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逐夢非洲歷萬難(下)

(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

作者:藕塘孤荷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非洲大地景色如畫,美景之中卻危機四伏。攝影:藕塘孤荷、義勇)

【題記】“渡重洋,赴非洲,壯士以身心許國,何懼離家萬里;頂烈日,戰雨季,碩果用血汗凝成,無悔來非千辛。”這副對聯是成千上萬的中國建設者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的倡議,遠赴非洲安哥拉等國家參與建設為國爭光的寫照。這些建設者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用青春和奉獻激盪著非洲大陸,他們雖然都是平凡的勞動者,卻在各自的崗位上,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我們萬里尋訪,傾情講述九個來自非洲中國人奮鬥的真實故事。當然,對於奮戰在一線的眾多英雄們,我們在這裡展現的還只是冰山一角,但願這閃亮的一角,能喚起您對祖國的崇敬之心。【限於篇幅長度限制,分為(上)(下)兩篇發表。此為下篇。】

(請接(上)篇)

花甲老人十年用真誠拿下30億人民幣項目


在非洲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有一位被單位長期派駐在亞的斯亞貝巴的工程項目公關協調人員,他既不是年輕貌美的女子,也不是少年英俊的帥哥,而是一名年近退休的老人,他卻通過努力為自己所在單位先後爭取到總價值30億元人民幣的項目,不僅是為本單位爭取到展示企業形象的機會,更重要的是為祖國爭了光。那麼,他是憑什麼做到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蔡小斌在埃塞俄比亞地圖前為朋友講述埃塞的歷史和今天。他說,不懂得埃塞的歷史和國情,就不能在此立足。

“你們施工一定要嚴把質量關,這個工程我們能拿到手來之不易,這個工程關乎我們中鐵四局和祖國的形象,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視!” 在埃塞而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郊區克林圖工業園,正在對項目施工各位負責人說話的這位老人名字叫蔡小斌,是中鐵四局派駐埃塞俄比亞負責市場營銷和爭取協調項目的總經理。因為爭取這項工程施工來自不易,蔡小斌經常跑到工地檢查各個項目施工的質量和進度,成了埃塞方的義務監督員。克林圖工業園項目是埃塞俄比亞的國家重點工程,施工方中鐵四局總部也高度重視,派出了道路、橋樑、電氣化和市政等多個專業公司施工隊伍從國內前來參戰,目前,施工質量和進度方面都受到埃塞方的高度稱讚。

那麼,當初蔡小斌是如何與同事一起拿下這個項目的呢?有什麼秘訣嗎?

“當時參加這個項目資格預審的各國企業有28家之多,但是最後最終通過資格預審的企業只有5家,可想其中競爭之殘酷。”蔡小斌介紹說。

競爭壓力變為動力。為了力爭拿下這個項目的施工權,蔡小斌和他的同事們精心準備資料,赴荒郊野外的克林圖考察,繪製詳細的施工圖。

“我記得當時我們在現場考察的時候,那是這裡的雨季,整個現場泥濘一片,工業園規劃佔地面積非常大,接近3平方公里,為了瞭解各個區塊的具體情況,我們很多同志都是踩著泥濘的道路,在荒野之中跋涉,有的同志腳上那個泥弄了一大坨,路都走不動了。但是我們堅持對每個區塊、每條道路的,設計的道路都進行詳細細緻的考察,所以我們的這個標書是做得非常好,在標價相差非常微弱的情況下我們取得了勝利。這裡面還要感謝當地的朋友和其他朋友的支持,以及局裡對這個項目的大力的支持。”蔡小斌首先簡要介紹了當時的情況。

在實地考察過程中,還有一個插曲。蔡小斌清楚地記得,當時到現場考察迷了路,而且晚上沒有住的地方,七、八個人圍坐在一起,升起篝火,在樹林裡過了一夜。

“因為雨季下大雨的原因,原來的車轍找不著了。雖然雨停了,但天色也晚了,我們沒有辦法,最後集體決定:暫時放棄找路。否則的話,燃油燒盡了,那個樣子更危險,所以我們就在原始森林裡找了一塊空地,然後我們點起了篝火,一邊取暖,一邊預防野獸侵襲,簡單地吃了點東西,輪流值夜,把那一夜熬過去了。幸運的是,我們第二天早上天一亮以後,我們沒有花很長時間,就在附近找到了有車轍的道路,就上了正式的公路,這也算是有驚無險。這個經歷雖然說當時是非常危險的,但是我們在一起的同志們都非常地鎮靜,然後把飲水和食物都管控起來,防備萬一,當我們脫險之後,我們一個個是非常地高興,大家說這是我們是生死之交。”蔡小斌補充介紹了當時歷險的細節。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蔡小斌與同事野外考察迷路,升起篝火,在樹林裡過夜)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野外圍坐篝火,蔡小斌樂觀地與同伴們討論計劃標書。)

冒著生命危險做出來的標書,自然不同凡響。中鐵四局在參加競爭的28家世界各國企業中,首先通過了預審資格,成為通過預審資格的5家企業之一。

“我們不僅僅是把資料做得好,而且我們溝通和協調方面我們也是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給各個層面的,當時埃塞俄比亞的工業局、工業部和後來的工業園局,我們給各個層面的都做了大量的溝通工作,給他們講中鐵四局在國內所做過哪些相關項目的業績,甚至我們有些時候也向他們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建議這個項目怎樣做,才對埃塞更省錢、時間更快。”作為中鐵四局駐埃塞俄比亞分公司總經理的蔡小斌如是介紹。

不僅僅是標書設計上做得好,更重要的是真誠地從業主角度考慮多快好省的問題。蔡小斌和他的團隊通過充分論證,並徵得國內中鐵四局總部的同意,使出了更強的競爭殺手鐧。

“為了獲得這個標的,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工期按照埃塞政府的要求壓縮,一開始工期合同工期是三年,第一步我們把工期提前到了一年半,最後我們主動提前到了一年。”蔡小斌說,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基礎上,還能提前三分之二的工期,這不是哪個施工企業都能做得到的。那麼這些工期的提前,不僅僅是口頭的一個承諾,是在經過充分的論證和考慮到中鐵四局在埃塞的市場的發展,而且考慮到中鐵四局在埃塞現有的實力,才承諾的這個工期。現在工期能夠按計劃完成,業主也是對他們的表現非常滿意。

所有能做到的,蔡小斌和他的團隊都做了,蔡小斌自然也信心滿滿。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埃塞方卻沉寂了幾個月沒有動靜了。時值年底,春節臨近,看沒有動靜,似乎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蔡小斌便回國到老家過年去了。沒有想到,陰曆臘月二十九,他接到了埃塞方的電話通知,請他火速回埃塞參加工程投標。

“我專門揹著標書從國內往埃塞趕,當時在機場上看到的人,在火車上看到人,都是在往國內往回家去的,而我卻是往埃塞趕的。雖然說是很辛苦,也與咱們正常的在國內同志的生活節奏不一樣,但是這裡頭也是有苦有甜。” 蔡小斌總經理深有感觸地回憶這段往事。

這次蔡小斌雖然沒有能與家人一起團圓過年,卻獲得了一個大大的驚喜:最終取得了埃塞俄比亞克林圖工業園項目的施工權。

蔡小斌說:“在這次競標之中,我們通過精心組織、認真安排以及周密地籌劃,把一些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比利時、印度等國的企業打敗了,這些企業不僅在國際上比較有名,而且在非洲有很豐富的施工經驗,能夠把這個項目拿到手,雖然說前期付出了很多艱辛的努力,甚至是汗水加淚水,但是我們覺得這種努力、這種辛苦是值得的。”

蔡小斌帶領他的團隊通過辛勞打拼,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為國企、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蔡小斌在過去十年裡,拿到的項目總價是30億人民幣左右,而且這僅僅是經濟上的數字,最重要的是中鐵四局現在在埃塞俄比亞的樹立了很好的口碑,尤其是埃塞俄比亞公路局對中鐵四局集團非常讚賞,認為他們是最好的承包商之一,認為他們是埃塞俄比亞施工隊伍中的一個標杆。

然而十年前,蔡小斌剛來埃塞俄比亞開疆拓土開展業務時,困難重重。

“2007年我受局裡委派,我來埃塞這邊開拓市場,當初咱們剛過來,什麼根基都沒有;就是說中鐵四局雖然在國內做得很好,但是在這裡因為沒有業績,人家不信任你,有時候我們找到很多有關部門,人家連面都不願意見,當時確實是很艱難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當地的政府和民眾,對我們這個國有大型企業完全不瞭解造成的。”蔡小斌回首往事記憶猶新。

找到了問題的癥結,蔡小斌決定開拓市場首先從真誠交友開始。為了增加溝通,蔡小斌去找當地政府部門的人員介紹宣傳自己的單位。如果今天找不到,接著第二天再來,如果正在開會,他就耐心等待。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蔡小斌的真誠舉動,打動了埃塞俄比亞相關政府的一些官員,認為中鐵四局確確實實是想在埃塞俄比亞做一番是,而且為人也誠實,逐漸地願意跟蔡小斌及其團隊交往,然後增加了互相的瞭解。

在這個過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開始,埃塞俄比亞國家公路局公共關係部部長薩姆松拒絕與蔡小斌見面,蔡小斌就每天往他那裡跑,用真誠打動了薩姆松,薩姆松逐漸改變了原來的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彼此之間的瞭解越來越深,關係也越來越好。薩姆松不僅成為了蔡小斌的好友,還主動向他的上級領導國家公路局長推薦了蔡小斌和中鐵四局。當時,埃塞俄比亞的兩條高速公路正在準備招標,薩姆松把這個情況透露給了蔡小斌,蔡小斌和他的團隊認真準備了資料和標書。在薩姆松的引薦下,埃塞國家公路局長答應接見蔡小斌。然而,但蔡小斌來到這位國家公路局長的辦公室,這位局長卻反悔藉故躲避不見。蔡小斌毫不氣餒,繼續努力,等待時機。有一天,蔡小斌聽說這位局長要到北京參加一個國際會議,蔡小斌認為機會來了,就跟著去了北京,展現了極大的誠意。

“當時是冬天,北京氣溫很低,零下十幾度,為了求見這位局長,我在他住的賓館附近等了兩個多小時才等到他,我渾身被凍得直打顫。他見到我時,看到這個情況,他也很感動。我不失時機地邀請他去中鐵四局總部和中鐵四局的施工現場觀摩一下,他說,你既然能做到這樣,說明你們中鐵四局是一個非常真誠的單位,表示願意跟我去看看。會議結束後,他專門安排時間從北京跑到合肥去看了中鐵四局總部和幾個施工現場,看了之後,他對中鐵四局的印象起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感嘆地說:中鐵四局了不起,確實是個有實力、有能力的一個大型企業!所以,在後來的投標中,他給了我們非常大的支持。” 蔡小斌回憶道。

真誠終於打動了埃塞國家政府的官員,蔡小斌終於為中鐵四局拿下了第一個公路項目。

埃塞俄比亞國家公路局公共關係部部長薩姆松說:“以前我們對中鐵四局不是很瞭解,但是在他們開始在埃塞幹項目之後,發現他們乾得很好,因為這個,我們對他們十分信任。他們是在我們埃塞俄比亞公路系統表現最好的承包商之一。我們現在和他們的關係非常好。我們非常希望以後能和他們一起繼續合作。”

蔡小斌正是用自己的真誠開創了在埃塞俄比亞工作的新局面,取得了優異成績。同時,他的真誠也打動了他團隊的同事後生,他們對蔡小斌也都給予高度評價。

“蔡總平時非常認真,工作嚴謹,在工作上對於我們是要求也很嚴格,一旦我們工作中難免出現一些紕漏或者是不夠好的地方,他會及時的,而且會很嚴肅的批評教育讓我們改正,因為我們這兒從頭到尾每天都是工作生活在一塊,在生活上也對我們多有照顧,不管是從生活經驗、工作經驗,對於我們給予很大的指導和幫助。”

