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逐梦非洲历万难(下)

(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

作者:藕塘孤荷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非洲大地景色如画,美景之中却危机四伏。摄影:藕塘孤荷、义勇)

【题记】“渡重洋,赴非洲,壮士以身心许国,何惧离家万里;顶烈日,战雨季,硕果用血汗凝成,无悔来非千辛。”这副对联是成千上万的中国建设者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远赴非洲安哥拉等国家参与建设为国争光的写照。这些建设者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用青春和奉献激荡着非洲大陆,他们虽然都是平凡的劳动者,却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我们万里寻访,倾情讲述九个来自非洲中国人奋斗的真实故事。当然,对于奋战在一线的众多英雄们,我们在这里展现的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愿这闪亮的一角,能唤起您对祖国的崇敬之心。【限于篇幅长度限制,分为(上)(下)两篇发表。此为下篇。】

(请接(上)篇)

花甲老人十年用真诚拿下30亿人民币项目


在非洲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有一位被单位长期派驻在亚的斯亚贝巴的工程项目公关协调人员,他既不是年轻貌美的女子,也不是少年英俊的帅哥,而是一名年近退休的老人,他却通过努力为自己所在单位先后争取到总价值30亿元人民币的项目,不仅是为本单位争取到展示企业形象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为祖国争了光。那么,他是凭什么做到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蔡小斌在埃塞俄比亚地图前为朋友讲述埃塞的历史和今天。他说,不懂得埃塞的历史和国情,就不能在此立足。

“你们施工一定要严把质量关,这个工程我们能拿到手来之不易,这个工程关乎我们中铁四局和祖国的形象,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 在埃塞而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郊区克林图工业园,正在对项目施工各位负责人说话的这位老人名字叫蔡小斌,是中铁四局派驻埃塞俄比亚负责市场营销和争取协调项目的总经理。因为争取这项工程施工来自不易,蔡小斌经常跑到工地检查各个项目施工的质量和进度,成了埃塞方的义务监督员。克林图工业园项目是埃塞俄比亚的国家重点工程,施工方中铁四局总部也高度重视,派出了道路、桥梁、电气化和市政等多个专业公司施工队伍从国内前来参战,目前,施工质量和进度方面都受到埃塞方的高度称赞。

那么,当初蔡小斌是如何与同事一起拿下这个项目的呢?有什么秘诀吗?

“当时参加这个项目资格预审的各国企业有28家之多,但是最后最终通过资格预审的企业只有5家,可想其中竞争之残酷。”蔡小斌介绍说。

竞争压力变为动力。为了力争拿下这个项目的施工权,蔡小斌和他的同事们精心准备资料,赴荒郊野外的克林图考察,绘制详细的施工图。

“我记得当时我们在现场考察的时候,那是这里的雨季,整个现场泥泞一片,工业园规划占地面积非常大,接近3平方公里,为了了解各个区块的具体情况,我们很多同志都是踩着泥泞的道路,在荒野之中跋涉,有的同志脚上那个泥弄了一大坨,路都走不动了。但是我们坚持对每个区块、每条道路的,设计的道路都进行详细细致的考察,所以我们的这个标书是做得非常好,在标价相差非常微弱的情况下我们取得了胜利。这里面还要感谢当地的朋友和其他朋友的支持,以及局里对这个项目的大力的支持。”蔡小斌首先简要介绍了当时的情况。

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还有一个插曲。蔡小斌清楚地记得,当时到现场考察迷了路,而且晚上没有住的地方,七、八个人围坐在一起,升起篝火,在树林里过了一夜。

“因为雨季下大雨的原因,原来的车辙找不着了。虽然雨停了,但天色也晚了,我们没有办法,最后集体决定:暂时放弃找路。否则的话,燃油烧尽了,那个样子更危险,所以我们就在原始森林里找了一块空地,然后我们点起了篝火,一边取暖,一边预防野兽侵袭,简单地吃了点东西,轮流值夜,把那一夜熬过去了。幸运的是,我们第二天早上天一亮以后,我们没有花很长时间,就在附近找到了有车辙的道路,就上了正式的公路,这也算是有惊无险。这个经历虽然说当时是非常危险的,但是我们在一起的同志们都非常地镇静,然后把饮水和食物都管控起来,防备万一,当我们脱险之后,我们一个个是非常地高兴,大家说这是我们是生死之交。”蔡小斌补充介绍了当时历险的细节。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蔡小斌与同事野外考察迷路,升起篝火,在树林里过夜)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野外围坐篝火,蔡小斌乐观地与同伴们讨论计划标书。)

冒着生命危险做出来的标书,自然不同凡响。中铁四局在参加竞争的28家世界各国企业中,首先通过了预审资格,成为通过预审资格的5家企业之一。

“我们不仅仅是把资料做得好,而且我们沟通和协调方面我们也是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给各个层面的,当时埃塞俄比亚的工业局、工业部和后来的工业园局,我们给各个层面的都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给他们讲中铁四局在国内所做过哪些相关项目的业绩,甚至我们有些时候也向他们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建议这个项目怎样做,才对埃塞更省钱、时间更快。”作为中铁四局驻埃塞俄比亚分公司总经理的蔡小斌如是介绍。

不仅仅是标书设计上做得好,更重要的是真诚地从业主角度考虑多快好省的问题。蔡小斌和他的团队通过充分论证,并征得国内中铁四局总部的同意,使出了更强的竞争杀手锏。

“为了获得这个标的,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工期按照埃塞政府的要求压缩,一开始工期合同工期是三年,第一步我们把工期提前到了一年半,最后我们主动提前到了一年。”蔡小斌说,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还能提前三分之二的工期,这不是哪个施工企业都能做得到的。那么这些工期的提前,不仅仅是口头的一个承诺,是在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考虑到中铁四局在埃塞的市场的发展,而且考虑到中铁四局在埃塞现有的实力,才承诺的这个工期。现在工期能够按计划完成,业主也是对他们的表现非常满意。

所有能做到的,蔡小斌和他的团队都做了,蔡小斌自然也信心满满。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埃塞方却沉寂了几个月没有动静了。时值年底,春节临近,看没有动静,似乎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蔡小斌便回国到老家过年去了。没有想到,阴历腊月二十九,他接到了埃塞方的电话通知,请他火速回埃塞参加工程投标。

“我专门背着标书从国内往埃塞赶,当时在机场上看到的人,在火车上看到人,都是在往国内往回家去的,而我却是往埃塞赶的。虽然说是很辛苦,也与咱们正常的在国内同志的生活节奏不一样,但是这里头也是有苦有甜。” 蔡小斌总经理深有感触地回忆这段往事。

这次蔡小斌虽然没有能与家人一起团圆过年,却获得了一个大大的惊喜:最终取得了埃塞俄比亚克林图工业园项目的施工权。

蔡小斌说:“在这次竞标之中,我们通过精心组织、认真安排以及周密地筹划,把一些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比利时、印度等国的企业打败了,这些企业不仅在国际上比较有名,而且在非洲有很丰富的施工经验,能够把这个项目拿到手,虽然说前期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努力,甚至是汗水加泪水,但是我们觉得这种努力、这种辛苦是值得的。”

蔡小斌带领他的团队通过辛劳打拼,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国企、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蔡小斌在过去十年里,拿到的项目总价是30亿人民币左右,而且这仅仅是经济上的数字,最重要的是中铁四局现在在埃塞俄比亚的树立了很好的口碑,尤其是埃塞俄比亚公路局对中铁四局集团非常赞赏,认为他们是最好的承包商之一,认为他们是埃塞俄比亚施工队伍中的一个标杆。

然而十年前,蔡小斌刚来埃塞俄比亚开疆拓土开展业务时,困难重重。

“2007年我受局里委派,我来埃塞这边开拓市场,当初咱们刚过来,什么根基都没有;就是说中铁四局虽然在国内做得很好,但是在这里因为没有业绩,人家不信任你,有时候我们找到很多有关部门,人家连面都不愿意见,当时确实是很艰难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当地的政府和民众,对我们这个国有大型企业完全不了解造成的。”蔡小斌回首往事记忆犹新。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蔡小斌决定开拓市场首先从真诚交友开始。为了增加沟通,蔡小斌去找当地政府部门的人员介绍宣传自己的单位。如果今天找不到,接着第二天再来,如果正在开会,他就耐心等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蔡小斌的真诚举动,打动了埃塞俄比亚相关政府的一些官员,认为中铁四局确确实实是想在埃塞俄比亚做一番是,而且为人也诚实,逐渐地愿意跟蔡小斌及其团队交往,然后增加了互相的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开始,埃塞俄比亚国家公路局公共关系部部长萨姆松拒绝与蔡小斌见面,蔡小斌就每天往他那里跑,用真诚打动了萨姆松,萨姆松逐渐改变了原来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彼此之间的了解越来越深,关系也越来越好。萨姆松不仅成为了蔡小斌的好友,还主动向他的上级领导国家公路局长推荐了蔡小斌和中铁四局。当时,埃塞俄比亚的两条高速公路正在准备招标,萨姆松把这个情况透露给了蔡小斌,蔡小斌和他的团队认真准备了资料和标书。在萨姆松的引荐下,埃塞国家公路局长答应接见蔡小斌。然而,但蔡小斌来到这位国家公路局长的办公室,这位局长却反悔借故躲避不见。蔡小斌毫不气馁,继续努力,等待时机。有一天,蔡小斌听说这位局长要到北京参加一个国际会议,蔡小斌认为机会来了,就跟着去了北京,展现了极大的诚意。

“当时是冬天,北京气温很低,零下十几度,为了求见这位局长,我在他住的宾馆附近等了两个多小时才等到他,我浑身被冻得直打颤。他见到我时,看到这个情况,他也很感动。我不失时机地邀请他去中铁四局总部和中铁四局的施工现场观摩一下,他说,你既然能做到这样,说明你们中铁四局是一个非常真诚的单位,表示愿意跟我去看看。会议结束后,他专门安排时间从北京跑到合肥去看了中铁四局总部和几个施工现场,看了之后,他对中铁四局的印象起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感叹地说:中铁四局了不起,确实是个有实力、有能力的一个大型企业!所以,在后来的投标中,他给了我们非常大的支持。” 蔡小斌回忆道。

真诚终于打动了埃塞国家政府的官员,蔡小斌终于为中铁四局拿下了第一个公路项目。

埃塞俄比亚国家公路局公共关系部部长萨姆松说:“以前我们对中铁四局不是很了解,但是在他们开始在埃塞干项目之后,发现他们干得很好,因为这个,我们对他们十分信任。他们是在我们埃塞俄比亚公路系统表现最好的承包商之一。我们现在和他们的关系非常好。我们非常希望以后能和他们一起继续合作。”

蔡小斌正是用自己的真诚开创了在埃塞俄比亚工作的新局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他的真诚也打动了他团队的同事后生,他们对蔡小斌也都给予高度评价。

“蔡总平时非常认真,工作严谨,在工作上对于我们是要求也很严格,一旦我们工作中难免出现一些纰漏或者是不够好的地方,他会及时的,而且会很严肃的批评教育让我们改正,因为我们这儿从头到尾每天都是工作生活在一块,在生活上也对我们多有照顾,不管是从生活经验、工作经验,对于我们给予很大的指导和帮助。”

