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縣後池:太行山裡種下“綠色銀行”

長城網邯鄲訊(記者霍文龍 通訊員李東旭)暮春時節,走在涉縣關防鄉後池村的愚公路上,層層的梯田上,一行行的果樹爭相吐綠。不遠的山坡上, 忙碌的村民正在拖著水管挨個給果樹澆水。

“花椒樹5000棵、南天竹50000棵、櫻花樹1000棵、海棠樹1000棵……這都是我們今年新栽種的,現在已進入澆水管護階段,必須確保栽一棵活一棵。”面對這滿山綠意,後池村支部書記劉留根介紹起來如數家珍。

從2016年開始,後池村堅持荒山植綠、產業強村,截至目前,已栽樹240萬棵,創造了人均栽樹2000棵的奇蹟,昔日的荒山禿嶺變成了一座座“綠色銀行”,如今的後池正闊步奔跑在成為“金池”的康莊大道上。

後池村位於太行深山,人口1200人。旱季風暴年年見,雨季洪水滿地流,自古以來這是當地生態環境惡劣的真實寫照,村後山上的千畝梯田就是村民的全部生計。

石厚土薄、植被稀少,靠天收的模式,再怎麼種植也長不出多少莊稼,後池人不得不選擇外出務工謀生。“靠山吃山,得換種吃法。”2015年從邢臺前南峪村學習歸來的劉留根對村子的發展有了新認識。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劉留根信這個理兒:山上種上樹,不僅環境好了,還能發展鄉村旅遊,讓村民增收致富。

2016年秋到2017年春,200多個日日夜夜,後池村人刨石客土,愣是在梆梆硬的山地上栽下了72萬棵松柏。那些日子,山高坡陡,樹苗只能運到山腳,他們就一肩扛著樹苗、一肩扛著钁頭上山。山上沒水,他們就新建改造水池、水櫃、塘壩,用管道把水引到山頂澆樹,每年澆三遍水,直到70多萬株松柏頑強成活。

針對撂荒的梯田,後池村也做了詳細規劃,宜林則林、宜果則果,他們相繼栽植了桃樹、桑葚、櫻桃、葡萄等經濟作物,樹下間作芍藥、金花葵等中藥材。

漸漸地,後池的荒山荒坡開始披上綠裝,如今已形成了7000多畝松柏“蓋頂”,1500多畝核桃、山桃、山杏等經濟林“纏腰”,1000餘畝林子和中藥材間作“坐底”的山區經濟發展模式。

走進北懷郊,昔日的荒溝早已滿目皆綠,紫桑葚、綠葡萄、紅櫻桃、小甜瓜等果子,從夏到秋將陸續掛果,果樹遍佈山腰,約有60個足球場大小的採摘園生機盎然。

綠水青山帶來的不僅是生態效益,更有真金白銀。

劉留根算了一筆賬:以前,地裡種玉米、穀子,每畝收入僅為三四百元;改種藥材、果樹後,去年每畝收入達到了5000元。村子的集體收入也從以前的零增長到了140萬元,人均收入從3000元增長到13000元。

桃花山上桃花爭豔,聚錢嶺中連翹如金,愚公路邊松柏疊翠,後池的景色越來越美,名氣越來越大。桃花山、先鋒嶺、圓夢峰、千畝梯田、十里“天路”等景色,讓到此的遊人讚歎不已。據統計,僅2019年後池接待遊客和參觀學習人員達16.5萬人。

遊客來了,村裡產的花椒、紅薯粉條、金花葵等農產品供不應求,無需出村就銷售一空。

遊客來了,“採摘園”受到青睞。村民劉平的承包了5畝葡萄園,一年靠採摘收入3萬元。

遊客來了,村裡先後開了11家“農家樂”,成了專業的“生意人”。

後池的經濟結構正由傳統農業提升為新經濟業態,由原來的旱作農業經濟為主,向高效農業、休閒農業、文化旅遊經濟轉變。

奮鬥不止,發展不停。擺脫貧困的後池人並沒有滿足於現狀,如今他們依舊戰鬥在荒山植綠的征程中。“種植5萬株南天竹,讓綠植黨旗更紅;種植5000株無刺優質花椒樹,打造優質花椒產業園;種植1000株櫻花樹和海棠樹,打造後池景區遊園;植松樹1000棵,黃櫨樹1000棵,金花葵300畝,紅花50畝,芍藥50畝,計劃栽植連翹2000畝,種植四十萬株,打造集觀賞和經濟價值為一體的特色中藥材園區。”劉留根說,“這些都是年初村兩委班子制定的目標,今年必須完成,不能打折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