“我來埃塞已經將近三年了,在這將近三年的時光裡面,蔡總在生活和工作方面給了我們很大的指導,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對我們像長輩一樣,給我們的生活給予照顧,給了我們很多溫暖;另外就是在工作方面,他精力非常充沛,非常地嚴謹和認真,非常能吃苦耐勞,給我們這些青年人樹立了非常非常好的榜樣。”中鐵四局埃塞俄比亞分公司辦公室主任祁海龍如是說。

“現在回顧起來,確確實實這一步一步走來都是非常地不容易!”回首往昔,蔡小斌也不禁感慨。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圖為蔡小斌在亞的斯亞貝巴接受來自祖國媒體記者的採訪。攝影:吳義勇)

當記者問蔡小斌在海外十來年,吃了這麼多苦,甚至還有生命的危險,這麼做是否覺得值得時,這位已是花甲年齡的老人自豪地說:“我是這樣想的:從我個人來講,我喜歡、我熱愛這個海外工作,我認為在海外工作,從大的方面說,對國家是有更多的貢獻,從小的來說,個人收入可能會高一些,另外我喜歡這種充滿了不確定因素的各種挑戰。雖然吃了這麼多苦,但我為單位在這拿到了這麼多項目,讓中鐵四局在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然後站穩了腳跟,將來我們還要繼續發展,我覺得非常值得。”

有藏頭詩讚曰:

(蔡)君海外十餘年,

(小)心拓展耕耘田。

(斌)蔚真誠眾人贊,

(甲)子不輟衝前線。

(子)心情繫萬里外,

(不)言困苦作奉獻。

(停)留埃塞別家人,

(步)履堅定永向前。


身披鎧甲的女翻譯


【題記】:在安哥拉的翻譯圈子裡有這樣的順口溜:打得過小黑,鬥得過警察,得過差點要命的瘧疾,跑過施工現場,吃過木薯粉,穿行過遍地小偷的黑人市場,進出過打死人不償命的監獄牢房,經歷過車毀人亡的現場。這就是工作生活在非洲的中國女翻譯的寫照,她們是一群身披鎧甲、為國爭光的堅強女戰士。她們內心柔軟而有原則,身披鎧甲而有溫度。出生90後的賀勝男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之一。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圖為賀勝男(左一)正在參加安哥拉孔子學院五四青年節贈書活動)

在2018年年初合肥大雪紛飛、遭遇罕見低溫冰凍的時候,我和一位同事一起遠渡重洋,來到年平均氣溫24℃,素有“熱帶春城”美稱的安哥拉首都羅安達。

在安哥拉採訪的日子裡,由於工作的關係,我認識了一位年輕的女翻譯,她叫賀勝男,來自中國安徽。我第一次見到她,是在她所在公司院落的香蕉樹下。她是一名90後女生,面容姣好,身材苗條,臉上總是洋溢著陽光般的微笑。非洲毒辣的太陽,已把她的皮膚變得黝黑,臉龐黑裡透紅。她的領導和同事把她介紹給我認識時,對她讚賞有加。她大學畢業才三年,由於學的是葡萄牙語,大學畢業時,被中鐵某建築集團公司校招錄取後,被分配在該集團電氣化公司工作,半年後,她又主動報名來到離家萬里之外的安哥拉建築工地當翻譯。她身軀柔弱,卻有著豪爽的性格,這點倒與她的名字“勝男”兩個字倒很相配。

安哥拉的社會治安不穩定,尤其是首都羅安達,危機四伏。但是由於工作原因,她卻不得不經常外出,而且經常是她一個人和安哥拉籍男司機在一起出差,各種潛在危險是不言而喻的。她說,她平常很害怕家裡人看見安哥拉的新聞,也害怕父母關注一些關於安哥拉微信公眾號,因為安哥拉經常有搶劫綁架的事件發生。身為一個年輕姑娘,在安哥拉這個環境裡,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是跑習慣了,好像已經不知道害怕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只是希望遠方的父母不要太擔心自己。

從安哥拉首都羅安達到本格拉省去採訪建築工地,路程雖然只有500多公里,由於路況較差,我們大清早乘車出發,天黑才能到目的地。駕駛員是個黑人,副駕駛上坐著一名挎著衝鋒槍保衛的安哥拉軍人,我和賀勝男同坐在越野車後排位置上,因此,一路上有充足的時間進行交談。通過交談,我發現賀勝男這個90後的小女孩很有才華,有理想,有抱負,也很熱愛文學,因而我們有不少共同話題。她向我敘述了她在非洲經歷的一個個動人故事,展現了她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

作家張嘉佳說:“故事的開始總是這樣,恰逢其會,猝不及防;故事的結局總是這樣,花開兩朵,天各一方。”

我問她怎麼願意來這麼遠的地方來工作?賀勝男說,她的安哥拉故事,好像開始就是命中註定,而她現在一直奔跑在路上……她說,她一開始來安哥拉就是懷抱著一顆想去世界看看的心而來的。她引用了冰心老人的話詮釋自己:“愛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瀰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是悲涼。”她說,身體和靈魂同時在路上,無論是得到還是失去,這些年來非洲的經歷就足以成為自己一生無比寶貴的財富。

有人說,有一種情結叫“一輩子一定要去一次非洲”。它說不清、道不明、逃不掉、甩不開。而90後女大學畢業生賀勝男來安哥拉,單純的就是因為學了外語,又喜歡旅行,喜歡冒險,所以就想來安哥拉看看。剛從大學畢業,可謂初生牛犢不畏虎,當時可能是太年輕,太理想,來前根本就沒有想過非洲的疾病、毒品、搶劫等等問題。來安哥拉,這被她自嘲地歸結為命中註定。當時,大學校園招聘基本上到12月份就結束了,畢業前的幾個月,各位同學都已經找到了工作,而她還沒有落實工作單位,也就是在那個不緊不慢不著急的時候,現在所在單位的集團公司來招人了,然後,賀勝男沒有猶豫就來了。似乎一切都是那麼剛剛好。

走進中鐵四局集團公司下屬的電氣化公司,在國內的項目上工作了半年,然後和國內朝夕相處半年的同事就分開了,來到了安哥拉。她說,好像已經習慣了離別,大學的時候,老師就說過,學語言的孩子要習慣離別。只不過從來沒想過自己要坐那麼長時間的飛機,感覺人生就要失去希望了,才終於到了。然後就和所有第一次來安哥拉的人一樣,雖然她會說葡萄牙語,但是看見那麼多黑人,她還是很害怕。過海關檢查蓋章的時候,她就裝作不會說、也聽不懂葡萄牙語。最終可算安全過來了,算是幸運地沒有遭到什麼刁難。隨後三年多的時間,不知道去機場接送了多少次人員,每次到安哥拉首都羅安達機場,她總是心中默默地說:你走,再大風雨,我送;你來,風雨無阻,我接!

但是,讓她感到溫暖感動的是,第一次走進項目駐地之後,經理部的領導和同事都在院子裡集體迎接他,等著她一起吃飯。走進給她安排的宿舍裡,進入眼簾的竟然是那群大男人幫她貼的hello Kitty 貼紙,當時心裡一暖:這和她之前想的完全不一樣,她從來不知道男同胞會心細到這種程度。那個時候她還不知道,這樣的溫暖,將成為她日後工作生活中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賀勝男深刻清楚地記得:她是在2016年過年前幾天來到安哥拉的。原以為在海外工作滿一年,2017年的過年就可以回國,但是生活中總有意外,護照上交之後,當地人的辦事效率太慢,同時也很不靠譜,然後辦護照出了問題,年已經過完了,護照還沒出來,只好去大使館重新補辦一本護照,等到回家,已經是4月份了。她認識的一個翻譯就對她說:“賀賀,你的好運氣可能就要來了,因為你來安哥拉一年,經歷了我們兩三年都沒經歷過的事情。” 其實,別人不知道賀勝男當時內心裡有多麼絕望,甚至她一度懷疑來安哥拉到底對不對,怎麼就那麼倒黴,什麼壞事都讓自己攤上了!然後,她真的就走不開了,在安哥拉穩穩地度過了三個大年三十,至今還沒有可能回國工作的任何跡象。這主要是她工作太出色了,一時無人能夠替代她。第一年的春節,她帶著公司的幾個男同事參加了集團安哥拉分公司組織的春節聯歡晚會,表演了手語節目《遇見》,感恩與各位同事的相遇。

其實,在安哥拉工作,並非都是不開心的事。賀勝男有時就覺得自己在這裡是個最幸福的人。公司分部駐地只有她一個女生,所以大夥兒都寵著她。不管有什麼事情,都會有一大幫人主動來幫她解決,有好吃的會喊她一起吃,幹雜活、值夜班根本不用去參加。雖然在外面她自己自認為是一個女漢子,但是大家卻一直把她當成一個可愛的小侄女、小妹妹來對待。她也彷彿把這裡過成了自己的家。在這個大家庭裡,每天都在上演著各種各樣的幸福。她記得有次從國內休假回到安哥拉,本來是要去外省出差的,但是前一天晚上參加完分公司組織的答題競賽後,覺得自己有點發燒,就去醫院檢查了。之後,醫生說她是患上了瘧疾,然後領導勒令她必須休息,接著享受每位同事的各種關心和零食,瞬間覺得病都好了。經常聽別人說大單位的人都沒有人情味,可是賀勝男卻覺得這裡的人情味很濃,讓人感覺很溫暖。這也是她不捨離開這裡回國工作的重要原因。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圖為陪同領導及設計人員隨業主考察本格拉、威拉等地施工線路。)

德國著名哲學家、文學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曾說過:“艱難是自己最好的老師,艱難使自己快速成長,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堅強!”

賀勝男告訴我,在學校學的葡萄牙語和實用葡語之間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剛來的時候,連去超市幫單位查個電話卡餘額都聽不懂當地人在說什麼。只敢給當地人發短信、寫郵件,不敢直接打電話,因為害怕他們有口音,或者語速太快而聽不懂。

記得有一次,她給一個當地人打電話,說了大半天,那邊直接說:“沒聽懂,請你再說一遍!”那一瞬間感覺的打擊是致命的。當時她很自責,認為自己是一個專職翻譯,可是別人說的話都聽不懂,這以後還怎麼開展翻譯工作啊!甚至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四年的葡萄牙語都白學了,或者大學取得的成績都是假的。後來接觸多了,才知道他們當地人自己打電話也會經常說聽不懂,只是一種打電話的習慣而已。

機緣巧合,那個時候單位安哥拉分公司組織下屬各個分部的翻譯都去集中到一起辦公,翻譯大量的圖紙、量單和設計規範,也就是那魔鬼般的一個月的日夜工作和互相學習,讓自己迅速成長。

那段時間裡,當地的警察敲詐勒索小費的現象特別嚴重。那個時候賀勝男剛大學畢業,自我覺得安哥拉的法律和中國一樣健全,車輛被攔住,就覺得應該解釋一下就可以了,可是根本不是那回事!警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直接開罰單,會讓單位經理部損失很多錢。後來,接觸得多了,也問了在當地的其他同行們,知道了這邊沒有監控錄像,所以警察說什麼就是什麼,他們不講道理,罰款的目的最多是想要點錢花,經歷了幾次之後,她也不怕了,就敢和這些蠻橫的警察據理力爭了。

最無助的一次是在小區裡,首都羅安達的警察晚上查車,賀勝男的兩名同事去學習回來的路上被警察攔住了。由於乘坐的是新買的車,所以各項手續都還沒來得及辦,但是警察不由分說,把兩名同事直接抓走關起來了。雖然接到信息的第一時間,賀勝男就急匆匆地趕到警察局,但是親眼看著自己同事被抓進監獄,賀勝男自己卻什麼都做不了,那種無助感是前所未有的。來到安哥拉之後,這種感覺他還是第一次。也不知道當時哪來的膽子,她偷偷跑進監獄去,趁看管警察不注意時,還去和同事說了幾句安慰的話。當時是晚上,雖然有同事帶著自己一起去的,但是面對那麼多的安哥拉警察,自己一個人要和他們去解釋溝通,還是有些害怕。賀勝男當時心裡想:如果自己也被抓進去怎麼辦?自己如被抓進去,誰來與這些警察交涉?有誰能向單位領導彙報得清楚?十分害怕同事救不出來,更害怕警察無理取鬧。可是沒有辦法,賀勝男這個90後女孩逼著自己硬著頭皮挺著上。她覺得自己是個柔弱的小女生,在警察面前裝得可憐一點,警察就可能稍微寬容一些。所以她就採取示弱的策略,一邊裝委屈、裝可憐,客氣地與這些警察周旋,一邊聯繫人幫忙。其實心裡已經罵羅安達警察無數次了。整個過程中,她整個人都是顫抖的,卻又要假裝淡定。