“我来埃塞已经将近三年了,在这将近三年的时光里面,蔡总在生活和工作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指导,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对我们像长辈一样,给我们的生活给予照顾,给了我们很多温暖;另外就是在工作方面,他精力非常充沛,非常地严谨和认真,非常能吃苦耐劳,给我们这些青年人树立了非常非常好的榜样。”中铁四局埃塞俄比亚分公司办公室主任祁海龙如是说。

“现在回顾起来,确确实实这一步一步走来都是非常地不容易!”回首往昔,蔡小斌也不禁感慨。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图为蔡小斌在亚的斯亚贝巴接受来自祖国媒体记者的采访。摄影:吴义勇)

当记者问蔡小斌在海外十来年,吃了这么多苦,甚至还有生命的危险,这么做是否觉得值得时,这位已是花甲年龄的老人自豪地说:“我是这样想的:从我个人来讲,我喜欢、我热爱这个海外工作,我认为在海外工作,从大的方面说,对国家是有更多的贡献,从小的来说,个人收入可能会高一些,另外我喜欢这种充满了不确定因素的各种挑战。虽然吃了这么多苦,但我为单位在这拿到了这么多项目,让中铁四局在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然后站稳了脚跟,将来我们还要继续发展,我觉得非常值得。”

有藏头诗赞曰:

(蔡)君海外十余年,

(小)心拓展耕耘田。

(斌)蔚真诚众人赞,

(甲)子不辍冲前线。

(子)心情系万里外,

(不)言困苦作奉献。

(停)留埃塞别家人,

(步)履坚定永向前。


身披铠甲的女翻译


【题记】:在安哥拉的翻译圈子里有这样的顺口溜:打得过小黑,斗得过警察,得过差点要命的疟疾,跑过施工现场,吃过木薯粉,穿行过遍地小偷的黑人市场,进出过打死人不偿命的监狱牢房,经历过车毁人亡的现场。这就是工作生活在非洲的中国女翻译的写照,她们是一群身披铠甲、为国争光的坚强女战士。她们内心柔软而有原则,身披铠甲而有温度。出生90后的贺胜男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图为贺胜男(左一)正在参加安哥拉孔子学院五四青年节赠书活动)

在2018年年初合肥大雪纷飞、遭遇罕见低温冰冻的时候,我和一位同事一起远渡重洋,来到年平均气温24℃,素有“热带春城”美称的安哥拉首都罗安达。

在安哥拉采访的日子里,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认识了一位年轻的女翻译,她叫贺胜男,来自中国安徽。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她所在公司院落的香蕉树下。她是一名90后女生,面容姣好,身材苗条,脸上总是洋溢着阳光般的微笑。非洲毒辣的太阳,已把她的皮肤变得黝黑,脸庞黑里透红。她的领导和同事把她介绍给我认识时,对她赞赏有加。她大学毕业才三年,由于学的是葡萄牙语,大学毕业时,被中铁某建筑集团公司校招录取后,被分配在该集团电气化公司工作,半年后,她又主动报名来到离家万里之外的安哥拉建筑工地当翻译。她身躯柔弱,却有着豪爽的性格,这点倒与她的名字“胜男”两个字倒很相配。

安哥拉的社会治安不稳定,尤其是首都罗安达,危机四伏。但是由于工作原因,她却不得不经常外出,而且经常是她一个人和安哥拉籍男司机在一起出差,各种潜在危险是不言而喻的。她说,她平常很害怕家里人看见安哥拉的新闻,也害怕父母关注一些关于安哥拉微信公众号,因为安哥拉经常有抢劫绑架的事件发生。身为一个年轻姑娘,在安哥拉这个环境里,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是跑习惯了,好像已经不知道害怕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只是希望远方的父母不要太担心自己。

从安哥拉首都罗安达到本格拉省去采访建筑工地,路程虽然只有500多公里,由于路况较差,我们大清早乘车出发,天黑才能到目的地。驾驶员是个黑人,副驾驶上坐着一名挎着冲锋枪保卫的安哥拉军人,我和贺胜男同坐在越野车后排位置上,因此,一路上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交谈。通过交谈,我发现贺胜男这个90后的小女孩很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也很热爱文学,因而我们有不少共同话题。她向我叙述了她在非洲经历的一个个动人故事,展现了她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作家张嘉佳说:“故事的开始总是这样,恰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我问她怎么愿意来这么远的地方来工作?贺胜男说,她的安哥拉故事,好像开始就是命中注定,而她现在一直奔跑在路上……她说,她一开始来安哥拉就是怀抱着一颗想去世界看看的心而来的。她引用了冰心老人的话诠释自己:“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她说,身体和灵魂同时在路上,无论是得到还是失去,这些年来非洲的经历就足以成为自己一生无比宝贵的财富。

有人说,有一种情结叫“一辈子一定要去一次非洲”。它说不清、道不明、逃不掉、甩不开。而90后女大学毕业生贺胜男来安哥拉,单纯的就是因为学了外语,又喜欢旅行,喜欢冒险,所以就想来安哥拉看看。刚从大学毕业,可谓初生牛犊不畏虎,当时可能是太年轻,太理想,来前根本就没有想过非洲的疾病、毒品、抢劫等等问题。来安哥拉,这被她自嘲地归结为命中注定。当时,大学校园招聘基本上到12月份就结束了,毕业前的几个月,各位同学都已经找到了工作,而她还没有落实工作单位,也就是在那个不紧不慢不着急的时候,现在所在单位的集团公司来招人了,然后,贺胜男没有犹豫就来了。似乎一切都是那么刚刚好。

走进中铁四局集团公司下属的电气化公司,在国内的项目上工作了半年,然后和国内朝夕相处半年的同事就分开了,来到了安哥拉。她说,好像已经习惯了离别,大学的时候,老师就说过,学语言的孩子要习惯离别。只不过从来没想过自己要坐那么长时间的飞机,感觉人生就要失去希望了,才终于到了。然后就和所有第一次来安哥拉的人一样,虽然她会说葡萄牙语,但是看见那么多黑人,她还是很害怕。过海关检查盖章的时候,她就装作不会说、也听不懂葡萄牙语。最终可算安全过来了,算是幸运地没有遭到什么刁难。随后三年多的时间,不知道去机场接送了多少次人员,每次到安哥拉首都罗安达机场,她总是心中默默地说:你走,再大风雨,我送;你来,风雨无阻,我接!

但是,让她感到温暖感动的是,第一次走进项目驻地之后,经理部的领导和同事都在院子里集体迎接他,等着她一起吃饭。走进给她安排的宿舍里,进入眼帘的竟然是那群大男人帮她贴的hello Kitty 贴纸,当时心里一暖:这和她之前想的完全不一样,她从来不知道男同胞会心细到这种程度。那个时候她还不知道,这样的温暖,将成为她日后工作生活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贺胜男深刻清楚地记得:她是在2016年过年前几天来到安哥拉的。原以为在海外工作满一年,2017年的过年就可以回国,但是生活中总有意外,护照上交之后,当地人的办事效率太慢,同时也很不靠谱,然后办护照出了问题,年已经过完了,护照还没出来,只好去大使馆重新补办一本护照,等到回家,已经是4月份了。她认识的一个翻译就对她说:“贺贺,你的好运气可能就要来了,因为你来安哥拉一年,经历了我们两三年都没经历过的事情。” 其实,别人不知道贺胜男当时内心里有多么绝望,甚至她一度怀疑来安哥拉到底对不对,怎么就那么倒霉,什么坏事都让自己摊上了!然后,她真的就走不开了,在安哥拉稳稳地度过了三个大年三十,至今还没有可能回国工作的任何迹象。这主要是她工作太出色了,一时无人能够替代她。第一年的春节,她带着公司的几个男同事参加了集团安哥拉分公司组织的春节联欢晚会,表演了手语节目《遇见》,感恩与各位同事的相遇。

其实,在安哥拉工作,并非都是不开心的事。贺胜男有时就觉得自己在这里是个最幸福的人。公司分部驻地只有她一个女生,所以大伙儿都宠着她。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会有一大帮人主动来帮她解决,有好吃的会喊她一起吃,干杂活、值夜班根本不用去参加。虽然在外面她自己自认为是一个女汉子,但是大家却一直把她当成一个可爱的小侄女、小妹妹来对待。她也仿佛把这里过成了自己的家。在这个大家庭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种各样的幸福。她记得有次从国内休假回到安哥拉,本来是要去外省出差的,但是前一天晚上参加完分公司组织的答题竞赛后,觉得自己有点发烧,就去医院检查了。之后,医生说她是患上了疟疾,然后领导勒令她必须休息,接着享受每位同事的各种关心和零食,瞬间觉得病都好了。经常听别人说大单位的人都没有人情味,可是贺胜男却觉得这里的人情味很浓,让人感觉很温暖。这也是她不舍离开这里回国工作的重要原因。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图为陪同领导及设计人员随业主考察本格拉、威拉等地施工线路。)

德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曾说过:“艰难是自己最好的老师,艰难使自己快速成长,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坚强!”

贺胜男告诉我,在学校学的葡萄牙语和实用葡语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刚来的时候,连去超市帮单位查个电话卡余额都听不懂当地人在说什么。只敢给当地人发短信、写邮件,不敢直接打电话,因为害怕他们有口音,或者语速太快而听不懂。

记得有一次,她给一个当地人打电话,说了大半天,那边直接说:“没听懂,请你再说一遍!”那一瞬间感觉的打击是致命的。当时她很自责,认为自己是一个专职翻译,可是别人说的话都听不懂,这以后还怎么开展翻译工作啊!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四年的葡萄牙语都白学了,或者大学取得的成绩都是假的。后来接触多了,才知道他们当地人自己打电话也会经常说听不懂,只是一种打电话的习惯而已。

机缘巧合,那个时候单位安哥拉分公司组织下属各个分部的翻译都去集中到一起办公,翻译大量的图纸、量单和设计规范,也就是那魔鬼般的一个月的日夜工作和互相学习,让自己迅速成长。

那段时间里,当地的警察敲诈勒索小费的现象特别严重。那个时候贺胜男刚大学毕业,自我觉得安哥拉的法律和中国一样健全,车辆被拦住,就觉得应该解释一下就可以了,可是根本不是那回事!警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直接开罚单,会让单位经理部损失很多钱。后来,接触得多了,也问了在当地的其他同行们,知道了这边没有监控录像,所以警察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不讲道理,罚款的目的最多是想要点钱花,经历了几次之后,她也不怕了,就敢和这些蛮横的警察据理力争了。

最无助的一次是在小区里,首都罗安达的警察晚上查车,贺胜男的两名同事去学习回来的路上被警察拦住了。由于乘坐的是新买的车,所以各项手续都还没来得及办,但是警察不由分说,把两名同事直接抓走关起来了。虽然接到信息的第一时间,贺胜男就急匆匆地赶到警察局,但是亲眼看着自己同事被抓进监狱,贺胜男自己却什么都做不了,那种无助感是前所未有的。来到安哥拉之后,这种感觉他还是第一次。也不知道当时哪来的胆子,她偷偷跑进监狱去,趁看管警察不注意时,还去和同事说了几句安慰的话。当时是晚上,虽然有同事带着自己一起去的,但是面对那么多的安哥拉警察,自己一个人要和他们去解释沟通,还是有些害怕。贺胜男当时心里想:如果自己也被抓进去怎么办?自己如被抓进去,谁来与这些警察交涉?有谁能向单位领导汇报得清楚?十分害怕同事救不出来,更害怕警察无理取闹。可是没有办法,贺胜男这个90后女孩逼着自己硬着头皮挺着上。她觉得自己是个柔弱的小女生,在警察面前装得可怜一点,警察就可能稍微宽容一些。所以她就采取示弱的策略,一边装委屈、装可怜,客气地与这些警察周旋,一边联系人帮忙。其实心里已经骂罗安达警察无数次了。整个过程中,她整个人都是颤抖的,却又要假装淡定。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斡旋,加上领导和朋友的帮忙,两位同事终于顺利被释放出来了,她所担心的自己被抓的情况也没有发生。不过,回到公司之后,贺胜男依然心有余悸,一晚上翻来覆去都没怎么睡着,想想依然有些后怕。再去本格拉的路途中,她对我自豪地说:“从那以后,看见安哥拉的警察,我就再也没有怕过了。”

