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官員們一聽“發配寧古塔”就暈倒?

文/酒翁

經常看清宮劇的人,對“寧古塔”是非常熟悉的,電視劇裡的皇帝在處罰犯人時,有時會說:發配寧古塔與皮夾人為奴。

之前看清宮劇時,不明白為什麼犯人一聽到“發配寧古塔”時,有的人會暈過去,當時覺得發配寧古塔,比殺頭好啊,至少人還能活著啊,但後來通過讀一些書才知道,那時候的發配寧古塔,可沒有比砍頭好多少。

為什麼官員們一聽“發配寧古塔”就暈倒?

那寧古塔究竟在哪兒呢?寧古塔是一個地名,但處於邊陲地區,在清朝時,環境時非常惡劣,在清朝屬於極北地區,那地兒到處都是深山老林,可想而知那地兒的環境如何。

既然地處邊陲,那自然與當時的京城相距甚遠,這也就是為什麼犯人們一聽發配寧古塔就暈倒的原因,正如上文所述,當時犯人去寧古塔,可不像現在,有專門的交通工具,將犯人運過去,那時候,就純粹是靠雙腳走過去。而且這走路還不是說你走累了,休息會兒,當時對於這個走路是有要求的,“限日行五十里,若三千里限二月;二千五百里限五十日。看看,這個是不是有點像現在的微笑運動裡的步數?每天走了多少。現在咱們每天走一萬步,兩萬步,要麼是逛街,要麼是為了健身,不管哪樣,心裡都是開心的。但那時候犯人們不僅心裡一想到要去寧古塔,心裡不開心,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並不是輕鬆上路,他們脖子上還套著枷鎖呢,那玩意兒可沉。每天帶著這玩意兒走上五十里,五十里可是相當於咱們現在的25公里。不容易啊。與砍頭相比,這每天走路,也舒服不到哪兒去,有很多犯人就是在這路上,被活活給”揍“死的。

其次,就是寧古塔的環境,上文咱們說過,寧古塔那都是深山老林,沒錯,邊遠地區嗎?那時候,哪個皇帝還會想到開發?更不會有誰像現在人的思維:隔三岔五往山裡走,名曰:呼吸新鮮空氣。那時候的山,可是能讓人死的地方。

寧古塔,既然在極北地區,那必然是非常的寒冷,常年積雪,也是常事兒。每年從初春開始,到四月中旬,大風加上電閃雷鳴,五月到七月則是接連陰雨連綿,八月中旬就開始下大雪了,九月開始河水結冰,看看這一年的氣候,就沒幾天是大太陽,舒服的日子。能來這兒的犯人,在沒犯事兒前,大多數都是養尊處優的人物,天天錦衣玉食的,過的都是上等人的生活,一下子到了這不是人活的地方,也沒人伺候了,冷了也沒有厚衣服穿了,凍死的人不在少數。

所以,這不是有句老話嘛: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還有,這犯人到了寧古塔來,不是說你整天被關押著就行的,你到了這兒不僅僅是犯人,關鍵你還是奴隸,誰的奴隸?披甲人的奴隸,披甲人是誰?就是在邊疆地區守衛工作的人,這些人的地位並不高。可想而知,你去給地位本來就不高的人當奴隸,日子能好過嗎?

沒犯事兒前,是大官,天天有人伺候,有人圍著,啥事兒不用自己動手,可到了這兒,生活條件艱苦不說,你還得伺候別人,壓根就不會伺候,再又是給地位本來就不高得披甲人為奴,那手一笨,被打也是常有得事兒。邊陲之地,又是奴隸,誰還管你死活?

說句難聽的,打死你了,遠在幾千裡外的朝廷都不會知道,就算知道,也就僅是知道了。

為什麼官員們一聽“發配寧古塔”就暈倒?

綜上,發配寧古塔,為什麼暈倒,一就是這走過來的路上就得扒你幾層皮,好不容易活著撐到寧古塔了,結果糟糕的環境能再讓你掉幾層皮,意志力堅強,打不到的小強,可在每天被披甲人的欺負、辱罵、毆打中,又得掉皮缺肉的。如此下來,最後活著的都是少數。

但,BUT,凡事總有例外,咱們並不能說,來寧古塔的人,100%都不好過,有好過的,歷史上有,吳兆騫,來到寧古塔後,上述的事情通通沒有遇到,相反在這兒吃喝不愁,有人好生伺候著,為啥?因為他有文化,人跑這來,沒伺候人,相反,反而過來教書了。在這寧古塔一待就是20多年。有文化,名聲大,給官老爺聘去當幕僚,還給官老爺的孩子教書。你說氣人不氣人?

還有的人雖然沒文化,但是有廚藝,寧古塔這破地兒哪有什麼像樣的飯菜,有廚藝的犯人跑到這兒,一下子露出了自己的手藝,立馬就傳開了,最後你猜怎麼著?在這開起了小吃店,開始創業了。

通過寧古塔這事兒,也能看出來,這有本事的人,在哪兒都會活得風生水起,在哪兒都能活出一片天地,在哪兒日子都能一如既往的過下去。這不得不說,是個本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