經過三個多小時的斡旋,加上領導和朋友的幫忙,兩位同事終於順利被釋放出來了,她所擔心的自己被抓的情況也沒有發生。不過,回到公司之後,賀勝男依然心有餘悸,一晚上翻來覆去都沒怎麼睡著,想想依然有些後怕。再去本格拉的路途中,她對我自豪地說:“從那以後,看見安哥拉的警察,我就再也沒有怕過了。”

真是人不被絕境所逼,不知道自己原來是這麼優秀!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這是漢樂府《古詩十九首》中的名句。東晉大詩人陶淵明詩曰:“一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

身在安哥拉的人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

安哥拉曾經打內戰27年,遺留在安哥拉全國各地的地雷有1200多萬枚。安哥拉人口數也是1200萬,也就是說,安哥拉平均每人擁有一顆戰爭遺留下的地雷,處處充滿著兇險。另外,安哥拉不少地方社會治安狀況較差,各種惡性突發事件經常發生,首都羅安達社會治安狀況尤為堪憂。

來到安哥拉,每天新聞裡都有中國人被搶劫的消息,或者破財或者殞命.賀勝男剛來的時候沒有什麼感覺,直到後來一次陪領導去一個貧民區裡看施工現場,才有了深刻的體會。當時,由於交通不便,所有車輛都堵在一個十字路口,導致當地人情緒很激動,又看賀勝男她們是外國人,那些當地黑人就開始拼命地敲車窗戶、砸玻璃,那個時候小賀確實嚇壞了,心想:完了,完了!不會剛來安哥拉就回不去了吧?難道第二天的華人報頭版頭條要報道幾名中資企業員工外出調查工作被當地群眾圍攻致死?不會的,肯定不會!自己給自己壯膽。不過還是哆哆嗦嗦地給出去維持秩序的警察打了電話,讓他們快點回到車邊看看怎麼回事,然後在警察的幫助下,順利擺脫了當地人的糾纏。出了那片區域,她自言自語: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哀家的好日子才剛開始,不過這種地方可不能再來了!

賀勝男記憶中有一次印象深刻。她陪同同事為工程業主去買車,隨同他們出門做保衛的警察配有AK47衝鋒槍。他們去提車,當時從來沒去過售車車庫,所以不知道到底在哪,就跟隨賣車的老闆去了他們商店的車庫。商店在羅安達市區中心,賀勝男自然而然地認為車庫也在那裡,但是越走越偏僻,後來警察把槍拿出來端上了,槍栓也拉上了,大家才開始發現氣氛不對。後來詳細問了警察,才知道他們自己開車所經過的區域,甚至去提車的小區,是安哥拉羅安達當地治安狀況最危險的地區,槍支、毒品、人口買賣,都發生在那裡。到了車庫之後,小賀同事是在外面等她,賀勝男一個人和兩個當地人去了地下車庫,都是灰塵,隨意停放著幾輛車,然後捲簾掀開,賀勝男終於看見了要提走的車,但是腦海裡閃過無數場電影裡面的兇險場景,什麼綁架啊,殺人啊,勒索啊,分屍啊,幸運的是,什麼都沒有發生。賀勝男對我說:“現在想起來還是有點後怕,倒不是自己會怎麼樣,而是同時跟著我一起出去的同事,身為翻譯要保護好他們全身而退。”

在安哥拉,每次出門回到駐地,賀勝男都不禁要感慨一句:“我還活著,真好!”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賀勝男陪同業主到外省基地考察)

“木秀於林,風必助之”。項目之初,項目部只有賀勝男一個翻譯人員,所有的文件都需要賀勝男去翻譯。有一次,剛拿到外省的電力項目的文件,200多頁,傍晚拿到手,第二天早上就要拿出翻譯而成的中文版本。時間緊迫,任務十分艱鉅,似乎常人難以完成。賀勝男卻創造了一個奇蹟。她自嘲地對我說:“我開始懷疑過自己來安哥拉到底究竟是為了什麼?不過這也算是給自己的一個挑戰。這次任務那是熬了整整一個通宵,和值夜班的師傅一起看見安哥拉清晨初升的太陽。他值班,我加班,早上八點,準時將翻譯版本上交,圓滿完成任務。”

其實賀勝男不僅僅是個語言文字上的翻譯,許多具體事務都要她去辦理。有次外省項目舉行開工典禮,前期的準備工作已經讓賀勝男感到很勞累,嗓子幾乎說不出來話來了。但是,業主突然來電話通知她說,外省的另一個項目也要舉行開工典禮,而且是相連的兩天。接到電話,賀勝男感到精神都快要崩潰了。而典禮時間恰好碰上當地人的週末,不上班,真是是雪上加霜。

不過,她及時調整心態情緒,馬上向領導彙報,請求業主幫忙配合,從場地選址、條幅製作、酒店預訂、現場佈置、桌椅擺放、場地劃分等等,一天時間全部完成。電話從早上6點開始響,一直到晚上用完了兩塊充電寶和8張充值卡,才算告一段落。然後到晚上八點多,裝飾公司忽然來電話,通知所要顏色的地毯沒有貨!賀勝男剛放下的心又被懸起來了,於是,她又緊急聯繫其他裝飾公司,不停地電話協調,終於在凌晨三點落實好所要顏色的地毯。第二天一早五點,陪同業主先去現場進行檢查,確保典禮萬無一失。然後,又匆匆趕往另外一個省,迎接新的開工典禮。賀勝男認真負責,高效運轉,取得很好效果,業主非常滿意,也得到單位領導和同事們的高度讚揚。

賀勝男負責的事務非常繁雜,她卻能做到井井有條。業主到中國廠驗,需要辦理簽證、購買機票、安排行程、食宿、與廠家溝通等等事務,都需要賀勝男去出面協調。中國那麼大,第一次走過了那麼多城市,從坐飛機到坐高鐵,再到坐汽車到步行,從機場到火車站,再到酒店到廠家到公司,賀勝男全程陪同。2017年從6月到7月,這整整兩個月的時間,不知道打了多少個電話,也不知道翻譯了多少材料,經常要同時聽五六個人說話,然後要做翻譯,從日常葡語到廠家的專業術語,腳步不停,嘴也不停,吃飯的時候,別人張嘴吃飯,身為翻譯的她,張嘴卻是要給別人翻譯吃的東西是什麼,幫助點什麼菜。晚上回到酒店,還要仔細看一看下一天的行程,並考慮到可能發生的一切困難及不確定因素。凌晨兩點睡覺,五點起床,已經變成了小賀那段時間的作息規律。但是,有公司物機部和工程部的同事一直陪著,領導也適時地和業主進行溝通,最終所有廠家報驗資料全部一次性通過。賀勝男的勤勉工作,不但讓安哥拉業主看到了中國的強大,也對中國的企業有了進一步的認可,賀勝男可謂功不可沒!

賀勝男所在單位安哥拉電氣化分部駐地位於首都羅安達,而他們承接的電力項目分開在三個省,因此她的翻譯工作要兼顧三個省的業主及資料處理工作,身在羅安達,但要分身為三個人,做三個人的工作,但各項工作她都安排得井井有條,從未出現過紕漏。業主到本格拉省項目檢查指導工作,她陪同業主驅車往返1000多公里,進行翻譯及業主的食宿安排,並在途中到達安哥拉南寬扎省首府松貝市參加羅安達業主與松貝市電力局領導的會議,圓滿完成現場檢查工作,同時也瞭解了其他省市的電力發展規劃,為本公司電力工程的後續發展收集了資料信息。像這樣的驅車往返已經成了家常便飯,一路上不敢喝水,因為路上很難找到廁所。當然,由於大家都很喜歡賀勝男,不管是坐業主的車,還是公司的車,都會得到很好的照顧,到了加油站,大家都會主動問她要不要停一下去方便。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賀勝男陪同安哥拉羅安達電力公司電網部主任到本格拉施工現場考察)

“只要心中有愛,就能涓滴成海,眾木成林,“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生活因有了關懷而美好,世界因有了給予而溫暖。每一個對生活心懷感恩的人,都會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上面是賀勝男日記裡的一段話,是他內心世界的真實表白,展現的是她內心堅強之外的另一面——溫柔有愛心。

在賀勝男的經歷中,還有一件事也是她永遠不會忘記的,那就是她當翻譯志願者的事。2017年10月,中國和平方舟號醫療船來安哥拉義診,賀勝男主動去當了葡語翻譯志願者。安哥拉的醫療條件很差,民眾飯都吃不上,哪有錢去治病?所以大多數安哥拉人有病基本上都是硬扛。中國和平方舟號醫療船前來免費醫療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前來問診的安哥拉人一大早就排成了長隊,到了最後一天已經要關閉登記前臺了,但是許多人不願離開,因此醫療船的首長決定把所有排隊掛號的人看完再結束。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中國和平方舟號醫療船來安哥拉義診,作為志願者的賀勝男陪同醫生接受安哥拉國家廣播電臺記者採訪)

賀勝男無法去形容當時自己在現場的感受,感覺自己受到的衝擊挺大的。我們可能不會想象到那裡貧富差距原來是那麼明顯,有錢人可以去當地的高級醫院看病,享受最好的待遇,而沒有錢的人,那些吃了上頓都不知道下頓怎麼辦的人,只能硬抗,只能等,等一個機會,才能去看看自己到底得了什麼病,不然,就等等看是餓死還是病死,至少在中國,生病吃藥是很正常的,近視了我還能配個眼鏡,但是他們近視了,只能來這邊領取免費的眼藥水用幾天。

醫療船每天接診的人數超過一千人,特別是最後一天,超過了1500人,而賀勝男服務的眼科又是就診患者最多的科室,幾乎早上到了之後就開始說話,一直到晚上結束。同時她還要面對當地媒體的採訪。那幾天,雖然累得嗓子啞了,又因為駐地距離港口太遠,需要很早就起床,晚上很晚才能回來,但是從來她沒有後悔自己選擇去當志願者,認識了更多的葡語翻譯小夥伴,也由此結識了安哥拉志願者聯盟的前輩們。軍艦首長為各位翻譯頒發了國際志願者證書以及和平方舟號專屬紀念品,並且得到中國志願者聯盟(安哥拉)的感謝信。她覺得這些都是她所得到的獎賞和很好的回報。

醫療志願活動結束之後,通過與志願者聯盟的聯繫,以公司黨團員志願者的名義到當地的孤兒院進行了聖誕慰問,買了孩子們喜歡的糖果、玩具、生活用品等前往慰問。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賀勝男與捐助的當地學校的孩子們一起合影)

去到孤兒院的時候,給賀勝男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大一點的孩子神情默然有些呆滯,彷彿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儀式性”的活動,或者說是自尊心使得他們不好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總的來說,孩子們還是很開心的,就像是我們小時候過年會收到新衣服、新玩具那種開心,手舞足蹈地唱歌跳舞歡迎我們的到來,表達對我們的感謝。。

發糖的時候,賀勝男抱起一個小男孩,看到他剛剛換了牙,少了兩顆門牙,但是笑起來很可愛。他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也從來沒有去問過修女院長,只知道有記憶就已經生活在這個孤兒院了,其他的什麼都想不起來。問了院長,才知道他是被扔在孤兒院門口的,沒有人見過他的父母,也不知道他來自哪裡,為什麼會被拋棄。這裡這樣的孩子太多了,大部分都是被父母拋棄,或者父母因戰爭死亡被送來這裡,大家都習以為常,可是沒有人敢去談及父母這樣的字眼,我們也小心翼翼地避開這個話題,但是孩子很天真,他會說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禮物,自己最開心的就是你們可以來,這樣每天就在過節,有漂亮的衣服穿,有新的書本可以學習,有很多的零食可以吃。