真是人不被绝境所逼,不知道自己原来是这么优秀!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是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中的名句。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诗曰:“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身在安哥拉的人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安哥拉曾经打内战27年,遗留在安哥拉全国各地的地雷有1200多万枚。安哥拉人口数也是1200万,也就是说,安哥拉平均每人拥有一颗战争遗留下的地雷,处处充满着凶险。另外,安哥拉不少地方社会治安状况较差,各种恶性突发事件经常发生,首都罗安达社会治安状况尤为堪忧。

来到安哥拉,每天新闻里都有中国人被抢劫的消息,或者破财或者殒命.贺胜男刚来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直到后来一次陪领导去一个贫民区里看施工现场,才有了深刻的体会。当时,由于交通不便,所有车辆都堵在一个十字路口,导致当地人情绪很激动,又看贺胜男她们是外国人,那些当地黑人就开始拼命地敲车窗户、砸玻璃,那个时候小贺确实吓坏了,心想:完了,完了!不会刚来安哥拉就回不去了吧?难道第二天的华人报头版头条要报道几名中资企业员工外出调查工作被当地群众围攻致死?不会的,肯定不会!自己给自己壮胆。不过还是哆哆嗦嗦地给出去维持秩序的警察打了电话,让他们快点回到车边看看怎么回事,然后在警察的帮助下,顺利摆脱了当地人的纠缠。出了那片区域,她自言自语: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哀家的好日子才刚开始,不过这种地方可不能再来了!

贺胜男记忆中有一次印象深刻。她陪同同事为工程业主去买车,随同他们出门做保卫的警察配有AK47冲锋枪。他们去提车,当时从来没去过售车车库,所以不知道到底在哪,就跟随卖车的老板去了他们商店的车库。商店在罗安达市区中心,贺胜男自然而然地认为车库也在那里,但是越走越偏僻,后来警察把枪拿出来端上了,枪栓也拉上了,大家才开始发现气氛不对。后来详细问了警察,才知道他们自己开车所经过的区域,甚至去提车的小区,是安哥拉罗安达当地治安状况最危险的地区,枪支、毒品、人口买卖,都发生在那里。到了车库之后,小贺同事是在外面等她,贺胜男一个人和两个当地人去了地下车库,都是灰尘,随意停放着几辆车,然后卷帘掀开,贺胜男终于看见了要提走的车,但是脑海里闪过无数场电影里面的凶险场景,什么绑架啊,杀人啊,勒索啊,分尸啊,幸运的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贺胜男对我说:“现在想起来还是有点后怕,倒不是自己会怎么样,而是同时跟着我一起出去的同事,身为翻译要保护好他们全身而退。”

在安哥拉,每次出门回到驻地,贺胜男都不禁要感慨一句:“我还活着,真好!”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贺胜男陪同业主到外省基地考察)

“木秀于林,风必助之”。项目之初,项目部只有贺胜男一个翻译人员,所有的文件都需要贺胜男去翻译。有一次,刚拿到外省的电力项目的文件,200多页,傍晚拿到手,第二天早上就要拿出翻译而成的中文版本。时间紧迫,任务十分艰巨,似乎常人难以完成。贺胜男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她自嘲地对我说:“我开始怀疑过自己来安哥拉到底究竟是为了什么?不过这也算是给自己的一个挑战。这次任务那是熬了整整一个通宵,和值夜班的师傅一起看见安哥拉清晨初升的太阳。他值班,我加班,早上八点,准时将翻译版本上交,圆满完成任务。”

其实贺胜男不仅仅是个语言文字上的翻译,许多具体事务都要她去办理。有次外省项目举行开工典礼,前期的准备工作已经让贺胜男感到很劳累,嗓子几乎说不出来话来了。但是,业主突然来电话通知她说,外省的另一个项目也要举行开工典礼,而且是相连的两天。接到电话,贺胜男感到精神都快要崩溃了。而典礼时间恰好碰上当地人的周末,不上班,真是是雪上加霜。

不过,她及时调整心态情绪,马上向领导汇报,请求业主帮忙配合,从场地选址、条幅制作、酒店预订、现场布置、桌椅摆放、场地划分等等,一天时间全部完成。电话从早上6点开始响,一直到晚上用完了两块充电宝和8张充值卡,才算告一段落。然后到晚上八点多,装饰公司忽然来电话,通知所要颜色的地毯没有货!贺胜男刚放下的心又被悬起来了,于是,她又紧急联系其他装饰公司,不停地电话协调,终于在凌晨三点落实好所要颜色的地毯。第二天一早五点,陪同业主先去现场进行检查,确保典礼万无一失。然后,又匆匆赶往另外一个省,迎接新的开工典礼。贺胜男认真负责,高效运转,取得很好效果,业主非常满意,也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赞扬。

贺胜男负责的事务非常繁杂,她却能做到井井有条。业主到中国厂验,需要办理签证、购买机票、安排行程、食宿、与厂家沟通等等事务,都需要贺胜男去出面协调。中国那么大,第一次走过了那么多城市,从坐飞机到坐高铁,再到坐汽车到步行,从机场到火车站,再到酒店到厂家到公司,贺胜男全程陪同。2017年从6月到7月,这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不知道打了多少个电话,也不知道翻译了多少材料,经常要同时听五六个人说话,然后要做翻译,从日常葡语到厂家的专业术语,脚步不停,嘴也不停,吃饭的时候,别人张嘴吃饭,身为翻译的她,张嘴却是要给别人翻译吃的东西是什么,帮助点什么菜。晚上回到酒店,还要仔细看一看下一天的行程,并考虑到可能发生的一切困难及不确定因素。凌晨两点睡觉,五点起床,已经变成了小贺那段时间的作息规律。但是,有公司物机部和工程部的同事一直陪着,领导也适时地和业主进行沟通,最终所有厂家报验资料全部一次性通过。贺胜男的勤勉工作,不但让安哥拉业主看到了中国的强大,也对中国的企业有了进一步的认可,贺胜男可谓功不可没!

贺胜男所在单位安哥拉电气化分部驻地位于首都罗安达,而他们承接的电力项目分开在三个省,因此她的翻译工作要兼顾三个省的业主及资料处理工作,身在罗安达,但要分身为三个人,做三个人的工作,但各项工作她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从未出现过纰漏。业主到本格拉省项目检查指导工作,她陪同业主驱车往返1000多公里,进行翻译及业主的食宿安排,并在途中到达安哥拉南宽扎省首府松贝市参加罗安达业主与松贝市电力局领导的会议,圆满完成现场检查工作,同时也了解了其他省市的电力发展规划,为本公司电力工程的后续发展收集了资料信息。像这样的驱车往返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一路上不敢喝水,因为路上很难找到厕所。当然,由于大家都很喜欢贺胜男,不管是坐业主的车,还是公司的车,都会得到很好的照顾,到了加油站,大家都会主动问她要不要停一下去方便。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贺胜男陪同安哥拉罗安达电力公司电网部主任到本格拉施工现场考察)

“只要心中有爱,就能涓滴成海,众木成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生活因有了关怀而美好,世界因有了给予而温暖。每一个对生活心怀感恩的人,都会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上面是贺胜男日记里的一段话,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白,展现的是她内心坚强之外的另一面——温柔有爱心。

在贺胜男的经历中,还有一件事也是她永远不会忘记的,那就是她当翻译志愿者的事。2017年10月,中国和平方舟号医疗船来安哥拉义诊,贺胜男主动去当了葡语翻译志愿者。安哥拉的医疗条件很差,民众饭都吃不上,哪有钱去治病?所以大多数安哥拉人有病基本上都是硬扛。中国和平方舟号医疗船前来免费医疗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前来问诊的安哥拉人一大早就排成了长队,到了最后一天已经要关闭登记前台了,但是许多人不愿离开,因此医疗船的首长决定把所有排队挂号的人看完再结束。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中国和平方舟号医疗船来安哥拉义诊,作为志愿者的贺胜男陪同医生接受安哥拉国家广播电台记者采访)

贺胜男无法去形容当时自己在现场的感受,感觉自己受到的冲击挺大的。我们可能不会想象到那里贫富差距原来是那么明显,有钱人可以去当地的高级医院看病,享受最好的待遇,而没有钱的人,那些吃了上顿都不知道下顿怎么办的人,只能硬抗,只能等,等一个机会,才能去看看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不然,就等等看是饿死还是病死,至少在中国,生病吃药是很正常的,近视了我还能配个眼镜,但是他们近视了,只能来这边领取免费的眼药水用几天。

医疗船每天接诊的人数超过一千人,特别是最后一天,超过了1500人,而贺胜男服务的眼科又是就诊患者最多的科室,几乎早上到了之后就开始说话,一直到晚上结束。同时她还要面对当地媒体的采访。那几天,虽然累得嗓子哑了,又因为驻地距离港口太远,需要很早就起床,晚上很晚才能回来,但是从来她没有后悔自己选择去当志愿者,认识了更多的葡语翻译小伙伴,也由此结识了安哥拉志愿者联盟的前辈们。军舰首长为各位翻译颁发了国际志愿者证书以及和平方舟号专属纪念品,并且得到中国志愿者联盟(安哥拉)的感谢信。她觉得这些都是她所得到的奖赏和很好的回报。

医疗志愿活动结束之后,通过与志愿者联盟的联系,以公司党团员志愿者的名义到当地的孤儿院进行了圣诞慰问,买了孩子们喜欢的糖果、玩具、生活用品等前往慰问。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贺胜男与捐助的当地学校的孩子们一起合影)

去到孤儿院的时候,给贺胜男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大一点的孩子神情默然有些呆滞,仿佛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仪式性”的活动,或者说是自尊心使得他们不好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总的来说,孩子们还是很开心的,就像是我们小时候过年会收到新衣服、新玩具那种开心,手舞足蹈地唱歌跳舞欢迎我们的到来,表达对我们的感谢。。

发糖的时候,贺胜男抱起一个小男孩,看到他刚刚换了牙,少了两颗门牙,但是笑起来很可爱。他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也从来没有去问过修女院长,只知道有记忆就已经生活在这个孤儿院了,其他的什么都想不起来。问了院长,才知道他是被扔在孤儿院门口的,没有人见过他的父母,也不知道他来自哪里,为什么会被抛弃。这里这样的孩子太多了,大部分都是被父母抛弃,或者父母因战争死亡被送来这里,大家都习以为常,可是没有人敢去谈及父母这样的字眼,我们也小心翼翼地避开这个话题,但是孩子很天真,他会说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礼物,自己最开心的就是你们可以来,这样每天就在过节,有漂亮的衣服穿,有新的书本可以学习,有很多的零食可以吃。

