,治军,从商,从教,修身,修心,率皆此道也。信哉!

民水君舟,不失其道也。

【本号文章均为原创。图片源自网络。】


泰和道安


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意为:圣人(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人)秉持一种理念,凭借这种理念做天下人的君长。

老子那里,“一”指天道和人道,比如无为,自然无为预示治国无为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是汉初采用的治国策略。萧规曹随,是另一种无为。

孔子也主张“一以贯之”,原文这样表述:“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由此可见,孔子的“一”是仁道,也就是忠恕之道。凭借仁道可否治理天下呢?孔子生前没有行得通,后世也没有听说,估计难度很大。

王阳明和曾国藩是孔子之后完成“三不朽”的圣人,王阳明创立心学,曾国藩撰写《挺经》,都悟出为官之道,但层次未达到“为天下牧”。

毛泽东在长沙一师求学期间,博览群书,聚友共商,转益多师,以探求宇宙的“大本大原”为要务,毕业后更致力“改造中国和世界”的社会实践和革命运动,终于领悟出为穷苦人打天下、为人民服务的大道,并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付出无数先烈的牺牲,最终建立了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可见,毛泽东已经找到领袖群伦的“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