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谈艺: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


汪曾祺谈艺: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


散文化小说的作用是滋润

顾建平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我大多很熟悉,读来如晤老友,但我与汪先生仅有珍贵的一面之缘。一九九六年底全国作代会期间,我在京西宾馆组稿,望见迎面走来一位弓背黑面老者,我初始以为是数年前一起开过“泥土文学丛书”会议的浩然先生,后经介绍才知道是闻名已久的汪曾祺先生。隔年初夏,就听到汪先生遽然逝世的消息。


汪曾祺先生是一位具有高度文学自觉的写作者,他对自己的文学气质,对自己散文、小说作品的风格特点,都有明确的判断、定位。他了解具有其他气质的作家,赞赏其他风格作品的优长,不排斥异己,同时基于对自己的深度了解,扬长避短,坚持走自己的文学之路。


台湾作家施叔青女士与汪曾祺先生的对话,是理解汪曾祺个人经历、文学履历及其作品的关键锁钥。求学西南联大,当右派以后在张家口种马铃薯,“文革”期间江青的赏识以及样板戏创作,对话录中都具体谈及。《受戒》里读者费解存疑的文化背景,对话录中也有详细的解释。关于评论界褒贬不一的“小说散文化”,汪先生以自己的文学观做出了诠释,并强调:“散文化小说是抒情诗,不是史诗,它的美是阴柔之美、喜剧之美,作用是滋润,不是治疗。”语言是汪先生最看重的小说元素:“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在与施叔青的对谈中,汪先生进一步阐明了这一观点。


对于广大读者,对于年轻的写作者,汪先生谈文论艺的闲散文字,都极具启发,都是很好的阅读指导和写作指南,其价值不亚于汪先生的经典小说,两者互为表里,互相印证。


我在二十年前的一篇短文《讲故事的人》中,有一段谈及汪先生:


汪曾祺是当代中国的小说名家,更是一位散文大家。丰富的学识,深湛的艺术素养,散淡的性格,使他的散文随笔深得中国文学的精髓,成为文人随笔的典范。新时期文学之初,汪曾祺的小说因为这种鲜明的个人风格而深受读者喜爱。他这一时期的名作,如《受戒》、《大淖记事》等,除了文笔简净、富于韵味,新颖的故事和巧妙的叙事方法是作品成功的主要因素。……汪先生曾有一句夫子自道:“我的气质,大概是一个通俗抒情诗人,我永远只是一个小品作家。”(《晚翠文谈·自序》)虽有自谦成分,但也的确概括了他的文学气质。在小说创作中,这种个人气质发挥适当,便能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隔了二十余年,又增添了同样长时间的文学编辑工龄,现在回头来看这段文字,我的观点基本没有改变。这本集子里收的九篇小说,是汪先生短篇小说中最有故事性的一部分。汪老讲故事,用王安忆的话说,“他则把最复杂的事物写得明白如话。他是洞察秋毫便装了糊涂,风云激荡过后回复了平静,他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斯人也而有斯文。


顾建平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十八日


汪曾祺谈艺: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


顾建平是《汪曾祺别集》之《受戒集》《揉面集》的编者,《散文化小说的作用是滋润》一文附于《受戒集》书末。


最汪曾祺的汪曾祺小说集!精选读者最为熟知的9部小说名篇,诗性文字,水样文章,汪曾祺一生集大成之作!


本书所收9篇小说,是最为读者所知的名篇,均以故乡高邮为题材,篇幅也相对较长。


1987年,台湾作家施叔青采访汪曾祺,对作者的经历、《受戒》等名篇的写作背景等都进行了深入探讨。这篇访谈曾在多处发表,本书选取其中更丰富完整的文本收入。


1980年代中期,汪曾祺写给亲友的书信中,与本书内容、背景有关的,也拣择了部分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书信包括学者杨早搜集整理的几封汪曾祺致表弟杨汝䌹的书信,是2019年人民文学新版全集出版之后的新发现,丰富了对汪曾祺创作背景的认识,也是可诵的妙文。这是首次披露的新材料。


作 者 简 介


汪曾祺谈艺: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


顾建平,《汪曾祺别集》之《受戒集》《揉面集》编者。

曾用笔名北平、沙洲。江苏张家港人。曾任《十月》杂志编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现任中国作协《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曾策划出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受戒》《邂逅》《彩云聚散》等汪曾祺作品集。


今 日 荐 书


汪曾祺谈艺: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

《汪曾祺别集》(全20卷,小说8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