贺胜男抱着孩子尝试着问这个家好不好,在这里开不开心,孩子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只是说在这里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但是还是想要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有父母陪着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去学校上课,但是他偷偷说,这些话不能告诉修女院长,不然院长会伤心的。

当时这个孩子差一点哭出来,那么小的孩子啊,生活给了他太多的不幸,但是他慢慢选择了接受现实,可是即便这样,他还在小心翼翼的保护着那个一直呵护自己的修女院长。确实,他的人生因为没有了父母的存在是一种遗憾,可是正是这种遗憾让他遇见了亲如一家的小伙伴和那个足以影响他一生的修女院长,这足以丰盈他的一生。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贺胜男(左)和单位党团志愿者一起到当地孤儿院进行圣诞慰问)

生活总是会给我们这样或那样的打击,但凡是打不到我们的,总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贺胜男真心希望那个孩子可以茁壮成长,建立自己幸福美满的家庭,从此,不再孤单一个人。

孤儿院的修女院长说:“他们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生活给了他们太多伤害,但幸运的是还有很多心存爱心的人在关心他们。”贺胜男在孤儿院时触景生情,心想:这个世界挺不公平的,为什么人从一出生开始,就注定和别人不一样了呢?都说想要出人头地要靠自己的努力,但是都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别的孩子在超市购买零食、玩具、享受学校教育父母关爱的时候,他们在等待别人的馈赠,大一点的孩子或许已经感受到了这种不公,所以对于外人的到来,他们是礼貌的,可是又是抗拒的。小贺在现场能真切感受到,却又无能无力,有时候也会希望自己是一个亿万富翁,可以去帮助更多的孩子,但是也就是想想而已。子们用自己天真无邪的眼睛目送贺胜男等志愿者离开,那一张张笑脸,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纯净的笑容了,永远镌刻在贺胜男的心中。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贺胜男与当地学校组织环保公益活动时,与学生们合影)

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都德(法国)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英国)

上面两则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贺胜男摘抄在日记本的扉页上,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读书。

贺胜男的工作平常很繁杂,因此,也就很忙。平时工作中,她要接触很多部门的工作,从办公室的通讯报道到文件处理,从车辆购买到物资的价格调查、物资采购,从材料设备报验、清关到财务部的免税、银行手续,从工程部的图纸、工经部的计价到安质部的安籍工人安保等等,工作千头万绪,同时要接触当地安哥拉人、葡萄牙人、巴西人、黎巴嫩人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处事方式,而有的人非常不守信用,答应的事情也不去履行承诺。

贺胜男虽然很忙,但她很爱看书,喜欢挤出点滴时间去阅读。她喜欢晨光初显之时,漫步在海滩上阅读;出差在路途中,也不忘拿出书来阅读。她读过很多各种各样的书,涉猎哲学、历史、文化、科技、文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连《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她都已烂熟于心。她也爱写日记,记下每天遇到的事物,已经坚持写了八年。读书,给贺胜男带来了勇气和智慧,贺胜男从书本中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来到安哥拉,用学来的方法应用到工作中,屡试不爽。

有一个安哥拉威拉省的业主,是一个很随行的老头,很好说话,也很自我,但是答应的事情很少去兑现,随说随丢,即便是当着面也不会承认,不喜欢接电话,也不喜欢回短信,说好的审批图纸签字,到了时间一定说忘了,每次到这个时候贺胜男都会发短信“批评他”,然后他就会给贺胜男打电话道歉,约见面,审批文件。他很喜欢贺胜男的才气,喜欢和小贺一起喝茶聊天,讲道理,谈人生,谈理想,却不谈工作。贺胜男摸准了他的脾气,他只要不签字,就不听他讲什么道理,谈什么人生,什么时候图纸签字盖章完成了,才会去听他好好说话。这个黑人小老头也被贺胜男逼得没有办法了,只好听话签字。不打不相识,现在业主因贺胜男的善于沟通,已经和贺胜男所在的项目公司保持了很好的关系,还会邀请他们来驻地参加中国的传统节日聚餐。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图为贺胜男正与安哥拉籍员工一起学习讨论)

另一件维护单位利益的事,贺胜男采取的策略,也是从书本上学来的。中国企业在非洲建设,由于当地材料供应有限,很多设备和材料需要从国内通过海运运输过来,时间久,路程长,难免有磕磕碰碰,大家也理解。但是,有次运来的变电站的主变损坏了,这是很严重的事情。贺胜男受命联系葡萄牙保险公司进行索赔,葡萄牙保险公司承诺在递交发票后的一个月内将约定额度打到我方账户,因此贺胜男在递交文件后等了一个月,却什么也没收到!

打电话去询问,对方说是我方递交的发票有问题,贺胜男按要求重新准备发票再次递交,依然未果。询问其他企业同行才知道,他们说的一个月赔款,其实会拖延至一年甚至更久,说话很少算数。这时,小贺才明白,原来以为没有问题的文件其实真的没有任何问题,只不过是对方保险公司在拖延时间,在耍赖!

此次葡萄牙保险公司负责赔付的是一个葡萄牙小老头,这个老头有点不近人情。贺胜男先是打电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是这个老头却不愿意讲什么道理,每次小贺打电话过去催问,他都说:“OK!明天给你答复!”然而,到了第二天还是说明天给你答复。就这样不断地敷衍着。贺胜男终于明白了,这个葡萄牙小老头采用的是拖延战术,不把我们中国人的事当一回事!

时间很快已经过去两个月了,怎么办?小贺心想:如果不采取点特殊针对性的战略战术,看来对方是不会给予赔付的,这样单位的利益就要受到重大损失。贺胜男学习小说作品中的方法,决定对这个葡萄牙老头开启“狂轰乱炸”模式,让对方知道,我们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小贺从早上七点开始到晚上十点钟每天都给他打电话,每隔半个小时打一次,不到一星期,这个葡萄牙小老头被折磨得受不了啦!终于举白旗投降了,出正式文件答复,并很快付款转账了事。

事情圆满落幕,这个葡萄牙老头“求”贺胜男不要再给他打电话了。事后,他见到贺胜男时说:“你差不多快把我逼疯了!我一听见你打来的电话就心惊肉跳!”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安哥拉能源水利部部长Joao Baptista Borges(右二)考察本格拉省中国建设项目,贺胜男陪同当翻译。)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贺胜男作为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90后的女孩,在遥远的非洲安哥拉,“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实在是令人刮目相看。有藏头诗赞贺胜男曰:

(贺)家姑娘是天骄,

(胜)算谋略胆气豪,

(男)儿自叹弗如她,

(真)诚待人细周到。

(是)否繁杂井有条,

(不)惧困危跑协调,

(一)心为国争荣誉,

(样)样工作质量高。


年轻小夫妻逐梦非洲忙并快乐着


下面,我们现在把目光视线聚焦到非洲安哥拉的本格拉。有一对年轻的新婚小夫妻,他们本来在国内过着稳定的生活,却主动申请来到离家万里的安哥拉本格拉省建设工地,甚至是辞去了令人羡慕的原有工作,过上了艰苦的生活,每天工作繁忙的程度比国内不知翻了多少倍。是什么力量支持他们这么做呢?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年轻新婚小夫妻张承旺与邵丹丹在安哥拉本格拉项目部合影)

“出去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啊!”妻子一边对正准备出门赴野外作业的丈夫嘱咐叮咛,一边为丈夫整装,递上灌满开水的水壶。

正在对话的这对年轻小夫妻,丈夫叫张承旺,妻子叫邵丹丹,他们两个目前都在中铁四局安哥拉电力入户项目经理部工作。张承旺,1989年4月出生,陕西商洛人,2014年6月本科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同年7月进入中铁四局电气化公司工作。2017年元月主动申请来到安哥拉工作。他的妻子邵丹丹1990年12月出生,安徽六安人,中共党员,2012年7月毕业于蚌埠医学院护理学专业,通过校园招聘进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市立医院工作,2017年1月在职本科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2016年4月因丈夫在苏州工作而辞去安庆市立医院工作,被苏州护理院聘任为护士长。但不久,因丈夫工作调动到安哥拉,为了免除丈夫的后顾之忧,陪伴和鼓励丈夫奋战海外,她再度去令人羡慕的护士长职务,于2017年2月来到安哥拉工作。来到安哥拉工地项目驻地后,她与丈夫俩住进项目部领导关照的一间不到十平米简易夫妻房里。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邵丹丹在安庆市立医院任护士时的工作照)

邵丹丹来到中铁四局安哥拉电力入户项目经理部后,成了办公室的一名普通文员。邵丹丹说:“这边条件确实比较艰苦,但是张承旺告诉我,来非洲很辛苦,但是总有人要来,他愿意来,而我作为妻子,我也觉得我也是一样的,我放弃白衣天使的梦想来这里重新开始,我也很辛苦,但是我也愿意陪伴他、照顾他、支持他来,所以就和他一起过来了。”

邵丹丹的丈夫张承旺是一名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任项目经理部电力专业技术主管,每天负责安哥拉经理部威拉省电力入户项目工程部日常管理工作,以及60千伏高压专业技术管理指导和质量控制工作。因此,张承旺的每天工作,主要是在野外巡查和指导,坐办公室的时间很少。每天早晨上班出发前,妻子邵丹丹都要叮嘱一番。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图为张承旺在安哥拉野外巡查工程质量)

张承旺介绍说,他们这个项目在野外工作量比较大,光高压线路就有40多公里长,还有中低压线路项目也要去干,所以野外工作量很大,是比较辛苦的。基本上他们都是早上七点多就要出门,常常工作到天黑才能回到驻地,中午无法回驻地食堂吃午餐,只能和几位同事一起围坐在荒山野岭,吃点携带的面包干粮,喝点矿泉水,凑合一下。野外工作有时难免还会出点意外,发生点安全小事故。

2017年5、6月份的时候,张承旺在野外施工,不小心被玻璃瓶碎片扎脚了,顿时鲜血淋漓,伤口也比较重,立即就被同事送往医院去缝了几针,被迫住院不能去工地了。

张承旺是个闲不住的人,脚受伤后,在医院里只休息了两个星期,因惦记着工地,就主动要求出院了。

“拆完线,脚刚能落地,然后我就跟着一块去工地现场了,对项目进行测量,每一个杆位都进行了测量,应该说是比较辛苦的。”张承旺说。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图为张承旺正在工地巡查指导进行质量严格控制)

张承旺对工作有股拼命的精神,来项目部不过一年时间,却迎来广泛赞誉。中铁四局安哥拉电力入户项目经理部经理王宇说:“张承旺同志通过一年来的不断的努力,不断地学习,出色的完成各项任务,让我们很放心。我个人觉得他的身上有三种精神:一种是肯学爱钻的学习精神,一种是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还有一种就是能吃苦拼命的精神,敬业精神。”

安哥拉电力入户项目经理部项目党委书记王万春也如是评价:“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张承旺脾气比较温和,很少和同事之间产生各种冲突,待人非常友善。”

然而,平常很温和的张承旺对工作非常敬业,一丝不苟,巡查中一旦发现施工出现质量问题,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严肃认真,绝不留情面。

“这个钢筋低板筋上的这个马凳筋,图纸上设计的是八个圆钢,这里用的是螺纹钢,比如在我们国内以大代小是允许的,但是这里监理他要求严格的按图施工,不允许我们私自的做任何的改动和调整,所以像这个地方是不行的,就要严格按图施工,就要用到圆钢,这种螺纹钢必须改掉!”

