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加坡IDC市场

​笔者这几年也负责过一些新加坡的项目,实际参与过设计,选址,算是小有心得。这篇文章是随手记,没有怎么梳理逻辑,也没怎么编辑,各位读者见谅。


新加坡被誉为亚太IDC的Top3市场,主要原因在于很多中外企业的亚太总部设置在新加坡。新加坡政府也极力推崇Center hub of APAC的概念,地理位置有明显优势,同时各种经济政策和政治环境稳定也推动外资建立亚太总部。国内阿里,华为,微软,Facebook,Google的亚太总部,据网上公布信息,都设在新加坡。阿里,华为,腾讯,百度都有在新加坡设点,当然还有一些互联网公司也有机房需求,在此笔者略过。究竟新加坡的IDC市场有多大,从实际建设量看,笔者估计约2019年大概400MW的规模,2年前的数据是接近300MW。

浅谈新加坡IDC市场


新加坡早期的IDC供应商以电信运营商为主,例如Singtel在Taiseng的机房,Pacnet(太平洋电信,已被澳洲电信Telstra收购),Starhub(当地第二大移动运营商),NTT,KDDI。Equinix算得上很早一批进新加坡市场的美国玩家,毕竟玩网络出身。后来本地地产背景为主的玩家加入,例如吉宝Keppel,Kingsland,1-Net。再有国际批发的玩家DRT,再到近几年大红大紫的STT(GDS的股东,收购英国Virtus机房,收购Tata……)。新加坡当然不会缺席Global Switch(近期在Woodland北面新建大机房),而且还有印尼的运营商进入(Telin)。而且还有DoDid,IO这种公司,大家可能没听过……贴个17年的市场报告的IDC分布图,基本北面少机房,西面好几个,但不大,Taisung附近还是热门地区,东面Loyang也为数不多。

浅谈新加坡IDC市场

笔者去过好些新加坡的IDC考察,很多IDC都可以Purposed built从平地盖,这点比香港好多了。香港由于土地供应紧缺,人都不够住……很多只能用工业楼改,例如物流中心。刚才提到IO,这个公司也比较有趣。当年在美国凤凰城搞得还OK,然后发布预制化数据中心,东西做得像模像样,软件也酷炫。当年io宣布在新加坡机房的时候还弄得市场比较轰动,机房没记错是在西数硬盘厂房,改造IDC,几年前PUE宣称也比较低,好像1.4~1.5吧。可惜技术路线并没有获得当地用户的普遍认可……笔者有个同事也是IO过来,大概听到的故事就是技术上还是没有传统的好,而且本地客户不接受,价格也不太好。后来IO卖掉整个公司给Iron Mountain。具体细节笔者不清楚,只是从结果来看,做预制化不是一个神药,再酷炫的技术,可能IDC生意模式错误,也不能起死回生……

浅谈新加坡IDC市场

浅谈新加坡IDC市场

浅谈新加坡IDC市场

新加坡的土地政策,早年相对容易,现在越来越难。大部分土地都是国有,掌握在EDB和JTC手里,剩下一下是Free hold私人土地。新加坡政府也看到当年的一些公司的搞法,类似国内建设后拿到客户合同,证券化或者股权交易变现,也看到很多IDC公司其实背后并没有签到客户,解决就业问题也不怎样(大伙去看看新加坡工地都是啥人,一个IDC能招几个人?),后来土地审批就严格了很多。即使大用户想学谷歌,亚马逊自建,政府也是有条件的……这些细节,笔者也并非十分了解,大致路径清楚,想搞自建的,还是要请相关顾问(政府背景最好)去了解清楚。


新加坡的电费很贵,大概人民币1块出头,水费更贵,国内5倍吧(都是饮用水级别呀)……电费基准价虽然贵,不过难能可贵去年开始放开售电政策。可以有好些零售商和批发商了,但是独立计费上面,要满足设计变更——要加零售商的计费电表接入对方计费系统。


说起自建,最引人瞩目算得上Facebook的新闻。先不说PUE 1.1X刷新记录。关键是单一建筑做100MW+这事比较夸张。新加坡因为容积率问题,很多IDC都是多层建筑。除了自建的大型IDC,Colo公司也马不停蹄。刚刚提到Global Switch,还有STT,DRT都在Loyang建设。包括笔者所在的公司AirTrunk,最近也宣布Loyang的Hyperscale机房建设开始。目前第三方租赁机房,AirTrunk这个算得上暂时最大的了。新加坡的华语翻译有点怪怪——霸级,比起超大规模这种翻译,笔者更喜欢这个词,有点麦当劳巨无霸的既视感。当然,论销售容量规模,应该Equinix,DRT,STT这些都估计蛮大,而且有资源可以建和扩容。

浅谈新加坡IDC市场

大家可以看到面薄(国内翻译脸书),150MW!!相比,谷歌才是25MW而已。国内中移动当时DCD也报导过,在Taisung附近买了栋楼做机房。至于新科电信媒体,就是STT。笔者感觉Loyang自从DRT去了之后,土地供应政策倾斜,Loyang会成为数据中心一个重要区域。最起码,从IDC供应量看,Loyang会是大型数据中心需求的重要区域。有时候IDC选址靠运气,当年新加坡东面没什么人气,大概成功了,就变成人气。笔者又想起NTT当年在香港将军澳,早期将军澳没什么人气,NTT去了,港交所去了,后来做起来了……


笔者感觉新加坡多少有点供过于求,价格也越来越低。技术细节,施工管理整体还是英国体系,还是蛮不错的,个人觉得比香港好。下面简单谈点技术层面的东西。

  1. 新加坡不少飞轮UPS,包括Global Switch,STT(其中有一个),Telin,Singtel West最新机房。如果担心飞轮UPS电池后备问题的话,就选2N飞轮吧。但造价摆在那,飞轮和发电机同轴的UPS,2N的配置相当于2N发电机了。或者取巧一点,可以学DRT的设计,冷冻站用飞轮UPS,解决蓄冷问题。
  2. 电气架构大部分2N,和国内类似。有些会设计N+1,类似RR或者DR,对比美国,新加坡的普遍设计比较传统架构。
  3. 新加坡设计基本要过绿色建筑BCA,还要强制性满足TVRA要求。TVRA是一个本地的认证体系,只是新加坡适用,读者可以自行查询。
  4. 因为建筑节能要求,有些技术被新加坡政府部门贴上不节能标签并且不建议使用,例如风冷空调,包括风冷冷机。例如所谓间接蒸发,因为理念普及问题,新加坡政府反而觉得更节能,搞不懂潮热地方间接蒸发有什么用途……但不要觉得政府部门的人都很懂技术,很懂的多要出来干了是吧?所以哪怕有一个更节能的风冷冷机和不节能的间接蒸发,后者设计方案被审批概率高很多。
  5. 当地发电机以低压为主,还有很大容量的低压油机。中压油机少的原因,很重要一块是新加坡电压22kV,中压油机绝大部分只有11kV。要买大变压器就得额外投入成本。
  6. 制冷方案,也没什么特别,大部分都是冷冻水系统,水冷冷机。
  7. 整机架交付在新加坡很普遍,即使高架地板,也会有一个很大的斜坡进去。
  8. 新加坡IDC建设成本比国内贵一些,大致和香港差不多。新加坡的人力成本因为外来劳工原因,比香港便宜。但是新加坡用欧美生产产品,由比香港贵,反正两个市场机电建设成本相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