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非遺“吊洞砂鍋”

​​4月14日,在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兩河吊洞“龔砂鍋”作坊內,為歐洲客戶定製的“鴛鴦砂鍋”完成燒製出爐,交予快遞,即將飛赴海外。這是全面復工復產後,“龔砂鍋”作坊完成的首筆海外訂單。同時,一批傳統砂鍋、茶壺、烙烤鍋等成品先後出爐,不過,這批產品尚不能滿足紛至沓來的國內訂單。


兩河吊洞砂鍋,作為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人龔開貴一家的堅持下,不斷改進產品結構、創新營銷模式,其定製砂鍋產品已通過各大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並逐步走向世界。


走向世界的非遺“吊洞砂鍋”

為了完成訂單生產任務,請來了村裡的老師傅幫忙。

非遺+電商 國外訂單紛至沓來


龔開貴是瀘州市敘永縣兩河吊洞“龔砂鍋”第七代傳承人,也是目前四川川南地區唯一採用手工製作砂鍋的人。靠著傳統技藝,產品不斷創新,近年來,“龔砂鍋”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今年上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龔砂鍋”的生產計劃。年前,瀘州本地以及雲南威信、鎮雄經銷商的訂單還沒有交付。這段時間,電商平臺上的訂單又開始“打擁堂”,其中還有一些是海外定製產品。


“沒有訂單著急,有了訂單生產不出來更著急。”龔開貴說,吊洞砂鍋銷路的打開主要來源於網絡,幾乎每天都有訂單。加上週邊城市經銷商的需求,復產後有些忙不過來。


專門負責“龔砂鍋”宣傳和銷售的龔琴告訴記者,近年來,吊洞砂鍋在多家電商平臺開了店,除了銷售傳統產品,個性化訂單也不少,有些訂單還是來自東南亞和歐美國家。


“春節期間接到的訂單中,有不少國外單子。其中,一對來自歐洲的華人夫婦定製了一個‘鴛鴦砂鍋’。”龔琴說,這樣的產品需要先設計,然後再製作,期間還要同客戶反覆溝通,不斷修改。“一個定製砂鍋先後製作兩次,耗時比普通砂鍋多幾倍,製作時還要同時多做幾件,燒製好後從中選出品質最好的產品寄給客戶。”


走向世界的非遺“吊洞砂鍋”

發往歐洲的鴛鴦砂鍋


4月14日,歐洲客戶的定製砂鍋終於交付快遞。接下來,還有來自加拿大、緬甸的一些國外訂單需要生產。

據龔琴介紹,砂鍋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炊具,在各種金屬、陶瓷炊具不斷湧現的時代,其市場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但出乎意料的是,“龔砂鍋”的訂單卻逐年增多,主要原因得益於兩河吊洞砂鍋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被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示範基地。


龔軍,兩河吊洞砂鍋第八代非遺傳承人。這些年來,他在父親龔開貴的言傳身教下,不但學會了砂鍋的製作技巧,而且不斷探索營銷方式和創新產品生產工藝。正是有了產品生產和營銷上的創新,吊洞砂鍋不僅銷往全國,還邁出國門走向世界。


走向世界的非遺“吊洞砂鍋”

砂鍋製作從選材到製坯,再到煅燒和出窯,有75道手工工序。

75道工序 堅守全手工製作底線


“疫情期間放假3個多月,導致大量訂單堆積,復工後的首要任務是依次完成這些訂單。”龔軍說,吊洞砂鍋始終堅持傳統工藝生產,全手工製作才是“龔砂鍋”的文化精髓。


訂單多,業務好,可以進行批量生產嗎?


“訂單再多也必須保證‘土砂鍋’的品質。”在龔軍看來,堅持採用傳統手工生產,是吊洞砂鍋製作的底線。


4月14日,在兩河吊洞砂鍋生產作坊裡,6名工人正在依次備料、配料、踩泥、製坯……生產過程有條不紊,並沒有因為生產任務重而顯得忙亂。龔軍說,要完成訂單生產任務,還要依靠村裡的老師傅們幫忙。


“以前,吊洞旁邊的每家每戶都在燒砂鍋,現在就剩我一家了。”龔軍告訴記者,砂鍋製作程序繁瑣又很累,很多年輕人都不願學,但村裡有很多老人曾經都是砂鍋製作的好手。


據瞭解,砂鍋製作從選材到製坯,再到煅燒和出窯,有75道手工工序。原料上,採用當地特有的白善泥(觀音土)手工製作,這種泥土質地細膩,可塑性強。製作好的鍋坯經煤火高溫燒製後上釉,便成了耐酸鹼、保溫能力強、透氣性能好的砂鍋,適用於燉、煮、煨和煲湯等。


走向世界的非遺“吊洞砂鍋”

龔開貴檢查剛出爐的砂鍋

“產品創新+旅遊” 助力鄉村振興


為保護和傳承砂鍋燒製技術,讓祖傳技藝不被現代科技取代,龔開貴早在10多年前就萌發了“產品創新加旅遊”的發展模式。


有了新的發展思路,龔軍在父親的帶領下潛心摸索,利用傳統砂鍋製作技術,製作酒杯、酒壺、花瓶等工藝品。在長期生產過程中,龔開貴父子倆不斷探索改進砂鍋傳統生產工藝和流程,改良了砂鍋粗糙、刺手的外觀,獲得市場認可。


為了推廣吊洞砂鍋,讓更多人瞭解這一非遺項目,龔開貴將砂鍋製作和鄉村旅遊結合起來,在家裡修建了一座展覽館。把家族傳承下來的有關砂鍋製作的工具、樣品陳列展出,再現吊洞砂鍋幾百年來的發展史。


“堅持產品生產與旅遊相結合,遊客可以免費參觀,喜歡的話還可以現場體驗式操作。”龔軍說,近年來,各級政府文旅部門對非遺文化傳承支持力度非常大,他將在傳承兩河吊洞砂鍋非遺文化的同時,利用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示範基地的契機,做好校園研學、親子體驗等項目,結合鄉村旅遊發展,為鄉村振興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川江都市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