当张承旺来到离项目驻地60多公里的法尔塔县60千伏变电站施工现场巡查,张承旺发现现场工人没有按照图纸施工,一改温文尔雅的常态,非常严肃、态度坚决地要求现场施工工人立即返工。除了严格质量控制,张承旺每天还深入施工现场给工人进行具体技术指导。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图为张承旺正在工地对安哥拉籍员工进行技术指导,对质量严格把控)

“大家看这个螺栓,校对的时候跟我们这个角度会有点偏差,在那个塔上挂着会不好看,影响观感质量,你们在下面把那个焊的东西调一下,把那个误差给调回去,误差要控制在3毫米以内。”现场施工的钟长汉等几位工人在张承旺的现场指导,及时纠正了螺栓间距的偏差。接着,张承旺和他的几位同事马不停蹄,又一起驱车翻山来到法尔塔县的44号塔基建设点,这里离项目驻地约50公里,塔基深入地下的基础部分已完工,只等他们来检查合格,就可以回填沙土。

张承旺和他的两名同事先后跳入两人多深的坑内仔细检查完工塔基。首先检查了基础的外观质量、蜂窝麻面,没有发现问题;然后又用回 探仪检测了它的强度,符合标准;最后,他们又测了接地电阻,同样达到设计要求。这样,这一级铁塔基础的设备检查就已经完成了,全部符合要求。

检查合格了,按照正常程序,张承旺批准施工队向坑内塔基进行回填沙土。张承旺继续在现场监督沙土回填工作程序。

挖土机开过来,开始回填。“Stop! Stop!”张承旺突然大喊大叫起来。原来张承旺发现安哥拉籍员工开挖土机回填中,操作不当。急得他大叫,赶紧叫来翻译。

张承旺对翻译急切地说:“请你给他说一下这个回填,像这个大石头就不允许扔下去了,否则会砸坏已建好的塔基设施。在挖机开过来之前,必须先把这个树枝、大石头先清走,清远了之后再把土填回去。”

及时纠正偏差,避免了砸坏设施,造成损失而返工。

张承旺和他的助手每天巡查单趟路线长达90公里,来回就是180公里,虽然是以乘坐汽车为主,但是很多施工点是远离通车的地方,依然必须靠步行跋涉。热带地区烈日下,随行记者简单装束步行都很吃力,何况张承旺和他的同事们携带着不少重型技术设备,辛苦是自然的。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张承旺和同事们正在为卡通贝拉一个村庄架线通电,结束了这个村不通电的历史)

张承旺所在的技术部门除了指导野外作业之外,还要指导电力进村入户的项目。一天下午,在卡通贝拉市贝德莱拉区的一个村庄,我们的供电人员,已经将线路设施架设完毕。张承旺和他的几个同事们赶到这个村庄对所架设的线路设施从技术层面进行全面地检查,检查合格后予以通电,在一户黑人农户家首先点亮了灯泡,结束了这个郊区村不通电的历史。这个村的农户们非常高兴,对张承旺他们项目工程队表示衷心感谢。

张承旺每天的工作是很繁忙的,经理部技术人员很少,他本人除了要兼职本格拉和威拉两个项目的调度工作,还要与设计、厂家进行沟通技术对接工作,同时兼顾施工现场,进行图纸审核、工程量计算、材料计划编制、施工方案编写等,还要兼摄像员拍摄施工工艺视频资料,经常忙得连轴转,没有在夜晚十二点之前睡过觉的。有时夜晚还要被抽调去值班充当保安,执勤巡查,保护大家安全。

张承旺通过他这一年的努力,已经完全掌握了在安哥拉市场的中间线路施工的全面施工工艺方法,编制整理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施工的标准和体系。短时间取得这样的成绩,真是个奇迹!

中方建设者在安哥拉,由于语言障碍和思维上的差异,技术沟通上有很大的困难。张承旺通过刻苦认真地学习,善于沟通,不到一年时间就受到安哥拉业主方和葡萄牙监理方的高度赞扬。安哥拉本格拉省电及入户连接项目业主若昂平托评价张承旺说:“他工作做得让人很满意!根据合同在施工中不断沟通纠正遇到的问题,我们保持持续良好的合作与沟通。”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项目经理部党委书记王万春介绍说,张承旺现在工程报验过程当中,监理也给予他很高的认可,有时在时间上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只要张承旺发一个照片过去以后,监理就会直接签字批准,这个应该说也是比较不容易的,而且还可以在翻译不在场的时候,张承旺也能用英语和人家进行一些业务上的交流。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张承旺的妻子邵丹丹,每天目送丈夫出门之后,就来到项目经理部办公室上班,虽然没有野外作业那么辛苦,但办公室工作事务巨细,工作也同样是很繁忙的。邵丹丹每天在办公室不仅要内印文字资料,而且要负责安哥拉籍工人管理、后勤物资管理,还有车辆管理,有时间的时候还得去食堂去帮厨,去菜园子里帮他们摘摘菜。身兼数职,确实太忙了!在这海外项目部里,哪个人不是身兼数职呢?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邵丹丹在菜园里帮助食堂摘菜)

邵丹丹永远不会忘记她首次乘飞机到达安哥拉首都罗安达的时间:2017年2月13日下午15:30。当她拖着疲惫的身躯过了入关检查,机场外迎面而来的风似热浪袭来,整个大地像蒸笼一般让人喘不过气来。但当她得知来接机的是项目办公室主任贾杰雄的那一刻,天气的“热情”似乎消失殆尽,胸中涌动的是感动。她仰起头,看着湛蓝的天空中飘荡着雪白的云彩,像棉花糖一样柔软、甜美,触动着她的心弦。

在去驻地的路上,狭窄拥挤的道路两旁,破败的民房、路中央手里挥着小商品叫卖的黑人商贩、路边头上顶着各类盆筐的妇人无一不紧紧吸引着她好奇的眼球。“我们快到家了。”随着贾主任亲切的话语,车突然拐进了一条宽敞、整齐的路灯林立的沥青马路,顿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慨。

“这条路叫进场路,是我们公司在安哥拉一期社会保障住房项目修建的。”听着贾主任的介绍,看着眼前这条倾注了无数电气化公司人心血的进场路矗立着赫然醒目的“CTCE”、“中铁四局欢迎您”的广告牌,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涌上心头,邵丹丹为她自己是个中国人,能成为中铁四局电气化公司的一员感到骄傲和自豪。直到今日,每当邵丹丹走在这条路上,她都倍感亲切。

到驻地的时候已是过了晚餐时分,项目部从未谋面过的领导、同事们热情地招呼着她,仍在等她一起吃饭。第一次和领导们同席而坐,在这里他们不是严苛的上级,更像是亲如一家的长辈、兄弟。身在海外,竟能如此真真切切的感受着这种凝聚的力量、幸福的气氛,邵丹丹顿时感觉到了家的味道。她暗自下定决心:要尽快融入这个幸福之家,成为合格的一员。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图为邵丹丹在办公室)

看着海外的他们个个身兼数职,目不暇给,邵丹丹到达的第二天就请求投入到新工作中去。经理部把她先安排在办公室做资料员,虽然很多事都只是基本的电脑操作,可对于邵丹丹这个在临床工作几年平常只会打针护理的护士来说,文案操作却几乎是零基础。邵丹丹勤奋努力,虚心请教,像院子里向阳花开、倾吐芬芳的太阳花一样,迎难而上,以勤恳务实的态度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让自己每一天都有所进步,使自己快速成长。

一个原来的白衣天使,一个原来的医院护士长,现在从事的却是与原来大相径庭的工作,事务很繁杂,只是偶尔能用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针对非洲常发疾病,给大家搞个讲座,普及一些卫生防疫知识,每天义务给同事们量一下血压,做个海外大家庭的健康守护者。天使折翼,却无法折断她追求美好的希望。她说:“自己手握春天,便不必羡慕别人花园里的鲜花。”邵丹丹要为自己重新插上一对翅膀,坚韧地翱翔在安哥拉电力入户项目经理部的光辉之中。不为风雨所折服,要在安哥拉重筑人生辉煌梦。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图为邵丹丹正在安哥拉项目部为员工举办《常见传染病预防措施》讲座。)

邵丹丹原以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来到安哥拉后,她才发现丈夫似乎不需要她的陪伴,她每天与丈夫实际上也是聚少离多。每天繁重的工作任务让张承旺经常忙到深夜才能休息。晚饭之后,偶尔有空他俩会在院子里一起散散步,可总是因为张承旺临时要加班而匆匆结束。晚上没有工作任务的时候,邵丹丹会安静地坐在张承旺的办公桌对面自己看书学习。看着专心工作的他,就好似欣赏一朵玫瑰花,看似惊艳坚韧,却需要用心呵护,风雨同舟。

邵丹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为他和我的工作都很忙,白天很少有交集的时间,最多晚上他会忙到很晚才会回到我们的小空间。”

离家万里,始终心系祖国和亲人。由于安哥拉与祖国时差有七个多小时,张承旺夫妻与家人的通话的时间只能选择在安哥拉的凌晨和中午。偶尔白天中午夫妻俩能在一起吃个饭,一起给万里之外的祖国亲人们通个电话,用手机视频连线一下,是他们俩共同最快乐的时光。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小夫妻俩一同与万里之外的祖国亲人们视频连线,是他们俩共同最快乐的时光。)

张承旺:喂,妈。

邵丹丹:妈!

张承旺:能听到不?信号好不?

张承旺的母亲:能看到你们,听见了!

张承旺:我在天气预报上看,说我们陕西商洛下雪要下五天。

邵丹丹:老妈,家里下雪,你跟老爸一起,尽量都不要出门,注意安全啊!

张承旺的母亲:没有出门。

张承旺:你啥时候感冒了啊?去医院打吊针了吗?吃药了吗?