賀勝男抱著孩子嘗試著問這個家好不好,在這裡開不開心,孩子沒有直接回答她的問題,只是說在這裡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但是還是想要像其他小朋友一樣,有父母陪著一起去超市買東西,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去學校上課,但是他偷偷說,這些話不能告訴修女院長,不然院長會傷心的。

當時這個孩子差一點哭出來,那麼小的孩子啊,生活給了他太多的不幸,但是他慢慢選擇了接受現實,可是即便這樣,他還在小心翼翼的保護著那個一直呵護自己的修女院長。確實,他的人生因為沒有了父母的存在是一種遺憾,可是正是這種遺憾讓他遇見了親如一家的小夥伴和那個足以影響他一生的修女院長,這足以豐盈他的一生。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賀勝男(左)和單位黨團志願者一起到當地孤兒院進行聖誕慰問)

生活總是會給我們這樣或那樣的打擊,但凡是打不到我們的,總會讓我們變得更強大。賀勝男真心希望那個孩子可以茁壯成長,建立自己幸福美滿的家庭,從此,不再孤單一個人。

孤兒院的修女院長說:“他們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不幸的是生活給了他們太多傷害,但幸運的是還有很多心存愛心的人在關心他們。”賀勝男在孤兒院時觸景生情,心想:這個世界挺不公平的,為什麼人從一出生開始,就註定和別人不一樣了呢?都說想要出人頭地要靠自己的努力,但是都不在一個起跑線上,別的孩子在超市購買零食、玩具、享受學校教育父母關愛的時候,他們在等待別人的饋贈,大一點的孩子或許已經感受到了這種不公,所以對於外人的到來,他們是禮貌的,可是又是抗拒的。小賀在現場能真切感受到,卻又無能無力,有時候也會希望自己是一個億萬富翁,可以去幫助更多的孩子,但是也就是想想而已。子們用自己天真無邪的眼睛目送賀勝男等志願者離開,那一張張笑臉,或許是這個世界上最純淨的笑容了,永遠鐫刻在賀勝男的心中。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賀勝男與當地學校組織環保公益活動時,與學生們合影)

書籍是最好的朋友。當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遠不會背棄你。——都德(法國)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英國)

上面兩則有關讀書的名人名言,賀勝男摘抄在日記本的扉頁上,鼓勵自己不斷努力讀書。

賀勝男的工作平常很繁雜,因此,也就很忙。平時工作中,她要接觸很多部門的工作,從辦公室的通訊報道到文件處理,從車輛購買到物資的價格調查、物資採購,從材料設備報驗、清關到財務部的免稅、銀行手續,從工程部的圖紙、工經部的計價到安質部的安籍工人安保等等,工作千頭萬緒,同時要接觸當地安哥拉人、葡萄牙人、巴西人、黎巴嫩人等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處事方式,而有的人非常不守信用,答應的事情也不去履行承諾。

賀勝男雖然很忙,但她很愛看書,喜歡擠出點滴時間去閱讀。她喜歡晨光初顯之時,漫步在海灘上閱讀;出差在路途中,也不忘拿出書來閱讀。她讀過很多各種各樣的書,涉獵哲學、歷史、文化、科技、文學和社會學等多方面,連《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她都已爛熟於心。她也愛寫日記,記下每天遇到的事物,已經堅持寫了八年。讀書,給賀勝男帶來了勇氣和智慧,賀勝男從書本中學到了很多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來到安哥拉,用學來的方法應用到工作中,屢試不爽。

有一個安哥拉威拉省的業主,是一個很隨行的老頭,很好說話,也很自我,但是答應的事情很少去兌現,隨說隨丟,即便是當著面也不會承認,不喜歡接電話,也不喜歡回短信,說好的審批圖紙簽字,到了時間一定說忘了,每次到這個時候賀勝男都會發短信“批評他”,然後他就會給賀勝男打電話道歉,約見面,審批文件。他很喜歡賀勝男的才氣,喜歡和小賀一起喝茶聊天,講道理,談人生,談理想,卻不談工作。賀勝男摸準了他的脾氣,他只要不簽字,就不聽他講什麼道理,談什麼人生,什麼時候圖紙簽字蓋章完成了,才會去聽他好好說話。這個黑人小老頭也被賀勝男逼得沒有辦法了,只好聽話簽字。不打不相識,現在業主因賀勝男的善於溝通,已經和賀勝男所在的項目公司保持了很好的關係,還會邀請他們來駐地參加中國的傳統節日聚餐。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圖為賀勝男正與安哥拉籍員工一起學習討論)

另一件維護單位利益的事,賀勝男採取的策略,也是從書本上學來的。中國企業在非洲建設,由於當地材料供應有限,很多設備和材料需要從國內通過海運運輸過來,時間久,路程長,難免有磕磕碰碰,大家也理解。但是,有次運來的變電站的主變損壞了,這是很嚴重的事情。賀勝男受命聯繫葡萄牙保險公司進行索賠,葡萄牙保險公司承諾在遞交發票後的一個月內將約定額度打到我方賬戶,因此賀勝男在遞交文件後等了一個月,卻什麼也沒收到!

打電話去詢問,對方說是我方遞交的發票有問題,賀勝男按要求重新準備發票再次遞交,依然未果。詢問其他企業同行才知道,他們說的一個月賠款,其實會拖延至一年甚至更久,說話很少算數。這時,小賀才明白,原來以為沒有問題的文件其實真的沒有任何問題,只不過是對方保險公司在拖延時間,在耍賴!

此次葡萄牙保險公司負責賠付的是一個葡萄牙小老頭,這個老頭有點不近人情。賀勝男先是打電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但是這個老頭卻不願意講什麼道理,每次小賀打電話過去催問,他都說:“OK!明天給你答覆!”然而,到了第二天還是說明天給你答覆。就這樣不斷地敷衍著。賀勝男終於明白了,這個葡萄牙小老頭採用的是拖延戰術,不把我們中國人的事當一回事!

時間很快已經過去兩個月了,怎麼辦?小賀心想:如果不採取點特殊針對性的戰略戰術,看來對方是不會給予賠付的,這樣單位的利益就要受到重大損失。賀勝男學習小說作品中的方法,決定對這個葡萄牙老頭開啟“狂轟亂炸”模式,讓對方知道,我們中國人不是好欺負的!

小賀從早上七點開始到晚上十點鐘每天都給他打電話,每隔半個小時打一次,不到一星期,這個葡萄牙小老頭被折磨得受不了啦!終於舉白旗投降了,出正式文件答覆,並很快付款轉賬了事。

事情圓滿落幕,這個葡萄牙老頭“求”賀勝男不要再給他打電話了。事後,他見到賀勝男時說:“你差不多快把我逼瘋了!我一聽見你打來的電話就心驚肉跳!”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安哥拉能源水利部部長Joao Baptista Borges(右二)考察本格拉省中國建設項目,賀勝男陪同當翻譯。)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曰:“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賀勝男作為一個大學畢業不久的90後的女孩,在遙遠的非洲安哥拉,“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實在是令人刮目相看。有藏頭詩讚賀勝男曰:

(賀)家姑娘是天驕,

(勝)算謀略膽氣豪,

(男)兒自嘆弗如她,

(真)誠待人細周到。

(是)否繁雜井有條,

(不)懼困危跑協調,

(一)心為國爭榮譽,

(樣)樣工作質量高。


年輕小夫妻逐夢非洲忙併快樂著


下面,我們現在把目光視線聚焦到非洲安哥拉的本格拉。有一對年輕的新婚小夫妻,他們本來在國內過著穩定的生活,卻主動申請來到離家萬里的安哥拉本格拉省建設工地,甚至是辭去了令人羨慕的原有工作,過上了艱苦的生活,每天工作繁忙的程度比國內不知翻了多少倍。是什麼力量支持他們這麼做呢?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年輕新婚小夫妻張承旺與邵丹丹在安哥拉本格拉項目部合影)

“出去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啊!”妻子一邊對正準備出門赴野外作業的丈夫囑咐叮嚀,一邊為丈夫整裝,遞上灌滿開水的水壺。

正在對話的這對年輕小夫妻,丈夫叫張承旺,妻子叫邵丹丹,他們兩個目前都在中鐵四局安哥拉電力入戶項目經理部工作。張承旺,1989年4月出生,陝西商洛人,2014年6月本科畢業於安徽理工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同年7月進入中鐵四局電氣化公司工作。2017年元月主動申請來到安哥拉工作。他的妻子邵丹丹1990年12月出生,安徽六安人,中共黨員,2012年7月畢業於蚌埠醫學院護理學專業,通過校園招聘進入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安慶市立醫院工作,2017年1月在職本科畢業於安徽醫科大學護理學專業。2016年4月因丈夫在蘇州工作而辭去安慶市立醫院工作,被蘇州護理院聘任為護士長。但不久,因丈夫工作調動到安哥拉,為了免除丈夫的後顧之憂,陪伴和鼓勵丈夫奮戰海外,她再度去令人羨慕的護士長職務,於2017年2月來到安哥拉工作。來到安哥拉工地項目駐地後,她與丈夫倆住進項目部領導關照的一間不到十平米簡易夫妻房裡。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邵丹丹在安慶市立醫院任護士時的工作照)

邵丹丹來到中鐵四局安哥拉電力入戶項目經理部後,成了辦公室的一名普通文員。邵丹丹說:“這邊條件確實比較艱苦,但是張承旺告訴我,來非洲很辛苦,但是總有人要來,他願意來,而我作為妻子,我也覺得我也是一樣的,我放棄白衣天使的夢想來這裡重新開始,我也很辛苦,但是我也願意陪伴他、照顧他、支持他來,所以就和他一起過來了。”

邵丹丹的丈夫張承旺是一名工程技術管理人員,任項目經理部電力專業技術主管,每天負責安哥拉經理部威拉省電力入戶項目工程部日常管理工作,以及60千伏高壓專業技術管理指導和質量控制工作。因此,張承旺的每天工作,主要是在野外巡查和指導,坐辦公室的時間很少。每天早晨上班出發前,妻子邵丹丹都要叮囑一番。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圖為張承旺在安哥拉野外巡查工程質量)

張承旺介紹說,他們這個項目在野外工作量比較大,光高壓線路就有40多公里長,還有中低壓線路項目也要去幹,所以野外工作量很大,是比較辛苦的。基本上他們都是早上七點多就要出門,常常工作到天黑才能回到駐地,中午無法回駐地食堂吃午餐,只能和幾位同事一起圍坐在荒山野嶺,吃點攜帶的麵包乾糧,喝點礦泉水,湊合一下。野外工作有時難免還會出點意外,發生點安全小事故。

2017年5、6月份的時候,張承旺在野外施工,不小心被玻璃瓶碎片紮腳了,頓時鮮血淋漓,傷口也比較重,立即就被同事送往醫院去縫了幾針,被迫住院不能去工地了。

張承旺是個閒不住的人,腳受傷後,在醫院裡只休息了兩個星期,因惦記著工地,就主動要求出院了。

“拆完線,腳剛能落地,然後我就跟著一塊去工地現場了,對項目進行測量,每一個杆位都進行了測量,應該說是比較辛苦的。”張承旺說。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圖為張承旺正在工地巡查指導進行質量嚴格控制)

張承旺對工作有股拼命的精神,來項目部不過一年時間,卻迎來廣泛讚譽。中鐵四局安哥拉電力入戶項目經理部經理王宇說:“張承旺同志通過一年來的不斷的努力,不斷地學習,出色的完成各項任務,讓我們很放心。我個人覺得他的身上有三種精神:一種是肯學愛鑽的學習精神,一種是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還有一種就是能吃苦拼命的精神,敬業精神。”

安哥拉電力入戶項目經理部項目黨委書記王萬春也如是評價:“在平時的生活當中,張承旺脾氣比較溫和,很少和同事之間產生各種衝突,待人非常友善。”

然而,平常很溫和的張承旺對工作非常敬業,一絲不苟,巡查中一旦發現施工出現質量問題,他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嚴肅認真,絕不留情面。

“這個鋼筋低板筋上的這個馬凳筋,圖紙上設計的是八個圓鋼,這裡用的是螺紋鋼,比如在我們國內以大代小是允許的,但是這裡監理他要求嚴格的按圖施工,不允許我們私自的做任何的改動和調整,所以像這個地方是不行的,就要嚴格按圖施工,就要用到圓鋼,這種螺紋鋼必須改掉!”

