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交匯點上的“硬科技”

時代交匯點上的“硬科技”

疾風知勁草,過去是不平凡的一年。“碰撞”沒有使我們走向舞臺邊緣,反而一步步靠近時代前沿,為領跑蓄力。

時代交匯點上的“硬科技”

在“黑天鵝”和“灰犀牛”事件面前,我們非常清醒地認識到,創新驅動發展早已不是什麼“烏托邦式”的理想,而是破解當下發展難題的“剛需”。

在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逐漸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時刻,2020西安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的召開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此時來看“硬科技”,已不僅是一種技術創新,更是著一種直面問題、敢啃硬骨頭的精神圖騰。

時代交匯點上的“硬科技”

2020西安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

本次大會聚焦“硬科技推動高質量發展”,從創新發展、資本融合、成果轉化等主題開展了一系列論壇峰會,吸引了科技界、產業界、金融界諸多業界精英匯聚西安進行科技交流與合作,進一步使硬科技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新動能。

“金融加持、AI匯聚、硬科技創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成為本次大會的成果關鍵詞,“西安——全球硬科技之都”的IP愈發鮮明化。

會議期間發佈了《2020中國硬科技創新白皮書》,從硬科技發展現狀、發展態勢、應用於發展協同以及發展前景四大方面對“硬科技”進行了多維解讀,同時,對全國38個城市進行了硬科技創新排名,西安位居副省級城市前列。

2020西安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雖已落幕,但硬科技的高速發展與創新成果轉化探索,始終在路上……


引擎:上半年西安經濟領跑,“硬科技”功不可沒!

科技創新之於經濟發展,分量到底有多重?

上半年西安經濟指標令人眼前一亮。生產總值達4575億元,同比增長2.8%,增速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一。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6.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8%,全部轉負為正。

時代交匯點上的“硬科技”

西安市市長李明遠

西安市市長李明遠認為,西安經濟能有如此韌勁,科技創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9年西安市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0家;技術合同交易額達到1364億元,比2018年增加了32.6%;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5.17%,這在全國大中城市中位居前列。

許多科技相關的指標逆勢大幅度上揚,技術合同交易額上半年增長25.4%,高技術投資增長25.4%,高技術產值增長23.9%,計算機統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產值增長43.1%,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1%。

今年上半年全市5家上市企業中,4家是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的硬科技企業,充分體現了西安硬科技創新的實力和活力。

當經濟復甦與遇見硬科技支撐,產生美妙邂逅。科技創新為西安的經濟復甦提供了強大動力。


區域:站在產業鏈全局,考量“主攻方向”

發展硬科技不是“攤大餅”“撒胡椒麵”,而是要結合當地實際找準聚焦點,從產業鏈全局著眼。

時代交匯點上的“硬科技”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賈敬敦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賈敬敦認為,“要進一步明確硬科技創新的重點方向和關鍵領域。要從提升產業鏈安全穩定性和‘補鏈強鏈’的角度出發,參考硬科技技術目錄,充分聚焦和切實找準硬科技技術領域和產業方向。”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

一是,各地發展硬科技要充分聚焦,要有自己的主攻方向

。硬科技的涉及領域廣,全面出擊在各個領域開花幾乎不可能,就連中關村這個“宇宙中心”都有自己的短板,所以一定要聚焦到適合當地發展的領域。

二是,各地要強化“產業鏈”意識,站在整個行業的產業鏈條上去考量當地的發展。特別要考慮產業鏈的穩定性,完整的產業鏈是稀缺資源,關係到國民大計,要敢於面對問題,向“卡脖子”技術的關鍵領域衝擊。

例如,在芯片行業,以谷歌為代表的美國公司在產業鏈中佔據優勢地位。受貿易逆全球化影響,2019年芯片行業出現了明顯下滑,這恰恰要求我們必須發展硬科技、解決受制於人問題的緊迫性。

對一個區域來說,不可能做到全覆蓋,與其淺而全,不如專而精,集中力量攻關某個領域,向深處挖掘。各地在發展硬科技時要有“產業鏈”意識,找準領域,充分聚焦。


機制:硬科技研發要有“用戶意識”

硬科技研發應該向誰負責?向誰負責意味著誰為本位,最終產出結果大不相同。

目前來看,硬科技研發暫時還沒有走出科研圈子,沒有面向市場和應用場景,重大硬科技科研項目管理機制有待完善。

特別在重大項目中,往往還是各個子課題都是對總工程師、對科學家負責,沒有做到對用戶、企業負責,導致研究得出的結果達到了相關技術指標,卻沒有解決業界的實際需要。

硬科技科研項目,要有向用戶企業負責的意識,變“閉環”為“開放”,不閉門造車才能解決用戶、企業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個問題本質上說明,科技創新的制度建設還不夠匹配。

時代交匯點上的“硬科技”

2020西安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

如果說科技創新是“硬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是“軟創新”,那麼要把硬科技發展好需要兩種創新“雙輪驅動”。

例如,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產權制度和激勵機制,帶動一批硬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推廣實施“企業創新積分制”等精準支持硬科技企業的新型政策工具等。

通過“雙輪驅動”,最大程度將人才與科技融合在一起,釋放創新活力。


機遇:搭上“新基建”的風口

未來十年,“新基建”引領新風口,將會有大量社會資金投入新基建領域。對發展硬科技來說,參與到新基建這個當下及未來最大的風口中去,是助力硬科技落地的最好機遇。

時代交匯點上的“硬科技”

新基建的七大領域(來源:網絡)

“新基建”也就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指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七大領域,涉及諸多產業鏈。

新基建的“基”,其根在硬科技。從技術的角度講,新基建的精髓核心基於5G、物聯網、全光網連接為基礎的兩大支柱產業。

華為公司副總裁魯勇認為,新基建無疑是給硬科技的發展注入了歷史的機遇。5G、物聯網、全光網是網絡化之基,雲、大數據是數字化之基,人工智能將是智能化之基。

魯勇認為,5G、雲和人工智能產業鏈共同的努力,必將為數字經濟帶來新的融合。

“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下一步,硬科技要借勢而起,搭上“新基建”風口,讓硬科技在擁抱政策、資金、人才的紅利中,實現更高更快發展。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