张承旺母亲:没有事,不用担心。

张承旺:你的病好些吗?到时候我们回去在西安,或者是在合肥、北京给你带一些治病的中药回去。

对远方家中的父母,张承旺和她的妻子始终很牵挂。张承旺的父亲在陕西商洛农村老家生活,他的母亲2014年3月因患脑膜瘤,丧失了劳动能力,且常年需要服药。张承旺为自己现身在远方海外,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道感到内疚。

张承旺清楚地永远记得,当他来安哥拉前,特别不放心在家中的他爸妈两个,尤其是他妈妈身体不好。后来他回家后说出了他的担忧。他母亲听了儿子的诉说后,当时就批评张承旺了,她说男子汉不应该这样,男子汉就应该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她说她一辈子没什么文化,没为国家、没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她希望她的儿子能够出去为社会多做点贡献,所以她就极力鼓励张承旺来安哥拉工作。她说她跟张承旺的父亲在家里吃穿不缺,只是身体不好。她又对张承旺强调说:“我身体不好,你在我身边也没有用,你又不是医生,虽然是尽孝,但是尽孝不仅仅是留在身边那种照顾,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对我真正尽到一点孝心。

多么通情达理而又伟大的母亲啊!良好的家教使得有远大理想的张承旺深受鼓舞,热血沸腾。于是,他与妻子商量一起来到遥远的非洲,追求心中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图为张承旺邵丹丹夫妻俩抽空到食堂帮厨为职工包饺子)

张承旺认为,来到安哥拉的建设工地,他的学识和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首先我尽职,尽我所能做好工本职工作,其次我团结同事,认真跟业主项目公司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夫妻俩来,往小的方面说,我们工作的这个安哥拉的电力入户项目是单位现在海外战略的一个桥头堡,往大了说,国家现在倡议‘一带一路’,安哥拉电力工程也是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实现中安友谊合作的项目,我跟我的妻子能参与这样的工程,我感到很幸运,很值得的。”张承旺说。

邵丹丹在接受国内来的记者采访时说:“选择来这里,我当初是因为对丈夫的爱,对丈夫事业的支持。来之前我确实对这里充满了迷茫,甚至是恐惧。但来了这里之后,发现这里是一个相亲相爱的海外大家庭,我的领导和同事们不断地在关心、支持和鼓励我,让我一点点地进步,一天天地在成长,我觉得我得到这个学习、锻炼、成长的过程,就是我最大的收获。我发现这个大家庭的每一位兄弟姐妹都值得我学习,我开始重新定义自己的目标,在这里为了我自己的人生梦想开始奋战海外。我觉得,年轻人可塑性强,应该要有点冒险精神,放弃以前的事业重新开始,我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好,是值得的。”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张承旺邵丹丹夫妻俩在遥远的大西洋东岸,携手踏着坚实的步子,闪耀着青春的光辉,为国争光。)

有诗对张承旺、邵丹丹夫妻俩赞曰:

怀揣梦想赴远方,奋战异国快成长。

天使折翼不后悔,重新开始扫迷茫。

身兼数职如蜂忙,勤奋努力大家赞。

国家战略我参与,青春闪光再无憾!


从打工仔到安哥拉安徽商会会长


2018年1月6日上午九点十八分,安哥拉安徽商会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宣布正式成立。安哥拉友诚国际集团董事长朱祥增在成立大会上,以高票当选为首任会长。

朱祥增登台向各位在场奋斗在安哥拉的安徽籍华人表示衷心感谢,并号召大家今后要进一步团结起来,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同时,对驻安使馆、侨社组织和兄弟单位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他说,“安哥拉安徽商会的成立,是我们对“单打独斗”创业模式的一种告别,必将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在安徽商之间及其与家乡和各地徽商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推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中安两国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友谊做出积极贡献。同时,将密切企业与当地政府的关系、维护在安哥拉徽商的合法权益,实现抱团取暖、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目标。”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图为朱祥增先生在安哥拉安徽商会举行的2019年第一次会员大会暨迎新晚会上致辞)

朱祥增,安徽合肥市肥东县白龙镇人,现任安哥拉友诚国际公司董事长、安哥拉安徽商会会长。1985年3月参加工作,1986年、1989年先后两次参加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援外建设。

2003年,是安哥拉结束内战的第二年,朱祥增来到安哥拉,被战火焚烧了40年,安哥拉100万人死于战争,400万人无家可归,急需恢复交通、电力,迫切需要住房。

朱祥增告诉记者:“我本人原来是安徽省第二建筑公司的一个施工员,打工仔,后成长为项目经理。我出国当时因为国内建筑工人也多,在家里我是老大,姊妹5个,弟弟妹妹还要读书,为了帮助父母把家搞好,那我第一个就出来了。”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朱祥增在安哥拉安徽商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会长后致辞。摄影:大风吹)

吴榕明是朱祥增的好友,福建人,是与朱祥增同一时期来到安哥拉的,现在是安哥拉福建商会副会长。他说:“当时我们进来的时候,安哥拉几乎就是没工业,当时他们吃的水,还就是宽扎河里的水,所以说中国公司进来以后,帮他们建水厂,帮他们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道路环境。”

安哥拉内战27年,遗留在安哥拉全国各地的地雷有1200多万枚。安哥拉人口数也是1200万,也就是说,安哥拉平均每人拥有一颗战争遗留下的地雷,处处充满着凶险。初到安哥拉,拿到住房工程的朱祥增一边排雷,一边施工。随着项目的快速进展,朱祥增从老家安徽肥东陆续召集了大量农民工来到安哥拉参加建设。

朱祥增介绍:“当时2004年到2012年,公司大约有1000中国人,这些中国人大部分都是来自我们老家合肥肥东的。”

朱祥增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是朱祥增通过自我努力学习,深谙经商企业发展之道,把中国古代徽商理念在安哥拉发扬光大。安哥拉Ingenlum公司董事长窦怀红对朱祥增很是佩服,她这样评价朱祥增:“因为他很擅长的就是工程和工人管理,他有他非常独到的方式。”

作为一个走出国门安徽人,朱祥增向古代徽商学习,擅长工程和工人管理,不到十年,朱祥增在安哥拉远近闻名,为解决国内工程技术人才安心在海外工作,他为技术员在家乡垫付资金买房,为了让工人感受到平等、尊重和家的温暖,朱祥增当了董事长以后,每天仍然与工人们一起在食堂打饭,与工人们一起围吃桌饭,聊家常,一点架子都没有。新来的工友,不认识他,初次在食堂里见到貌不起眼的朱祥增,怎么又不会想到他就是他们企业的董事长。

还有令工人们感动的不仅仅是朱祥增的平易近人,更重要的是关心员工的企业管理方法。

新来安哥拉朱祥增公司上班的小张,忙碌一天,洗澡后换了一堆衣服,由于感觉劳累,没有洗衣服,就上床睡了。第二天,下班回到他自己的宿舍,令小张十分惊讶的是,他的一堆脏衣服已被人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他的床上,他误以为是仙女下凡所为呢!

请专人为工人洗碗、洗衣服这是朱祥增管理企业的一个创举。朱祥增是这样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的:“这样做好处多多,提高效率。这样工人每天多休息两个小时。洗衣服等乱七八糟的事要自己去处理要浪费很多时间,有人为他打理,员工们吃完饭,碗往桌子上一放就可以休息了,晚上洗过澡,衣服在篮子里面一放,第二天早上干干净净出门,下班回来就有干净衣服穿了。”

其实这样做,每位员工都享受到了保姆式服务,可以心情舒畅地集中精力去工作,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朱祥增立足徽商的光荣传统,体现出他创办企业的智慧,以及勤劳和不畏艰难的毅力,在所有的华人当中,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从员工利益的角度出发,赢得员工以心换心的积极反馈和高度赞扬!

另外,朱祥增还鼓励员工自我发展,帮助员工自己做老板。十几年来,他的企业在安哥拉成为华人企业的孵化器。

朱祥增说:“我们既然都到这么远的地方来,就是想挣点钱把家搞好。我们一起共同去做,市场开发好过后,我们再散开去做。从我公司走出去的,在安哥拉创办的企业有100多家。”

据《朱氏宗谱》记载:朱祥增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后裔,朱祥增在义与利的取舍上,学习祖先品格和祖训,塑造君子人格,不忘报效家乡和社会。朱祥增在安哥拉的十几年,陆续接纳或介绍了家乡一万多名劳动力来安哥拉务工,为家乡的脱贫致富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些乡亲用出国打工的钱,在合肥都买了房子,不少人从朱祥增的企业起步,学习经营之道而自己创业成为企业家,脱贫致富,形成联动效应,赢得了家乡父老乡亲的交口称赞。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朱祥增(左)与周增辉一起在安哥拉建筑工地上。摄影:大风吹)

朱祥增在安哥拉倍受安徽企业家们的敬重,被推举担任安哥拉安徽商会会长,他将担负起团结在安哥拉安徽企业,凝结皖人在安哥拉的力量,大家相互帮助,信息共享,数百家企业携手共进,开始海外商旅的另一段升华之路。

安哥拉中国总商会名誉会长杨文庆这样评价朱祥增和安哥拉安徽商会:“安哥拉它有丰厚的资源、矿产资源,同时也可以给我们每个企业、每个社团、每个商会带来很丰厚的效益,这样的话,我们有这么好的效益,我们同时也能够回报祖国。朱祥增所领导的安哥拉安徽商会以及安徽企业,展现了安徽人的勤劳和智慧,将徽商精神发扬光大,不忘家乡,不忘祖国,历史对他们必将会有浓重的一笔记载的!”

有藏头诗这样赞扬朱祥增:

(朱)熹后裔有贤才,

(祥)福原靠奋斗来。

(增)广梦想逐非洲,

(永)远敢闯地雷寨。

(不)畏艰难辟天地,

(忘)身于外奇功在。

(家)国心系带致富,

(乡)亲数百成栋材。


从工地诊所到30万华人生命庇护所


没有在国外呆过,不能深切感受游子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在海外,没有经历过同胞间的生命相依,很难体会到同胞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有一群在安哥拉的中国白衣天使,他们拥有曾与数万华人和祖国一起并肩抗击死神的非常经历。这家中国医院10年间从一个建筑工地的小诊所华丽转身成长为安哥拉30万华人的庇护所。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安哥拉中铁四局医院全家福照。)

2016年4月2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分别在不同时段,报道了远在非洲中国公民正面临爆发性传染疾病黄热病的大面积侵害,几十万中国人在安哥拉,在同一所中国医院里一起抗击夺命疫情。

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常务副院长陈华清楚地记得,首先是三月初,连续碰到几例中国人患上这种病来他们医院就诊,刚开始不知道是什么病,发高烧,跟着很快地发生肝脏功能衰竭,人马上就不行了。后来从他们医院转出去的,也死了两三个人。

“这种病症状是快速发热高烧,那段时间发病的那个镇上每天都有出殡的人,都是黑人,他那个医疗条件也差,疫苗也不打,有的一家满门死光。”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党支部副书记程晓泉介绍。

这种病很快开始蔓延,不仅是黑人患病,而且也传染给了在安哥拉的华人,严重威胁着在安哥拉30多万华人的生命健康。最终确诊是黄热病。黄热病,是非洲典型的黄病毒传染性疾病,没有特效治疗药物。首例黄热病病人就是在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发现的。

有个华人病员叫庄小文,出现发烧症状后,来到安哥拉中铁四局医院来住院,精神状态都挺好,就是头疼,头疼得相当厉害。程晓泉医生给他查了一下肝功能,发现肝功能果真不好,确诊患上了黄热病。程晓泉劝他,赶快回国去。而他呢,思想没有高度重视,先到安哥拉总统医院去治疗。结果到总统医院只住了三天,就去世了。而且他住院的时候,他有个亲侄子陪着他到总统医院住院,结果也被他感染上了,在他去世不过两天,这亲侄子也因病去世了……

黄热病病情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人们的恐慌,有的华人把自己在安哥拉办的商店、工厂关掉回国了。

然而,整个安哥拉国家开办的所有医院没有能力诊治黄热病,诊断黄热病,安格拉的病毒样本要送到南非去检测。成千上万在安哥拉的中国公民,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到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身上,医院的十几部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一段时间日夜从未间断过。病人蜂拥而来。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顿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被迫投入到抗击突发黄热病的浪潮中。

“我们一方面紧急向中国驻安哥拉大使馆报告,一方面向国内的有关部门紧急求助。”中铁四局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张时清说。

陈华副院长赶到北京向国家质检总局领导报告安哥拉黄热病爆发的详细情况。安哥拉有2600万人口,而真正注射过疫苗的,还不到百分之四十,疫苗需要的量巨大。安哥拉卫生部已经请求中国支援,将大量疫苗送来。