當張承旺來到離項目駐地60多公里的法爾塔縣60千伏變電站施工現場巡查,張承旺發現現場工人沒有按照圖紙施工,一改溫文爾雅的常態,非常嚴肅、態度堅決地要求現場施工工人立即返工。除了嚴格質量控制,張承旺每天還深入施工現場給工人進行具體技術指導。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圖為張承旺正在工地對安哥拉籍員工進行技術指導,對質量嚴格把控)

“大家看這個螺栓,校對的時候跟我們這個角度會有點偏差,在那個塔上掛著會不好看,影響觀感質量,你們在下面把那個焊的東西調一下,把那個誤差給調回去,誤差要控制在3毫米以內。”現場施工的鐘長漢等幾位工人在張承旺的現場指導,及時糾正了螺栓間距的偏差。接著,張承旺和他的幾位同事馬不停蹄,又一起驅車翻山來到法爾塔縣的44號塔基建設點,這裡離項目駐地約50公里,塔基深入地下的基礎部分已完工,只等他們來檢查合格,就可以回填沙土。

張承旺和他的兩名同事先後跳入兩人多深的坑內仔細檢查完工塔基。首先檢查了基礎的外觀質量、蜂窩麻面,沒有發現問題;然後又用回 探儀檢測了它的強度,符合標準;最後,他們又測了接地電阻,同樣達到設計要求。這樣,這一級鐵塔基礎的設備檢查就已經完成了,全部符合要求。

檢查合格了,按照正常程序,張承旺批准施工隊向坑內塔基進行回填沙土。張承旺繼續在現場監督沙土回填工作程序。

挖土機開過來,開始回填。“Stop! Stop!”張承旺突然大喊大叫起來。原來張承旺發現安哥拉籍員工開挖土機回填中,操作不當。急得他大叫,趕緊叫來翻譯。

張承旺對翻譯急切地說:“請你給他說一下這個回填,像這個大石頭就不允許扔下去了,否則會砸壞已建好的塔基設施。在挖機開過來之前,必須先把這個樹枝、大石頭先清走,清遠了之後再把土填回去。”

及時糾正偏差,避免了砸壞設施,造成損失而返工。

張承旺和他的助手每天巡查單趟路線長達90公里,來回就是180公里,雖然是以乘坐汽車為主,但是很多施工點是遠離通車的地方,依然必須靠步行跋涉。熱帶地區烈日下,隨行記者簡單裝束步行都很吃力,何況張承旺和他的同事們攜帶著不少重型技術設備,辛苦是自然的。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張承旺和同事們正在為卡通貝拉一個村莊架線通電,結束了這個村不通電的歷史)

張承旺所在的技術部門除了指導野外作業之外,還要指導電力進村入戶的項目。一天下午,在卡通貝拉市貝德萊拉區的一個村莊,我們的供電人員,已經將線路設施架設完畢。張承旺和他的幾個同事們趕到這個村莊對所架設的線路設施從技術層面進行全面地檢查,檢查合格後予以通電,在一戶黑人農戶家首先點亮了燈泡,結束了這個郊區村不通電的歷史。這個村的農戶們非常高興,對張承旺他們項目工程隊表示衷心感謝。

張承旺每天的工作是很繁忙的,經理部技術人員很少,他本人除了要兼職本格拉和威拉兩個項目的調度工作,還要與設計、廠家進行溝通技術對接工作,同時兼顧施工現場,進行圖紙審核、工程量計算、材料計劃編制、施工方案編寫等,還要兼攝像員拍攝施工工藝視頻資料,經常忙得連軸轉,沒有在夜晚十二點之前睡過覺的。有時夜晚還要被抽調去值班充當保安,執勤巡查,保護大家安全。

張承旺通過他這一年的努力,已經完全掌握了在安哥拉市場的中間線路施工的全面施工工藝方法,編制整理了一套比較完善的施工的標準和體系。短時間取得這樣的成績,真是個奇蹟!

中方建設者在安哥拉,由於語言障礙和思維上的差異,技術溝通上有很大的困難。張承旺通過刻苦認真地學習,善於溝通,不到一年時間就受到安哥拉業主方和葡萄牙監理方的高度讚揚。安哥拉本格拉省電及入戶連接項目業主若昂平託評價張承旺說:“他工作做得讓人很滿意!根據合同在施工中不斷溝通糾正遇到的問題,我們保持持續良好的合作與溝通。”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項目經理部黨委書記王萬春介紹說,張承旺現在工程報驗過程當中,監理也給予他很高的認可,有時在時間上不夠充分的情況下,只要張承旺發一個照片過去以後,監理就會直接簽字批准,這個應該說也是比較不容易的,而且還可以在翻譯不在場的時候,張承旺也能用英語和人家進行一些業務上的交流。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張承旺的妻子邵丹丹,每天目送丈夫出門之後,就來到項目經理部辦公室上班,雖然沒有野外作業那麼辛苦,但辦公室工作事務鉅細,工作也同樣是很繁忙的。邵丹丹每天在辦公室不僅要內印文字資料,而且要負責安哥拉籍工人管理、後勤物資管理,還有車輛管理,有時間的時候還得去食堂去幫廚,去菜園子裡幫他們摘摘菜。身兼數職,確實太忙了!在這海外項目部裡,哪個人不是身兼數職呢?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邵丹丹在菜園裡幫助食堂摘菜)

邵丹丹永遠不會忘記她首次乘飛機到達安哥拉首都羅安達的時間:2017年2月13日下午15:30。當她拖著疲憊的身軀過了入關檢查,機場外迎面而來的風似熱浪襲來,整個大地像蒸籠一般讓人喘不過氣來。但當她得知來接機的是項目辦公室主任賈傑雄的那一刻,天氣的“熱情”似乎消失殆盡,胸中湧動的是感動。她仰起頭,看著湛藍的天空中飄蕩著雪白的雲彩,像棉花糖一樣柔軟、甜美,觸動著她的心絃。

在去駐地的路上,狹窄擁擠的道路兩旁,破敗的民房、路中央手裡揮著小商品叫賣的黑人商販、路邊頭上頂著各類盆筐的婦人無一不緊緊吸引著她好奇的眼球。“我們快到家了。”隨著賈主任親切的話語,車突然拐進了一條寬敞、整齊的路燈林立的瀝青馬路,頓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慨。

“這條路叫進場路,是我們公司在安哥拉一期社會保障住房項目修建的。”聽著賈主任的介紹,看著眼前這條傾注了無數電氣化公司人心血的進場路矗立著赫然醒目的“CTCE”、“中鐵四局歡迎您”的廣告牌,一股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湧上心頭,邵丹丹為她自己是個中國人,能成為中鐵四局電氣化公司的一員感到驕傲和自豪。直到今日,每當邵丹丹走在這條路上,她都倍感親切。

到駐地的時候已是過了晚餐時分,項目部從未謀面過的領導、同事們熱情地招呼著她,仍在等她一起吃飯。第一次和領導們同席而坐,在這裡他們不是嚴苛的上級,更像是親如一家的長輩、兄弟。身在海外,竟能如此真真切切的感受著這種凝聚的力量、幸福的氣氛,邵丹丹頓時感覺到了家的味道。她暗自下定決心:要儘快融入這個幸福之家,成為合格的一員。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圖為邵丹丹在辦公室)

看著海外的他們個個身兼數職,目不暇給,邵丹丹到達的第二天就請求投入到新工作中去。經理部把她先安排在辦公室做資料員,雖然很多事都只是基本的電腦操作,可對於邵丹丹這個在臨床工作幾年平常只會打針護理的護士來說,文案操作卻幾乎是零基礎。邵丹丹勤奮努力,虛心請教,像院子裡向陽花開、傾吐芬芳的太陽花一樣,迎難而上,以勤懇務實的態度珍惜每一次學習的機會,讓自己每一天都有所進步,使自己快速成長。

一個原來的白衣天使,一個原來的醫院護士長,現在從事的卻是與原來大相徑庭的工作,事務很繁雜,只是偶爾能用到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針對非洲常發疾病,給大家搞個講座,普及一些衛生防疫知識,每天義務給同事們量一下血壓,做個海外大家庭的健康守護者。天使折翼,卻無法折斷她追求美好的希望。她說:“自己手握春天,便不必羨慕別人花園裡的鮮花。”邵丹丹要為自己重新插上一對翅膀,堅韌地翱翔在安哥拉電力入戶項目經理部的光輝之中。不為風雨所折服,要在安哥拉重築人生輝煌夢。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圖為邵丹丹正在安哥拉項目部為員工舉辦《常見傳染病預防措施》講座。)

邵丹丹原以為“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來到安哥拉後,她才發現丈夫似乎不需要她的陪伴,她每天與丈夫實際上也是聚少離多。每天繁重的工作任務讓張承旺經常忙到深夜才能休息。晚飯之後,偶爾有空他倆會在院子裡一起散散步,可總是因為張承旺臨時要加班而匆匆結束。晚上沒有工作任務的時候,邵丹丹會安靜地坐在張承旺的辦公桌對面自己看書學習。看著專心工作的他,就好似欣賞一朵玫瑰花,看似驚豔堅韌,卻需要用心呵護,風雨同舟。

邵丹丹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因為他和我的工作都很忙,白天很少有交集的時間,最多晚上他會忙到很晚才會回到我們的小空間。”

離家萬里,始終心繫祖國和親人。由於安哥拉與祖國時差有七個多小時,張承旺夫妻與家人的通話的時間只能選擇在安哥拉的凌晨和中午。偶爾白天中午夫妻倆能在一起吃個飯,一起給萬里之外的祖國親人們通個電話,用手機視頻連線一下,是他們倆共同最快樂的時光。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小夫妻倆一同與萬里之外的祖國親人們視頻連線,是他們倆共同最快樂的時光。)

張承旺:喂,媽。

邵丹丹:媽!

張承旺:能聽到不?信號好不?

張承旺的母親:能看到你們,聽見了!

張承旺:我在天氣預報上看,說我們陝西商洛下雪要下五天。

邵丹丹:老媽,家裡下雪,你跟老爸一起,儘量都不要出門,注意安全啊!

張承旺的母親:沒有出門。

張承旺:你啥時候感冒了啊?去醫院打吊針了嗎?吃藥了嗎?

張承旺母親:沒有事,不用擔心。

張承旺:你的病好些嗎?到時候我們回去在西安,或者是在合肥、北京給你帶一些治病的中藥回去。

對遠方家中的父母,張承旺和她的妻子始終很牽掛。張承旺的父親在陝西商洛農村老家生活,他的母親2014年3月因患腦膜瘤,喪失了勞動能力,且常年需要服藥。張承旺為自己現身在遠方海外,不能在父母身邊盡孝道感到內疚。

張承旺清楚地永遠記得,當他來安哥拉前,特別不放心在家中的他爸媽兩個,尤其是他媽媽身體不好。後來他回家後說出了他的擔憂。他母親聽了兒子的訴說後,當時就批評張承旺了,她說男子漢不應該這樣,男子漢就應該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她說她一輩子沒什麼文化,沒為國家、沒能為社會做出什麼貢獻,她希望她的兒子能夠出去為社會多做點貢獻,所以她就極力鼓勵張承旺來安哥拉工作。她說她跟張承旺的父親在家裡吃穿不缺,只是身體不好。她又對張承旺強調說:“我身體不好,你在我身邊也沒有用,你又不是醫生,雖然是盡孝,但是盡孝不僅僅是留在身邊那種照顧,只有對社會做出貢獻才是對我真正盡到一點孝心。

多麼通情達理而又偉大的母親啊!良好的家教使得有遠大理想的張承旺深受鼓舞,熱血沸騰。於是,他與妻子商量一起來到遙遠的非洲,追求心中的夢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圖為張承旺邵丹丹夫妻倆抽空到食堂幫廚為職工包餃子)

張承旺認為,來到安哥拉的建設工地,他的學識和聰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發揮。“首先我盡職,盡我所能做好工本職工作,其次我團結同事,認真跟業主項目公司合作,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夫妻倆來,往小的方面說,我們工作的這個安哥拉的電力入戶項目是單位現在海外戰略的一個橋頭堡,往大了說,國家現在倡議‘一帶一路’,安哥拉電力工程也是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實現中安友誼合作的項目,我跟我的妻子能參與這樣的工程,我感到很幸運,很值得的。”張承旺說。

邵丹丹在接受國內來的記者採訪時說:“選擇來這裡,我當初是因為對丈夫的愛,對丈夫事業的支持。來之前我確實對這裡充滿了迷茫,甚至是恐懼。但來了這裡之後,發現這裡是一個相親相愛的海外大家庭,我的領導和同事們不斷地在關心、支持和鼓勵我,讓我一點點地進步,一天天地在成長,我覺得我得到這個學習、鍛鍊、成長的過程,就是我最大的收穫。我發現這個大家庭的每一位兄弟姐妹都值得我學習,我開始重新定義自己的目標,在這裡為了我自己的人生夢想開始奮戰海外。我覺得,年輕人可塑性強,應該要有點冒險精神,放棄以前的事業重新開始,我覺得並沒有什麼不好,是值得的。”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張承旺邵丹丹夫妻倆在遙遠的大西洋東岸,攜手踏著堅實的步子,閃耀著青春的光輝,為國爭光。)

有詩對張承旺、邵丹丹夫妻倆贊曰:

懷揣夢想赴遠方,奮戰異國快成長。

天使折翼不後悔,重新開始掃迷茫。

身兼數職如蜂忙,勤奮努力大家贊。

國家戰略我參與,青春閃光再無憾!


