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刻拍岸惊奇》之和尚当经换米后面的经济学【上】

第二部分:故事后面的经济学

前面说到那太湖洞庭山寺中的和尚们,因荒年米贵将留存了七百多年的白居易手书《金刚经》给当了。虽然和尚们头光脑袋不光,但这《金刚经》毕竟是寺传宝物,若非得已,谁也不会把这稀罕物件拿去换米。

您说是不?米价飞涨,和尚们也不愿啊。

但这米价就必须飞涨吗?

NO!我们且看原文是怎么说的

且说嘉靖四十三年,吴中大水,田禾淹尽,寸草不生。米价踊贵,各处禁粜闭籴,官府严示平价,越发米不入境了。元来大凡年荒米贵,官府只合静听民情,不去生事。少不得有一伙有本钱趋利的商人,贪那贵价,从外方贱处贩将米来;有一伙有家当囤米的财主,贪那贵价,从家里廒中发出米去。米既渐渐辐辏,价自渐浙平减,这个道理也是极容易明白的。最是那不识时务执拗的腐儒做了官府,专一遇荒就行禁粜、闭籴、平价等事。他认道是不使外方籴了本地米去,不知一行禁止,就有棍徒诈害,遇见本地交易,便自声扬犯禁,拿到公庭,立受枷责。那有身家的怕惹事端,家中有米,只索闭仓高坐,又且官有定价,不许贵卖,无大利息,何苦出粜?那些贩米的客人,见官价不高,也无想头。就是小民私下愿增价暗籴,俱怕败露受贵受罚。有本钱的人,不肯担这样干系,干这样没要紧的事。所以越弄得市上无米,米价转高,愚民不知,上官不谙,只埋怨道:“如此禁闭,米只不多;如此仰价,米只不贱。”没得解说,只囫囵说一句救荒无奇策罢了。谁知多是要行荒政,反致越荒的。

各位看官弄明白了吗?

原文主要讲了三层意思:

一、苏州遭水灾,当季的庄稼没了,新米也跟着没了,市场上大米稀缺,于是米价水涨船高。这时只要官府不去生事,让有米的大户开仓卖米,有钱的富人外地贩米,随着市场上大米供给增加,米价自然就会往下走,最后逐渐平稳下来。

二、腐儒为官,不懂经济,一遇荒年便禁止大米的正常买卖,还限价。大户富庶之人无利可图,怎愿开仓卖米,或长途辛苦从别米倒米来卖呢?即便是平日卖米的商户,也把店门一关,谁爱卖谁卖。如此市场上大米供给更少,米价更贵。

三、官家乱作为,市场自发会形成地下黑市,以弥补封闭市场的不足,这样即使米价高点,也不至于让民众无米可买。但历朝历代总有那么一些喜欢打小报告的人,看到有人违反官家恶令私下黑市交易的,立马举报,最后搞得人心惶惶,荒年更荒。

《二刻拍岸惊奇》之和尚当经换米后面的经济学【上】

这套路是不是很眼熟?都9012年了,还是同样的味道,同样的配方。你看当初新冠横行肆虐之际,普通民众可是一罩难求,个别良心药店稍微加价销售,还被当局从严处罚,更不用说那些冒着极大风险高价倒口罩的,这不一不小心不就进去了么!嗯,口罩价格是亲民滴,但前提你得买得到啊。

要说数百年前是腐儒当道,重农抑商的大国策下,毫无现代经济学常识的官家强行干涉市场经济运转还能理解,可如今我们喊着建立市场经济都快三十年了,还没半点经济学常识吗?能不能稍微尊重下市场规律?

嗯,有点扯了,拉回来。今天要给大家讲讲和尚当经后面的经济学常识。

未完待续

《二刻拍岸惊奇》之和尚当经换米后面的经济学【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