安哥拉首都罗安达是黄热病爆发的重灾区。救护车不时地呼啸而过,医院里急救推车快速进出。恐慌、无助、绝望,安哥拉笼罩在死亡的气氛当中,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的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危重病人,昼夜不停地工作。这所医院早已超越了饱和状态,急救、救人,成了当时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很多医务人员连续几天几夜没有睡觉,奋战在工作岗位上。

“噗通”一声,一位华人男士跪倒在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护士长卢一谦面前,急切地说:“求求你们,救救我爱人!”原来这位男士是陪同自己爱人来检查的,然后通过查肝功能,发现肝功能已经开始下降,转氨酶上升,确诊为患上了黄热病。当时这个病人的爱人,这个男的当时就慌了,马上扑通跪下来了。“当时这一幕,对我的印象特别深,但是这黄热病发展太快了,病人当天就死亡了。当时病人的爱人在门口痛哭流泣的样子,我至今还记得十分清楚。”卢一谦护士长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疫情持续扩散,接种黄热病预防疫苗,是当时在安哥拉几十万中国人最大、最急切的的愿望。各大华人聚集区和各个中国城都设有定点疫苗登记处。安哥拉罗安达亚福商贸城就是其中一个点。许多华人主动担任志愿者。

“当时每天都是很多人在这边,每天电话都是接个不停。”翻译张丽华说。安哥拉罗安达亚福商贸城诊所医生郭照明也加入到义务服务的行列:“我这边登记嘛,登记的名单都排了一大堆,多少张纸啊!把每个人电话号码都写上,然后我们给他们打电话,然后我们亚福这边统一用车送到中铁四局医院去打疫苗。”

迅速研究制定疫情对策,国家质检总局快速反应,抽调10名专家组成专家组,立即赶赴安哥拉。他们带着紧急调配的黄热病疫苗,直接运往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

紧急通知所有在罗安达没有接种黄热病的华人前来接种预防黄热病疫苗。而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的医务人员只有十几个人,人手不够,怎么办?中铁四局安哥拉分公司立即从下属四个在安哥拉参加建设单位抽调年轻人来帮助维持秩序,一些社会上的华人也主动来当志愿者。制定了详细预案,规划了合理流程,一来先登记,登记然后去体检。这里分成了几个体检组同时展开。每天前来接种疫苗的人每天都不少于一千人,整个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的门诊、门诊前面的大厅,都被围了一个水泄不通。

连续20多天,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所有医护人员,配合国家质检总局专家组,没日没夜地为在安哥拉的同胞体检、接种疫苗。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天使般的爱心和无私奉献,为每一个身处危险的在安华人,带来了平安和安心。

国家质检总局疫情防控专家组将带来的PCR仪,最后留在了医院。这台仪器,也成为安哥拉全国唯一一台可以诊断黄热病的专业医疗设备。

记者在采访时,感受最强烈的是海外中国人的自豪感,听到最多的是他们对祖国的挚爱和深情。国家强大了,有强大的国家做支撑,不管走到哪儿,心里都有底。中铁四局医院在他们心中,是在安哥拉华人的保护神,而祖国,却是每位游子远行的坚强后盾。国家质检总局和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为安哥拉数十万华人快速提供生命保护的故事,将永远会铭记在史册。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一群365天从来没人休息的职工医院,用十年时间,将一个工地诊所,慢慢建成数十万在安哥拉华人生命的庇护所。

我们现在将时光回溯:2008年4月8号晚,中铁四局一行17人来到远离祖国万里之外的安哥拉,第二天,陈华就提着药箱,跟设计院测量队的同事一起,走进了沉睡了千年的非洲荒地。

这是中铁四局“走出去”战略在非洲的第一次落地。

为什么要来这么遥远的地方?“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当时局领导就敏锐的感觉到国内市场很可能会发生一些深刻地变化,从那个时候就开始提出来,要把海外慢慢做大,增加市场份额。”中铁四局安哥拉分公司总经理焦宁艳介绍。

中铁四局安哥拉分公司党委书记崔浩接着焦总的话题说:“既然决定来这里,当时就考虑到,因为非洲气候比较炎热,传染病比较多,集团公司成立指挥部的时候,当时就做一个集团公司指挥部的职能部门,专门做一个后勤保障的职能部门,然后再专门成立一个物流中心,这些材料拉过来,也得有人去管,然后如果人生病了,也得有人去管,如果生了病没处治或治不好,也没人有心思在这工作,所以当时就基于这么一个目的,要建立工地医院。”

陈华,男,1965年出生,胸外科专家,他首先进入领导视野,成为被选拔来安哥拉筹建工地医院的第一人选。他说,领导找他谈话之后,他没有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就爽快答应了,服从单位海外拓展工作安排,来到安哥拉现当了一名工地诊所的医生。

“来这里最早的主要任务就是,我们设计院讲前期搞地勘的,都是很年轻的小伙子,有15个人,一听说非洲这边有地雷,有蛇,蚊虫多,说是需要有医生,没有医生他们不敢上,后来我就成了最早跟着过来的医生。”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常务副院长陈华说。

“我当时40岁出头,我算了一圈,医院外科就我来比较合适一些,这个年龄也不上不下,有着临床经验,后来我跟家里也谈了一下,我爱人说没啥意见,反正说都是工作嘛!当时讲工作时间不长,总工期15个月,总共18个月,我后来算了一下,预计15个月,最多18个月,回老家跟父母谈,父母说你去吧!反正是工作。”

然而,非洲的垦荒之行,超出任何人的想象。原来设想在安哥拉工作的时间是18个月,也就是一年半,当时的陈华做梦也没有想到,10年后他至今仍然还奋战在安哥拉。

陈华永远不会忘记,刚到安哥拉,开始进工地,他们是前面开着装载机,在前面推路,皮卡车跟着后面走,同时有10个安哥拉扫雷兵在前面扫雷。

2008年是安哥拉内战停战的第五个年头,也是千疮百孔的安哥拉战后重建拉开大幕的关键年份。但物资的极度贫乏和极度落后的基础设施,这批初来乍到的外来者几乎寸步难行。刚开始,中铁四局的建设者是借住在别人的工地上,吃饭没有蔬菜、没有青菜,就是洋葱、土豆。整个市场上什么都缺,买不到东西,出去吃一顿饭,就是快餐、盒饭,也要人民币两百块钱左右。艰难度过了第一个星期,所有人都受不了了。

“总经理当时主动说,陈华你看大家都在忙,我俩稍微闲点,我们帮着做个饭吧!我回答说:好!当时那不是个正规厨房,就搭的简易板房,当时非洲餐具不好买,它整个当地全是西餐的的餐具,灶台的液化气都是很小液化气罐,火很小,后来我们看这样没法炒菜,火起不来。当时没有中国大米,只能买黑人那个米,黑人那个米特别硬,就像我们早稻米一样,要煮好长时间,后来没办法,就提前先泡,那个米很难吃。兄弟们想吃点面条,我就到罗安达市里去买,只有几个中国人开的小超市有面条,而那面条全都有霉味了,全是过期的,你爱要不要,况且是一美元一斤!”回忆刚来时情景,陈华记忆犹新。

生活艰苦,人手紧缺,作为一个胸外科专家,陈华医生不仅要当医生、厨师,还要兼工地司机和送盒饭小哥的工作。但创业的激情,激励着每一位拓荒者的工作热情,当时每个人想着的是明天必定会美好的。当时,我们的协作队伍没上来,上来的全是管理人员,这管理人员都是项目书记、项目经理,包括部长,没有人把自己当领导,全是当普通工人用,而且都是每人身兼数职,没有人叫苦叫累。

全体管理人员一齐动手,不到一个月,在荒地上搭起了第一批活动板房。一间20平米的房间,上下铺住七八个人。这时,国内派往安哥拉的7名医护人员也都到齐了。指挥部分给陈华两间房子,工地诊所开张了。三个医生,三个护士,加一个检验师。这就是工地诊所的全部人员。诊所只有两间房子,一间做病房,一间当医务办公室,也是手术室,还兼作检验科。

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原任院长穆玲说,从国内运来的各种设备在木头箱子里面,连把木头箱子弄开都不容易,加上好多东西很重,那手术床,包括大型的医疗设备,都是他们自己一点点挪,一点点扛。有的时候一个小的推床,就当运输工具,就这样扛过来,而且机器设备安装都是他们自己装。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安哥拉中铁四局医院医穆玲生与当地治愈患者一起合影。)

作为中铁四局安哥拉项目最早的先遣女成员,年近50岁的穆玲,和男同事们同挤在一间板房里,蚊虫肆虐,空调降不了温,共用洗澡和厕所在一起的卫生间。但她和同事们关注的不是自己,不是待遇,而是工地上的同事。因为工地上建设一线的建设者更辛苦,全是灌木丛,水电什么都没有,而且充满着各种危险的因素。

大家来到安哥拉讲的一种奉献、一种团结,来了就主动承担责任。陈华说,当时没人讲待遇,来了半年都不知道自己工资能拿多少,他们是2008年初来的,到10月底最后工资标准才定下来的。陈华记得他是12月份,才拿到了这一年的工资。

陈华是第一批来安哥拉奋斗的中铁四局人,坚持至今10年没有离开。想念万里之外的亲人,只有通过电话和微信视频慰藉片刻。春节前夕,记者现场拍摄了陈华与万里之外的妻子姜葵视频通话。

陈华:现在家里怎么样?

陈华爱人姜葵:还好吧!

陈华:今年春节回不去了,过了年到三月中旬可能回去,这边人少。

陈华爱人姜葵:反正春节你也没回来过,我也指望不上你!

陈华: 最近这边工作忙一些,医院牵扯了很多问题,王院长在进行工作调研,也制定很多一些规章制度,还要忙明年医院的发展定位,要重新定,现在是很多问题,很多困难。

陈华:行,那你自己身体怎么样?

陈华爱人姜葵:还可以。家里合肥这边正在下大雪呢!

陈华:我们这边热的要死,行,其他不说了,你要多多保重自己,好,再见!

陈华爱人姜葵:早点休息。

陈华:好!再见!

十年没在家过春节,平常没有节假日,而陈华觉得已经习以为常。

“不能回国与家人一起过年也是很正常的事,有的是过完年以后再回去休假,春节期间这边肯定要坚守岗位的,况且我们在这边是在海外,我们医院是365天没有节假日,我们365天早晨必须去查房,早晨必须要交班,这是规矩。”陈华说。

十年来,陈华有为事业奋斗成功的喜悦,也有一份深深的愧疚。

“最大的遗憾是,就是没有陪孩子成长,这个过程很重要,孩子从初一到上大学这个最关键的时候没陪在他身边。我来安哥拉十年,我自己的父母全部在十年里先后过世了,对老人也没尽到孝心,这是感到愧疚。但是老辈很理解,包括岳父岳母,岳父母现在都是八十多岁的人了,身体也不是太好,我也照顾不到,爱人在家操持一切很辛苦,我觉得对不起家人。”提到家人,陈华很是动情,眼圈潮红了。

虽然心存愧疚,但是陈华从不后悔。他说:“来安哥拉整十年了,我来的时候小孩才五六年级,没陪孩子成长确实没有尽到父亲的职责,没有对老人尽孝心也是很遗憾。但是,对我们企业来讲,对国家来讲,却是做了有益的事情,我们是见证了中铁四局在海外的发展壮大,越做越强,这一点我感到很欣慰吧!”