從打工仔到安哥拉安徽商會會長


2018年1月6日上午九點十八分,安哥拉安徽商會在安哥拉首都羅安達宣佈正式成立。安哥拉友誠國際集團董事長朱祥增在成立大會上,以高票當選為首任會長。

朱祥增登臺向各位在場奮鬥在安哥拉的安徽籍華人表示衷心感謝,並號召大家今後要進一步團結起來,進行資源整合、優勢互補,互幫互助。同時,對駐安使館、僑社組織和兄弟單位的支持和幫助表示衷心感謝。他說,“安哥拉安徽商會的成立,是我們對“單打獨鬥”創業模式的一種告別,必將進一步加強和推進在安徽商之間及其與家鄉和各地徽商的交流、合作,充分發揮橋樑和紐帶作用,為推動家鄉經濟社會發展,深化中安兩國文化交流和兩國人民友誼做出積極貢獻。同時,將密切企業與當地政府的關係、維護在安哥拉徽商的合法權益,實現抱團取暖、共同發展、合作共贏的目標。”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圖為朱祥增先生在安哥拉安徽商會舉行的2019年第一次會員大會暨迎新晚會上致辭)

朱祥增,安徽合肥市肥東縣白龍鎮人,現任安哥拉友誠國際公司董事長、安哥拉安徽商會會長。1985年3月參加工作,1986年、1989年先後兩次參加斯里蘭卡、馬爾代夫援外建設。

2003年,是安哥拉結束內戰的第二年,朱祥增來到安哥拉,被戰火焚燒了40年,安哥拉100萬人死於戰爭,400萬人無家可歸,急需恢復交通、電力,迫切需要住房。

朱祥增告訴記者:“我本人原來是安徽省第二建築公司的一個施工員,打工仔,後成長為項目經理。我出國當時因為國內建築工人也多,在家裡我是老大,姊妹5個,弟弟妹妹還要讀書,為了幫助父母把家搞好,那我第一個就出來了。”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朱祥增在安哥拉安徽商會成立大會上當選為會長後致辭。攝影:大風吹)

吳榕明是朱祥增的好友,福建人,是與朱祥增同一時期來到安哥拉的,現在是安哥拉福建商會副會長。他說:“當時我們進來的時候,安哥拉幾乎就是沒工業,當時他們吃的水,還就是寬扎河裡的水,所以說中國公司進來以後,幫他們建水廠,幫他們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道路環境。”

安哥拉內戰27年,遺留在安哥拉全國各地的地雷有1200多萬枚。安哥拉人口數也是1200萬,也就是說,安哥拉平均每人擁有一顆戰爭遺留下的地雷,處處充滿著兇險。初到安哥拉,拿到住房工程的朱祥增一邊排雷,一邊施工。隨著項目的快速進展,朱祥增從老家安徽肥東陸續召集了大量農民工來到安哥拉參加建設。

朱祥增介紹:“當時2004年到2012年,公司大約有1000中國人,這些中國人大部分都是來自我們老家合肥肥東的。”

朱祥增雖然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是朱祥增通過自我努力學習,深諳經商企業發展之道,把中國古代徽商理念在安哥拉發揚光大。安哥拉Ingenlum公司董事長竇懷紅對朱祥增很是佩服,她這樣評價朱祥增:“因為他很擅長的就是工程和工人管理,他有他非常獨到的方式。”

作為一個走出國門安徽人,朱祥增向古代徽商學習,擅長工程和工人管理,不到十年,朱祥增在安哥拉遠近聞名,為解決國內工程技術人才安心在海外工作,他為技術員在家鄉墊付資金買房,為了讓工人感受到平等、尊重和家的溫暖,朱祥增當了董事長以後,每天仍然與工人們一起在食堂打飯,與工人們一起圍吃桌飯,聊家常,一點架子都沒有。新來的工友,不認識他,初次在食堂裡見到貌不起眼的朱祥增,怎麼又不會想到他就是他們企業的董事長。

還有令工人們感動的不僅僅是朱祥增的平易近人,更重要的是關心員工的企業管理方法。

新來安哥拉朱祥增公司上班的小張,忙碌一天,洗澡後換了一堆衣服,由於感覺勞累,沒有洗衣服,就上床睡了。第二天,下班回到他自己的宿舍,令小張十分驚訝的是,他的一堆髒衣服已被人洗得乾乾淨淨,疊得整整齊齊地放在他的床上,他誤以為是仙女下凡所為呢!

請專人為工人洗碗、洗衣服這是朱祥增管理企業的一個創舉。朱祥增是這樣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的:“這樣做好處多多,提高效率。這樣工人每天多休息兩個小時。洗衣服等亂七八糟的事要自己去處理要浪費很多時間,有人為他打理,員工們吃完飯,碗往桌子上一放就可以休息了,晚上洗過澡,衣服在籃子裡面一放,第二天早上乾乾淨淨出門,下班回來就有乾淨衣服穿了。”

其實這樣做,每位員工都享受到了保姆式服務,可以心情舒暢地集中精力去工作,大大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朱祥增立足徽商的光榮傳統,體現出他創辦企業的智慧,以及勤勞和不畏艱難的毅力,在所有的華人當中,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從員工利益的角度出發,贏得員工以心換心的積極反饋和高度讚揚!

另外,朱祥增還鼓勵員工自我發展,幫助員工自己做老闆。十幾年來,他的企業在安哥拉成為華人企業的孵化器。

朱祥增說:“我們既然都到這麼遠的地方來,就是想掙點錢把家搞好。我們一起共同去做,市場開發好過後,我們再散開去做。從我公司走出去的,在安哥拉創辦的企業有100多家。”

據《朱氏宗譜》記載:朱祥增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朱熹的後裔,朱祥增在義與利的取捨上,學習祖先品格和祖訓,塑造君子人格,不忘報效家鄉和社會。朱祥增在安哥拉的十幾年,陸續接納或介紹了家鄉一萬多名勞動力來安哥拉務工,為家鄉的脫貧致富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這些鄉親用出國打工的錢,在合肥都買了房子,不少人從朱祥增的企業起步,學習經營之道而自己創業成為企業家,脫貧致富,形成聯動效應,贏得了家鄉父老鄉親的交口稱讚。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朱祥增(左)與周增輝一起在安哥拉建築工地上。攝影:大風吹)

朱祥增在安哥拉倍受安徽企業家們的敬重,被推舉擔任安哥拉安徽商會會長,他將擔負起團結在安哥拉安徽企業,凝結皖人在安哥拉的力量,大家相互幫助,信息共享,數百家企業攜手共進,開始海外商旅的另一段昇華之路。

安哥拉中國總商會名譽會長楊文慶這樣評價朱祥增和安哥拉安徽商會:“安哥拉它有豐厚的資源、礦產資源,同時也可以給我們每個企業、每個社團、每個商會帶來很豐厚的效益,這樣的話,我們有這麼好的效益,我們同時也能夠回報祖國。朱祥增所領導的安哥拉安徽商會以及安徽企業,展現了安徽人的勤勞和智慧,將徽商精神發揚光大,不忘家鄉,不忘祖國,歷史對他們必將會有濃重的一筆記載的!”

有藏頭詩這樣讚揚朱祥增:

(朱)熹後裔有賢才,

(祥)福原靠奮鬥來。

(增)廣夢想逐非洲,

(永)遠敢闖地雷寨。

(不)畏艱難闢天地,

(忘)身於外奇功在。

(家)國心繫帶致富,

(鄉)親數百成棟材。


從工地診所到30萬華人生命庇護所


沒有在國外呆過,不能深切感受遊子的孤獨感和無助感;在海外,沒有經歷過同胞間的生命相依,很難體會到同胞之間血濃於水的親情。有一群在安哥拉的中國白衣天使,他們擁有曾與數萬華人和祖國一起並肩抗擊死神的非常經歷。這家中國醫院10年間從一個建築工地的小診所華麗轉身成長為安哥拉30萬華人的庇護所。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安哥拉中鐵四局醫院全家福照。)

2016年4月21日,中國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東方時空》、《焦點訪談》,分別在不同時段,報道了遠在非洲中國公民正面臨爆發性傳染疾病黃熱病的大面積侵害,幾十萬中國人在安哥拉,在同一所中國醫院裡一起抗擊奪命疫情。

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常務副院長陳華清楚地記得,首先是三月初,連續碰到幾例中國人患上這種病來他們醫院就診,剛開始不知道是什麼病,發高燒,跟著很快地發生肝臟功能衰竭,人馬上就不行了。後來從他們醫院轉出去的,也死了兩三個人。

“這種病症狀是快速發熱高燒,那段時間發病的那個鎮上每天都有出殯的人,都是黑人,他那個醫療條件也差,疫苗也不打,有的一家滿門死光。”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黨支部副書記程曉泉介紹。

這種病很快開始蔓延,不僅是黑人患病,而且也傳染給了在安哥拉的華人,嚴重威脅著在安哥拉30多萬華人的生命健康。最終確診是黃熱病。黃熱病,是非洲典型的黃病毒傳染性疾病,沒有特效治療藥物。首例黃熱病病人就是在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發現的。

有個華人病員叫莊小文,出現發燒症狀後,來到安哥拉中鐵四局醫院來住院,精神狀態都挺好,就是頭疼,頭疼得相當厲害。程曉泉醫生給他查了一下肝功能,發現肝功能果真不好,確診患上了黃熱病。程曉泉勸他,趕快回國去。而他呢,思想沒有高度重視,先到安哥拉總統醫院去治療。結果到總統醫院只住了三天,就去世了。而且他住院的時候,他有個親侄子陪著他到總統醫院住院,結果也被他感染上了,在他去世不過兩天,這親侄子也因病去世了……

黃熱病病情的迅猛發展,引起了人們的恐慌,有的華人把自己在安哥拉辦的商店、工廠關掉回國了。

然而,整個安哥拉國家開辦的所有醫院沒有能力診治黃熱病,診斷黃熱病,安格拉的病毒樣本要送到南非去檢測。成千上萬在安哥拉的中國公民,把生命的希望寄託到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身上,醫院的十幾部電話鈴聲此起彼伏,一段時間日夜從未間斷過。病人蜂擁而來。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頓時被推到了風口浪尖,被迫投入到抗擊突發黃熱病的浪潮中。

“我們一方面緊急向中國駐安哥拉大使館報告,一方面向國內的有關部門緊急求助。”中鐵四局中心醫院黨委書記張時清說。

陳華副院長趕到北京向國家質檢總局領導報告安哥拉黃熱病爆發的詳細情況。安哥拉有2600萬人口,而真正注射過疫苗的,還不到百分之四十,疫苗需要的量巨大。安哥拉衛生部已經請求中國支援,將大量疫苗送來。