像陈华、穆玲这样的默默奉献者,在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有何止一两人?他们克服了诸多难以想象的难题,在非洲荒原上创造了感人肺腑的传奇。

诊所开张后,陈华不再兼做厨师,但是,他却又成了固定的救护车司机。虽然是工地诊所,但遇到当地病重患者求助,他也总是本着医生的天职,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定期送医到附近村庄,拉近了中国人和当地居民的距离,增进了中安友谊。

我们知道,安哥拉属于典型的非洲热带气候,战乱后满目疮痍,卫生条件很差,非洲所有的传染疾病,几乎都会出现在安哥拉,这对在安哥拉华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对中铁四局安哥拉工地医院,也是非常大的挑战。刚到安哥拉,社会治安问题一直困扰着在安华人,日渐猖狂的持枪抢劫,让所有华人每天都处在极度的紧张当中。

“每天都特别害怕,我们有的同事都说,晚上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放在床头,就想着如果有劫匪来的时候,就把这些钱拱手相让了,只要能保证我的生命安全就行了。晚上睡觉房里面,也准备了木棍之类的,想着自己能不能防身一点。”护士长卢一谦深有感触的说:

这个国家枪支管理混乱,花300美元就能买支AK47冲锋枪。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最多时,一个星期就碰到5例枪击伤需要救治。

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医生蔡先锋说:“在这边是第一次看到枪伤,看到枪伤对心理也是一种恐惧,对心理上是一种创伤”。

从第一次见到枪击伤,到摸索在安哥拉如何科学地处理枪击伤,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开始探索研究枪击伤在安哥拉的特别诊疗方案。

“枪击伤按我们早期的教科书上讲,包括当地讲,早期没必要一期缝合,枪击伤做二期缝合,我们这种全部基本上都是一期缝合,这样避免拖得时间长,也受不了,很痛苦,最后口子伤疤也很大。”陈华在与同事们一起讨论制定诊疗方案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同事们表示认可。通过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针对安哥拉特殊环境,根据日常诊疗经验,经过集体讨论,医院还先后制定了多种流行重症的治疗标准:因为非洲全是恶性疟疾,常规用药量就是国内的一倍,有时候重症疟疾和脑疟,可以用到两到三倍的药量。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调整治疗方案,逐步趋于切合实际。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图为安哥拉中铁四局医院医生悉心为当地居民患者包扎伤口。摄影:江龙余)

潜心研究医术,疗效口碑相传,工地医院名声远播,很多在安哥拉各地的中国人都慕名而来。就连中国驻安哥拉大使馆都觉得,这个中国工地医院建得非常好,连续三任大使对它都非常认可,大使馆所有的馆员,包括大使参赞,身体不舒服时候,也都到这个医院来,并且大使还向各家中资企业广泛推荐。10年来,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诊治的其他华人数,远远超过中铁四局自己职工的就诊人数。

摄影:江龙余名气越来越大,病人越来越多,每个医生都身兼数职,既看病,又当检验师;既当住院医生,又当门诊医生,24小时候诊,365天没有休息日,医生、护士随叫随到,成了不休不眠服务优良的医院。

“不少病人是从外地慕名而来的,从几百公里之外来的,晚上来都是急诊,夜里面来的很多,我们值夜班的基本就没有闲的时候,那才真正叫值夜班,睡不了觉,一夜都在忙。”程晓泉医生深有感触地说。

“我记得特别深刻的一次,是我自己上中班的时候,我12点过来接班,还有一屋子吊水的病人,还有许多桌上的液体,还没来得及配置的,其他人因为已经忙了一上午,也需要去吃饭了,只有我一个人在那里配药打针,不停地换水。我记得头天晚上,我们穆玲院长是上夜班的,她匆匆忙忙去扒拉了两口饭,然后就赶过来说帮我换水,我特别不忍心,因为头天晚上她也忙了一夜,然后我就说,穆院长你赶紧回去休息吧,你这样太辛苦了!她本身也50多岁了嘛!作为一个女性,她50多岁连续加班,她也熬不住啊,她却说:没事,我帮你换会水吧! 要不然你实在忙不过来,后来我们陈院长也过来了。他们两个院长,一中午都在那里帮我换液体,我在那里配药打针,现在想想那一幕,我至今都不能忘,至今想起来都好心酸。” 护士长卢一谦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现在还很是动情。

在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所有医生医生都是身兼数职,没有人叫苦叫累。比如说潘医生,兼放射、兼B超;程晓泉书记,兼放射;我们蔡医生,兼胃镜、兼心电图。每个人都兼几项工作,包括妇产科医生也做B超,妇产科医生内科病也得看,外科医生内科病也要看,基本上都是全科医生。常规的轻创缝合、外伤处理,基本上每人都很熟练地掌握常见传染病治疗,这是在这里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功,每个人都克服了很多困难。

这群远涉重洋的中国企业医护人员,他们用高尚的医德和无私付出,被华人们誉为生命的守护神。在安哥拉全境爆发登革热疾病时,他们更是创造了保证华人感染者无一例死亡的奇迹。

2013年,对于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的10多名医护人员,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他们从住了6年的活动板房,正式搬进了新建成的小楼,医疗条件得到了改善。而就在这一年,安哥拉全境爆发了登革热。

从医院门口到医院大厅,从急诊室到输液室、病房,到处都是病人,打针、抽血、急救,医院里再次出现黄热病爆发时一样的紧张气氛。然而,一开始,碰到很多来就诊不明原因的发烧病人,查疟疾也不是,一化验血,整个白细胞偏低,反复查,包括中国大使馆的有些工作人员也都出现这种情况,后来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的全体医生与国内来的中国医疗队反复会诊,共同探讨这究竟是什么病,病因在哪里。

“高烧一烧39度多,持续多长时间,它一烧都持续好多天,很多单位整个就上不了班,都上不了班了,它传染性非常强。”穆玲老院长回忆说。

最后,终于确诊是登革热。用进口的德国和韩国的登革热检测试剂盒,查的登革热全阳性,这就证实眼前爆发的疾病就是登革热。于是,立即向中国驻安哥拉大使馆汇报。

登革热,是经蚊虫传播的急性虫媒传染病。症状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登革病毒,同黄热病一样,同属黄病毒传染病,迄今没有特效药,在国内也没有治疗大面积爆发登革热的先例。当时的安哥拉,华人在这感染率达到10-20%。医院里一天就来两三百个病人,是很正常的。那个时候,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整个输液室坐的满满的,走廊里、大厅里,全部都是坐着输液病人,有的坐不下,坐到门口的树下。

“当时每天吊水都有“咚”的医生就昏倒了的,因为身体太虚弱了,又是高热,可能几天都不好好吃饭,又脱水。”程晓泉书记回忆说。

常常是病人输着液,一个病人倒在那个地方了,旁边的病人一看他倒了,他本身也难受,他也跟着倒了。马上就有人喊:“医生啊,快抢救!”

检验室处理血样、仪器检测样本、注射、输液、急诊室抢救……

医院高速运转,里里外外,十分忙碌着。

数以万计的安哥拉华人感染登革热,并且,病人数量每天都在惊人地增加,医院10几名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为挽救每个病人的生命,他们竭尽全力。

“从春节以后的二月底,一下忙到了五月底,当时临床医生也就四个医生,住院病人大概不低于一万例。病人太多,我们医护人员不够用,只好没日没夜地拼命加班加点,往往是轮流打个盹,爬起又继续干活了。”陈华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陈华和他的同事们面对登革热,不是简单地治疗面对,而是从最初的对症治疗,到寻求快速、精确的治疗方案,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的医护人员锲而不舍,最终凭着专业、敬业和全天候全身心投入,一边治疗,一边研究总结,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他们制定的登革热治疗方案成为安哥拉抗击登革热的治疗法则。整个那一批患上登革热的病人,没有一例死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商务部还特意给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发来感谢函。他们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从2008年4月8号陈华落地安哥拉,到2018年的10年间,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在一批又一批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现在已经成为安哥拉华人心目中的健康保护神,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我因为来安哥拉的时间长,很多公司我都认识,他们对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的评价都非常非常高。工人生病,或者是身体不舒服,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都想到铁四局医院去看看。” 安哥拉安徽商会会长朱祥增说。

“我们的工人身体有问题的话,生病了都喜欢去铁四局医院。”安哥拉某中资企业董事长窦怀红也如是说。

不仅是在安哥拉的安徽人喜欢去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看病体检,而且,只要是在安哥拉的中国人,都喜欢到这个医院去看病。

“中国人在这地方,就把它当做自己家的医院一样的,它在安哥拉这个地方,它的声誉是非常高的。”安哥拉福建商会副会长吴榕明说。

“我们铁四局分公司在安哥拉可能都没有我们医院的知名度响。”中铁四局集团安哥拉分公司总经理焦宁艳感慨地说。

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全年365天全员无休,24小时随叫随到,曾经创造抗击多个流行疫情的奇迹,不仅获得了在安华人的信任,更赢得了安哥拉社会的高度认可和中国驻安哥拉大使馆的热情赞扬。中国驻安哥拉大使换届换了三任了,每一届大使,每一届的参赞,对这个医院确实都给予高度的评价。

很多当地的一些服务机构也对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很是认可,特别是几家航空公司,例如阿联酋航空、埃塞俄比亚航空,还有安哥拉航空公司,另外一个是我们中国的海航,几家航空公司就认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的签字。如果员工生病了,要坐飞机回国,必须持有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开具的证明,否则航班会拒绝你上飞机。

因为历次应对传染疫情成绩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检总局在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设立了中国首个境外传染病监测哨点,这是中国重视在外中国公民健康安全、筑牢口岸检疫防线“关口前移”的创新性工作模式,更是国家赋予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新的使命!

逐梦非洲历万难(非虚构文学·人物事件纪实)(下)

(图为位于安哥拉首都罗安达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所在地)

几十万在安哥拉华人有了中国人自己的医院——中铁四局安哥拉医院,她从一个工地诊所华丽转身为在安华人生命的保护神,钢铁的最终炼成,是历经十年建立起来的信任,是所有医护人员3000多个日日夜夜一点一滴付出积累的成果。忘我工作,大爱无疆,无私奉献,他们是平凡的医护工作者,但是他们都有一颗天使的心。我们为这样一群奋斗在海外而为祖国争光的模范群体而点赞!

有诗赞曰:

筑梦非洲别家园,艰苦奋斗万里远。

非洲传奇历十载,工地诊所变医院。

异国开拓建板房,如今高楼矗荒原。

医生全科兼数职,医院全年不休眠。

抗击疫情创奇迹,竭尽全力作奉献。

保护华人身健康,各方称赞影响远。

关口前移创模式,提供国家新概念。

首个境外监测哨,筑牢口岸防疫线。

大爱无疆树品牌,特殊环境积经验。

虽然不能顾小家,为国争光是心愿。


(完)

(注:文中插图照片为藕塘孤荷及其同行非洲同伴所拍,并已得到同伴朋友授权发表)

【作者简介】

藕塘孤荷,注册作家笔名,真名柯宏胜,男,安徽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正高),安徽新闻界首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国韬奋长江新闻奖评委,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60多篇稿件分获全国新闻大奖和省级以上新闻奖,曾多次获全国文学大赛诗歌、散文大奖。现已出版诗歌散文集《雪泥鸿迹》等多部专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