安哥拉首都羅安達是黃熱病爆發的重災區。救護車不時地呼嘯而過,醫院裡急救推車快速進出。恐慌、無助、絕望,安哥拉籠罩在死亡的氣氛當中,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的醫護人員,全力搶救危重病人,晝夜不停地工作。這所醫院早已超越了飽和狀態,急救、救人,成了當時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很多醫務人員連續幾天幾夜沒有睡覺,奮戰在工作崗位上。

“噗通”一聲,一位華人男士跪倒在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護士長盧一謙面前,急切地說:“求求你們,救救我愛人!”原來這位男士是陪同自己愛人來檢查的,然後通過查肝功能,發現肝功能已經開始下降,轉氨酶上升,確診為患上了黃熱病。當時這個病人的愛人,這個男的當時就慌了,馬上撲通跪下來了。“當時這一幕,對我的印象特別深,但是這黃熱病發展太快了,病人當天就死亡了。當時病人的愛人在門口痛哭流泣的樣子,我至今還記得十分清楚。”盧一謙護士長回憶當時的情景說。

疫情持續擴散,接種黃熱病預防疫苗,是當時在安哥拉幾十萬中國人最大、最急切的的願望。各大華人聚集區和各個中國城都設有定點疫苗登記處。安哥拉羅安達亞福商貿城就是其中一個點。許多華人主動擔任志願者。

“當時每天都是很多人在這邊,每天電話都是接個不停。”翻譯張麗華說。安哥拉羅安達亞福商貿城診所醫生郭照明也加入到義務服務的行列:“我這邊登記嘛,登記的名單都排了一大堆,多少張紙啊!把每個人電話號碼都寫上,然後我們給他們打電話,然後我們亞福這邊統一用車送到中鐵四局醫院去打疫苗。”

迅速研究制定疫情對策,國家質檢總局快速反應,抽調10名專家組成專家組,立即趕赴安哥拉。他們帶著緊急調配的黃熱病疫苗,直接運往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

緊急通知所有在羅安達沒有接種黃熱病的華人前來接種預防黃熱病疫苗。而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的醫務人員只有十幾個人,人手不夠,怎麼辦?中鐵四局安哥拉分公司立即從下屬四個在安哥拉參加建設單位抽調年輕人來幫助維持秩序,一些社會上的華人也主動來當志願者。制定了詳細預案,規劃了合理流程,一來先登記,登記然後去體檢。這裡分成了幾個體檢組同時展開。每天前來接種疫苗的人每天都不少於一千人,整個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的門診、門診前面的大廳,都被圍了一個水洩不通。

連續20多天,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所有醫護人員,配合國家質檢總局專家組,沒日沒夜地為在安哥拉的同胞體檢、接種疫苗。他們用辛勤的汗水、天使般的愛心和無私奉獻,為每一個身處危險的在安華人,帶來了平安和安心。

國家質檢總局疫情防控專家組將帶來的PCR儀,最後留在了醫院。這臺儀器,也成為安哥拉全國唯一一臺可以診斷黃熱病的專業醫療設備。

記者在採訪時,感受最強烈的是海外中國人的自豪感,聽到最多的是他們對祖國的摯愛和深情。國家強大了,有強大的國家做支撐,不管走到哪兒,心裡都有底。中鐵四局醫院在他們心中,是在安哥拉華人的保護神,而祖國,卻是每位遊子遠行的堅強後盾。國家質檢總局和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為安哥拉數十萬華人快速提供生命保護的故事,將永遠會銘記在史冊。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一群365天從來沒人休息的職工醫院,用十年時間,將一個工地診所,慢慢建成數十萬在安哥拉華人生命的庇護所。

我們現在將時光回溯:2008年4月8號晚,中鐵四局一行17人來到遠離祖國萬里之外的安哥拉,第二天,陳華就提著藥箱,跟設計院測量隊的同事一起,走進了沉睡了千年的非洲荒地。

這是中鐵四局“走出去”戰略在非洲的第一次落地。

為什麼要來這麼遙遠的地方?“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當時局領導就敏銳的感覺到國內市場很可能會發生一些深刻地變化,從那個時候就開始提出來,要把海外慢慢做大,增加市場份額。”中鐵四局安哥拉分公司總經理焦寧豔介紹。

中鐵四局安哥拉分公司黨委書記崔浩接著焦總的話題說:“既然決定來這裡,當時就考慮到,因為非洲氣候比較炎熱,傳染病比較多,集團公司成立指揮部的時候,當時就做一個集團公司指揮部的職能部門,專門做一個後勤保障的職能部門,然後再專門成立一個物流中心,這些材料拉過來,也得有人去管,然後如果人生病了,也得有人去管,如果生了病沒處治或治不好,也沒人有心思在這工作,所以當時就基於這麼一個目的,要建立工地醫院。”

陳華,男,1965年出生,胸外科專家,他首先進入領導視野,成為被選拔來安哥拉籌建工地醫院的第一人選。他說,領導找他談話之後,他沒有經過複雜的思想鬥爭,就爽快答應了,服從單位海外拓展工作安排,來到安哥拉現當了一名工地診所的醫生。

“來這裡最早的主要任務就是,我們設計院講前期搞地勘的,都是很年輕的小夥子,有15個人,一聽說非洲這邊有地雷,有蛇,蚊蟲多,說是需要有醫生,沒有醫生他們不敢上,後來我就成了最早跟著過來的醫生。”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常務副院長陳華說。

“我當時40歲出頭,我算了一圈,醫院外科就我來比較合適一些,這個年齡也不上不下,有著臨床經驗,後來我跟家裡也談了一下,我愛人說沒啥意見,反正說都是工作嘛!當時講工作時間不長,總工期15個月,總共18個月,我後來算了一下,預計15個月,最多18個月,回老家跟父母談,父母說你去吧!反正是工作。”

然而,非洲的墾荒之行,超出任何人的想象。原來設想在安哥拉工作的時間是18個月,也就是一年半,當時的陳華做夢也沒有想到,10年後他至今仍然還奮戰在安哥拉。

陳華永遠不會忘記,剛到安哥拉,開始進工地,他們是前面開著裝載機,在前面推路,皮卡車跟著後面走,同時有10個安哥拉掃雷兵在前面掃雷。

2008年是安哥拉內戰停戰的第五個年頭,也是千瘡百孔的安哥拉戰後重建拉開大幕的關鍵年份。但物資的極度貧乏和極度落後的基礎設施,這批初來乍到的外來者幾乎寸步難行。剛開始,中鐵四局的建設者是借住在別人的工地上,吃飯沒有蔬菜、沒有青菜,就是洋蔥、土豆。整個市場上什麼都缺,買不到東西,出去吃一頓飯,就是快餐、盒飯,也要人民幣兩百塊錢左右。艱難度過了第一個星期,所有人都受不了了。

“總經理當時主動說,陳華你看大家都在忙,我倆稍微閒點,我們幫著做個飯吧!我回答說:好!當時那不是個正規廚房,就搭的簡易板房,當時非洲餐具不好買,它整個當地全是西餐的的餐具,灶臺的液化氣都是很小液化氣罐,火很小,後來我們看這樣沒法炒菜,火起不來。當時沒有中國大米,只能買黑人那個米,黑人那個米特別硬,就像我們早稻米一樣,要煮好長時間,後來沒辦法,就提前先泡,那個米很難吃。兄弟們想吃點麵條,我就到羅安達市裡去買,只有幾個中國人開的小超市有面條,而那麵條全都有黴味了,全是過期的,你愛要不要,況且是一美元一斤!”回憶剛來時情景,陳華記憶猶新。

生活艱苦,人手緊缺,作為一個胸外科專家,陳華醫生不僅要當醫生、廚師,還要兼工地司機和送盒飯小哥的工作。但創業的激情,激勵著每一位拓荒者的工作熱情,當時每個人想著的是明天必定會美好的。當時,我們的協作隊伍沒上來,上來的全是管理人員,這管理人員都是項目書記、項目經理,包括部長,沒有人把自己當領導,全是當普通工人用,而且都是每人身兼數職,沒有人叫苦叫累。

全體管理人員一齊動手,不到一個月,在荒地上搭起了第一批活動板房。一間20平米的房間,上下鋪住七八個人。這時,國內派往安哥拉的7名醫護人員也都到齊了。指揮部分給陳華兩間房子,工地診所開張了。三個醫生,三個護士,加一個檢驗師。這就是工地診所的全部人員。診所只有兩間房子,一間做病房,一間當醫務辦公室,也是手術室,還兼作檢驗科。

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原任院長穆玲說,從國內運來的各種設備在木頭箱子裡面,連把木頭箱子弄開都不容易,加上好多東西很重,那手術床,包括大型的醫療設備,都是他們自己一點點挪,一點點扛。有的時候一個小的推床,就當運輸工具,就這樣扛過來,而且機器設備安裝都是他們自己裝。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安哥拉中鐵四局醫院醫穆玲生與當地治癒患者一起合影。)

作為中鐵四局安哥拉項目最早的先遣女成員,年近50歲的穆玲,和男同事們同擠在一間板房裡,蚊蟲肆虐,空調降不了溫,共用洗澡和廁所在一起的衛生間。但她和同事們關注的不是自己,不是待遇,而是工地上的同事。因為工地上建設一線的建設者更辛苦,全是灌木叢,水電什麼都沒有,而且充滿著各種危險的因素。

大家來到安哥拉講的一種奉獻、一種團結,來了就主動承擔責任。陳華說,當時沒人講待遇,來了半年都不知道自己工資能拿多少,他們是2008年初來的,到10月底最後工資標準才定下來的。陳華記得他是12月份,才拿到了這一年的工資。

陳華是第一批來安哥拉奮鬥的中鐵四局人,堅持至今10年沒有離開。想念萬里之外的親人,只有通過電話和微信視頻慰藉片刻。春節前夕,記者現場拍攝了陳華與萬里之外的妻子姜葵視頻通話。

陳華:現在家裡怎麼樣?

陳華愛人姜葵:還好吧!

陳華:今年春節回不去了,過了年到三月中旬可能回去,這邊人少。

陳華愛人姜葵:反正春節你也沒回來過,我也指望不上你!

陳華: 最近這邊工作忙一些,醫院牽扯了很多問題,王院長在進行工作調研,也制定很多一些規章制度,還要忙明年醫院的發展定位,要重新定,現在是很多問題,很多困難。

陳華:行,那你自己身體怎麼樣?

陳華愛人姜葵:還可以。家裡合肥這邊正在下大雪呢!

陳華:我們這邊熱的要死,行,其他不說了,你要多多保重自己,好,再見!

陳華愛人姜葵:早點休息。

陳華:好!再見!

十年沒在家過春節,平常沒有節假日,而陳華覺得已經習以為常。

“不能回國與家人一起過年也是很正常的事,有的是過完年以後再回去休假,春節期間這邊肯定要堅守崗位的,況且我們在這邊是在海外,我們醫院是365天沒有節假日,我們365天早晨必須去查房,早晨必須要交班,這是規矩。”陳華說。

十年來,陳華有為事業奮鬥成功的喜悅,也有一份深深的愧疚。

“最大的遺憾是,就是沒有陪孩子成長,這個過程很重要,孩子從初一到上大學這個最關鍵的時候沒陪在他身邊。我來安哥拉十年,我自己的父母全部在十年裡先後過世了,對老人也沒盡到孝心,這是感到愧疚。但是老輩很理解,包括岳父岳母,岳父母現在都是八十多歲的人了,身體也不是太好,我也照顧不到,愛人在家操持一切很辛苦,我覺得對不起家人。”提到家人,陳華很是動情,眼圈潮紅了。

雖然心存愧疚,但是陳華從不後悔。他說:“來安哥拉整十年了,我來的時候小孩才五六年級,沒陪孩子成長確實沒有盡到父親的職責,沒有對老人盡孝心也是很遺憾。但是,對我們企業來講,對國家來講,卻是做了有益的事情,我們是見證了中鐵四局在海外的發展壯大,越做越強,這一點我感到很欣慰吧!”

像陳華、穆玲這樣的默默奉獻者,在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有何止一兩人?他們克服了諸多難以想象的難題,在非洲荒原上創造了感人肺腑的傳奇。

診所開張後,陳華不再兼做廚師,但是,他卻又成了固定的救護車司機。雖然是工地診所,但遇到當地病重患者求助,他也總是本著醫生的天職,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定期送醫到附近村莊,拉近了中國人和當地居民的距離,增進了中安友誼。

我們知道,安哥拉屬於典型的非洲熱帶氣候,戰亂後滿目瘡痍,衛生條件很差,非洲所有的傳染疾病,幾乎都會出現在安哥拉,這對在安哥拉華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威脅,對中鐵四局安哥拉工地醫院,也是非常大的挑戰。剛到安哥拉,社會治安問題一直困擾著在安華人,日漸猖狂的持槍搶劫,讓所有華人每天都處在極度的緊張當中。

“每天都特別害怕,我們有的同事都說,晚上把身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放在床頭,就想著如果有劫匪來的時候,就把這些錢拱手相讓了,只要能保證我的生命安全就行了。晚上睡覺房裡面,也準備了木棍之類的,想著自己能不能防身一點。”護士長盧一謙深有感觸的說:

這個國家槍支管理混亂,花300美元就能買支AK47衝鋒槍。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最多時,一個星期就碰到5例槍擊傷需要救治。

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醫生蔡先鋒說:“在這邊是第一次看到槍傷,看到槍傷對心理也是一種恐懼,對心理上是一種創傷”。

從第一次見到槍擊傷,到摸索在安哥拉如何科學地處理槍擊傷,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開始探索研究槍擊傷在安哥拉的特別診療方案。

“槍擊傷按我們早期的教科書上講,包括當地講,早期沒必要一期縫合,槍擊傷做二期縫合,我們這種全部基本上都是一期縫合,這樣避免拖得時間長,也受不了,很痛苦,最後口子傷疤也很大。”陳華在與同事們一起討論制定診療方案時,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同事們表示認可。通過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針對安哥拉特殊環境,根據日常診療經驗,經過集體討論,醫院還先後制定了多種流行重症的治療標準:因為非洲全是惡性瘧疾,常規用藥量就是國內的一倍,有時候重症瘧疾和腦瘧,可以用到兩到三倍的藥量。在治療的過程中,他們不斷地調整治療方案,逐步趨於切合實際。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圖為安哥拉中鐵四局醫院醫生悉心為當地居民患者包紮傷口。攝影:江龍餘)

潛心研究醫術,療效口碑相傳,工地醫院名聲遠播,很多在安哥拉各地的中國人都慕名而來。就連中國駐安哥拉大使館都覺得,這個中國工地醫院建得非常好,連續三任大使對它都非常認可,大使館所有的館員,包括大使參贊,身體不舒服時候,也都到這個醫院來,並且大使還向各家中資企業廣泛推薦。10年來,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診治的其他華人數,遠遠超過中鐵四局自己職工的就診人數。

攝影:江龍餘名氣越來越大,病人越來越多,每個醫生都身兼數職,既看病,又當檢驗師;既當住院醫生,又當門診醫生,24小時候診,365天沒有休息日,醫生、護士隨叫隨到,成了不休不眠服務優良的醫院。

“不少病人是從外地慕名而來的,從幾百公里之外來的,晚上來都是急診,夜裡面來的很多,我們值夜班的基本就沒有閒的時候,那才真正叫值夜班,睡不了覺,一夜都在忙。”程曉泉醫生深有感觸地說。

“我記得特別深刻的一次,是我自己上中班的時候,我12點過來接班,還有一屋子吊水的病人,還有許多桌上的液體,還沒來得及配置的,其他人因為已經忙了一上午,也需要去吃飯了,只有我一個人在那裡配藥打針,不停地換水。我記得頭天晚上,我們穆玲院長是上夜班的,她匆匆忙忙去扒拉了兩口飯,然後就趕過來說幫我換水,我特別不忍心,因為頭天晚上她也忙了一夜,然後我就說,穆院長你趕緊回去休息吧,你這樣太辛苦了!她本身也50多歲了嘛!作為一個女性,她50多歲連續加班,她也熬不住啊,她卻說:沒事,我幫你換會水吧! 要不然你實在忙不過來,後來我們陳院長也過來了。他們兩個院長,一中午都在那裡幫我換液體,我在那裡配藥打針,現在想想那一幕,我至今都不能忘,至今想起來都好心酸。” 護士長盧一謙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現在還很是動情。

在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所有醫生醫生都是身兼數職,沒有人叫苦叫累。比如說潘醫生,兼放射、兼B超;程曉泉書記,兼放射;我們蔡醫生,兼胃鏡、兼心電圖。每個人都兼幾項工作,包括婦產科醫生也做B超,婦產科醫生內科病也得看,外科醫生內科病也要看,基本上都是全科醫生。常規的輕創縫合、外傷處理,基本上每人都很熟練地掌握常見傳染病治療,這是在這裡必須要掌握的基本功,每個人都克服了很多困難。

這群遠涉重洋的中國企業醫護人員,他們用高尚的醫德和無私付出,被華人們譽為生命的守護神。在安哥拉全境爆發登革熱疾病時,他們更是創造了保證華人感染者無一例死亡的奇蹟。

2013年,對於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的10多名醫護人員,更是特殊的一年。這一年,他們從住了6年的活動板房,正式搬進了新建成的小樓,醫療條件得到了改善。而就在這一年,安哥拉全境爆發了登革熱。

從醫院門口到醫院大廳,從急診室到輸液室、病房,到處都是病人,打針、抽血、急救,醫院裡再次出現黃熱病爆發時一樣的緊張氣氛。然而,一開始,碰到很多來就診不明原因的發燒病人,查瘧疾也不是,一化驗血,整個白細胞偏低,反覆查,包括中國大使館的有些工作人員也都出現這種情況,後來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的全體醫生與國內來的中國醫療隊反覆會診,共同探討這究竟是什麼病,病因在哪裡。

“高燒一燒39度多,持續多長時間,它一燒都持續好多天,很多單位整個就上不了班,都上不了班了,它傳染性非常強。”穆玲老院長回憶說。

最後,終於確診是登革熱。用進口的德國和韓國的登革熱檢測試劑盒,查的登革熱全陽性,這就證實眼前爆發的疾病就是登革熱。於是,立即向中國駐安哥拉大使館彙報。

登革熱,是經蚊蟲傳播的急性蟲媒傳染病。症狀表現為起病急驟,高熱,頭痛,肌肉、骨關節劇烈痠痛、部分患者出現皮疹、出血傾向、淋巴結腫大、白細胞血小板減少。登革病毒,同黃熱病一樣,同屬黃病毒傳染病,迄今沒有特效藥,在國內也沒有治療大面積爆發登革熱的先例。當時的安哥拉,華人在這感染率達到10-20%。醫院裡一天就來兩三百個病人,是很正常的。那個時候,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整個輸液室坐的滿滿的,走廊裡、大廳裡,全部都是坐著輸液病人,有的坐不下,坐到門口的樹下。

“當時每天吊水都有“咚”的醫生就昏倒了的,因為身體太虛弱了,又是高熱,可能幾天都不好好吃飯,又脫水。”程曉泉書記回憶說。

常常是病人輸著液,一個病人倒在那個地方了,旁邊的病人一看他倒了,他本身也難受,他也跟著倒了。馬上就有人喊:“醫生啊,快搶救!”

檢驗室處理血樣、儀器檢測樣本、注射、輸液、急診室搶救……

醫院高速運轉,裡裡外外,十分忙碌著。

數以萬計的安哥拉華人感染登革熱,並且,病人數量每天都在驚人地增加,醫院10幾名醫護人員超負荷工作,為挽救每個病人的生命,他們竭盡全力。

“從春節以後的二月底,一下忙到了五月底,當時臨床醫生也就四個醫生,住院病人大概不低於一萬例。病人太多,我們醫護人員不夠用,只好沒日沒夜地拼命加班加點,往往是輪流打個盹,爬起又繼續幹活了。”陳華回憶當時的情景說。

陳華和他的同事們面對登革熱,不是簡單地治療面對,而是從最初的對症治療,到尋求快速、精確的治療方案,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的醫護人員鍥而不捨,最終憑著專業、敬業和全天候全身心投入,一邊治療,一邊研究總結,最終獲得了巨大成功。他們制定的登革熱治療方案成為安哥拉抗擊登革熱的治療法則。整個那一批患上登革熱的病人,沒有一例死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商務部還特意給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發來感謝函。他們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從2008年4月8號陳華落地安哥拉,到2018年的10年間,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在一批又一批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現在已經成為安哥拉華人心目中的健康保護神,獲得了廣泛的讚譽。

“我因為來安哥拉的時間長,很多公司我都認識,他們對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的評價都非常非常高。工人生病,或者是身體不舒服,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都想到鐵四局醫院去看看。” 安哥拉安徽商會會長朱祥增說。

“我們的工人身體有問題的話,生病了都喜歡去鐵四局醫院。”安哥拉某中資企業董事長竇懷紅也如是說。

不僅是在安哥拉的安徽人喜歡去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看病體檢,而且,只要是在安哥拉的中國人,都喜歡到這個醫院去看病。

“中國人在這地方,就把它當做自己家的醫院一樣的,它在安哥拉這個地方,它的聲譽是非常高的。”安哥拉福建商會副會長吳榕明說。

“我們鐵四局分公司在安哥拉可能都沒有我們醫院的知名度響。”中鐵四局集團安哥拉分公司總經理焦寧豔感慨地說。

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全年365天全員無休,24小時隨叫隨到,曾經創造抗擊多個流行疫情的奇蹟,不僅獲得了在安華人的信任,更贏得了安哥拉社會的高度認可和中國駐安哥拉大使館的熱情讚揚。中國駐安哥拉大使換屆換了三任了,每一屆大使,每一屆的參贊,對這個醫院確實都給予高度的評價。

很多當地的一些服務機構也對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很是認可,特別是幾家航空公司,例如阿聯酋航空、埃塞俄比亞航空,還有安哥拉航空公司,另外一個是我們中國的海航,幾家航空公司就認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的簽字。如果員工生病了,要坐飛機回國,必須持有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開具的證明,否則航班會拒絕你上飛機。

因為歷次應對傳染疫情成績突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檢總局在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設立了中國首個境外傳染病監測哨點,這是中國重視在外中國公民健康安全、築牢口岸檢疫防線“關口前移”的創新性工作模式,更是國家賦予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新的使命!

逐夢非洲歷萬難(非虛構文學·人物事件紀實)(下)

(圖為位於安哥拉首都羅安達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所在地)

幾十萬在安哥拉華人有了中國人自己的醫院——中鐵四局安哥拉醫院,她從一個工地診所華麗轉身為在安華人生命的保護神,鋼鐵的最終煉成,是歷經十年建立起來的信任,是所有醫護人員3000多個日日夜夜一點一滴付出積累的成果。忘我工作,大愛無疆,無私奉獻,他們是平凡的醫護工作者,但是他們都有一顆天使的心。我們為這樣一群奮鬥在海外而為祖國爭光的模範群體而點贊!

有詩讚曰:

築夢非洲別家園,艱苦奮鬥萬里遠。

非洲傳奇歷十載,工地診所變醫院。

異國開拓建板房,如今高樓矗荒原。

醫生全科兼數職,醫院全年不休眠。

抗擊疫情創奇蹟,竭盡全力作奉獻。

保護華人身健康,各方稱讚影響遠。

關口前移創模式,提供國家新概念。

首個境外監測哨,築牢口岸防疫線。

大愛無疆樹品牌,特殊環境積經驗。

雖然不能顧小家,為國爭光是心願。


(完)

(注:文中插圖照片為藕塘孤荷及其同行非洲同伴所拍,並已得到同伴朋友授權發表)

【作者簡介】

藕塘孤荷,註冊作家筆名,真名柯宏勝,男,安徽廣播電視臺高級編輯(正高),安徽新聞界首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國新聞獎評委、中國韜奮長江新聞獎評委,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攝影家協會會員。60多篇稿件分獲全國新聞大獎和省級以上新聞獎,曾多次獲全國文學大賽詩歌、散文大獎。現已出版詩歌散文集《雪泥鴻跡》等多部專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