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暗章》:遭遇暴力,女性選擇緘默,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我人生中做得最勇敢的事,就是站在眾人面前,大聲地說出我是一名人口販賣和性侵的受害者。我爬過高山,我跑過沙漠,我打破最長三項全能的吉尼斯世界紀錄,遊了122英里,騎了2932英里,跑了735英里,但我從未在生命中這麼害怕過,就在我說出我是性侵受害者那一刻。但我做到了,因為我想發聲,打破社會性侵的沉寂,暴力只存在於沉寂。”

《生命暗章》:遭遇暴力,女性選擇緘默,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耗時三年,採訪了2000位女性,入圍威尼斯電影節的紀錄片《女人》,再一次,把不同女性在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整理到公眾面前。

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儘管時代在進步,但大多數女性的行為,依然被舊觀念限制著。最常見的就是,很多人認為強暴事件中,女性作為受害者,一定有錯在先。

·穿得這麼少,活該被鹹豬手碰·為什麼那麼多人,偏偏會選擇這個受害者,受害者一定自身也有問題·女孩如果說不同意,就是在邀請男孩主動

女性在遭到強暴時,不願意報警,選擇沉默,就是因為這些觀念在影響著她們。受害者勇敢地站出來發聲,常常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因為她們面對的是,一個想把她們撕成碎片的法律體系和社會文化環境。

強暴事件帶給女生的傷害有多大?站出來指控加害者,帶來的傷害有多大?

這些答案,也許我們可以,在根據受害者親身經歷,創作的小說《生命暗章》中看到。

《生命暗章》:遭遇暴力,女性選擇緘默,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生命暗章》是華裔作家李懷瑜的處女作,這部小說的內容,也是作者的親身經歷。

印象中,強暴題材的小說或自傳,讀起來略顯沉重。但《生命暗章》中,作者李懷瑜通過受害者-薇安,和加害者-錢寧,兩個人的不同視角,冷靜沉著地書寫了薇安受害的過程。

兩種視線的交織,事無鉅細為我們呈現出,一個女性被強暴後的痛苦。小說既可以讓我們看到,女性為自己維權的艱難,也能讓我們看到社會文化和司法程序對女性帶來的傷害。

《生命暗章》:遭遇暴力,女性選擇緘默,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01在暴力威脅下,尊嚴是一種虛無的東西,選擇尊嚴可能意味著死亡

29歲的薇安,哈佛大學畢業後成為一名職場精英。她熱愛生活,工作閒暇時,喜歡出去旅行,讓自己在大自然中得到放鬆。如果不出意外,她可能就這樣幸福到老。

但在一次歐洲旅行中,薇安碰到15歲的怪異少年錢寧。這兩人的世界屬於兩條平行線,完全沒有相交的可能性。壞就壞在,錢寧對女性有著強烈的敵意。在遇到薇安之前,錢寧是“慣犯”,有過四次強暴他人的經驗。

這個15歲的流浪少年,把薇安當成新的獵物。

薇安不是錢寧的對手,如果她一味的反抗,就會被錢寧用亂石砸死。在受害的過程中,薇安為了保全性命,一直勸錢寧穩定情緒。事後,她假裝淡定,用吃東西來掩飾自己的內心慌亂。

薇安不停地“安慰”錢寧:“沒事,我不會告訴別人的。”

這些保全性命的話,成為錢寧在法庭上的證據,證明薇安是自願和自己發生關係的。錢寧的邏輯,正是社會上流行的謎之邏輯。

當女性尊嚴和生命面前,選擇生命的時候,那這個女性本身,就應該自我反省。

你為什麼沒有當場制止?你當時怎麼不拒絕?你難道不是自己不檢點?明明你自己享受了,還敢怪人騷擾、毀人清譽?

生命大於一切?還是尊嚴大於一切?這往往是旁觀者,站在遠遠的角落,高高在上討論的話題。

對於受害者來說,她們強壓著屈辱,只為了能夠從加害者手中逃脫。這有錯嗎?明明是施暴者的錯誤,為什麼要讓受害者來買單。

這是李懷瑜在《生命暗章》中,對社會一提出的第一個質疑。

《生命暗章》:遭遇暴力,女性選擇緘默,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02對於受害者來說,司法程序和社會輿論帶來的二次傷害,才是最致命

薇安對錢寧的指控,在錢寧看來,在錢寧的律師看來,甚至是警察看來,都顯得多餘。警察對薇安的態度,非常冷漠,因為他們知道,這件事情估計會不了了之。

因為有太多的人,在被警察盤問中,選擇了放棄。

指控過程中,薇安將自己的遭遇,事無鉅細的一遍又一遍,講給要聽的人。講給警察,講給律師,講給醫生,講給法官,講給陌生人。

就像一個表演雜耍的猴子,薇安時不時都要被拉出來,給大家講一下這段被強暴的過程。這種精神上的摧殘,對薇安來說,無疑是一種二次傷害。

除了被迫回憶這些事情,薇安還要在法庭上對抗,把她描繪成狐狸精的律師,還要面對男孩捏造出來的"事實”。

“你蓄意露出你的腳,你知道他是個對你有興趣的年輕小夥,你想要看看能將情況推到什麼地步。”“你想要尋找興奮刺激,想要單獨到新的地方旅行,認識新的男人,甚至是年輕男孩的慾望。如果按照你的計劃進行,你就會揭發那人強暴你,對嗎?”

就因為薇安是一個成年人,一個優秀的成年人,在司法程序上,薇安就會被對方的律師,粉飾成一個主動勾引錢寧的人。

薇安在被強暴後,並沒有放棄工作,也沒有自殺的傾向。這在律師,法官,薇安的朋友眼裡,都是不正常的行為。

他們希望薇安哭,希望薇安承認,她的一生被這個男孩毀掉,不然的話,薇安就是自願發生關係的。

有時候,強暴帶來的痛苦,遠不及後續社會輿論賦予的痛苦。為自己發聲,為得到正義,難道一定要屈從這些事情嗎?

《生命暗章》中讓我們看到當下社會輿論的殘酷。沒錯,你選擇活下去,你看起來一切都好,你就可能是自願發生關係。

讓受害者走不出去的最基本原因,讓受害者不願意發聲的原因,有時候並不是暴力本身,而是後續難以控制的輿論。

《生命暗章》:遭遇暴力,女性選擇緘默,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03讓受害者發聲,不應成一句口號,更多時候,我們應該讓社會為受害者發聲

和薇安相同經歷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但很多人並不像薇安這樣幸運,得到公平的對待。

記錄片《日本之恥》中提到的伊藤詩織,從2015年發聲後,經歷了多次失敗,到現在還沒有得到說法。而她因為在性侵事件發佈會上,沒有用一身肅穆的黑色包裹住,而是穿了藍色襯衫,最上面的兩顆釦子沒有繫上。所以日本網友罵她:蕩婦。

《生命暗章》:遭遇暴力,女性選擇緘默,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有時候,保持緘默對受害者來說,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薇安之所以失去工作,失去愛人,為自己發聲,是因為她知道,錢寧是慣犯,如果她再沉默,會又更多的女性要遭殃。日本的伊藤詩織,就算是被日本人罵成蕩婦也要發聲,就要想阻止所謂的權力騷擾。

受害者發聲,是對暴力最好的反擊。但只有她們發聲,只鼓勵讓她們發聲,不足以讓社會暴力減少。

讓更多的人與受害者共情,去看到她們的遭遇。意識到社會文化的腐朽,用“不是你的錯”來對待受害者,才能讓那些強暴者有所畏懼。

不批判,不粉飾,不貶損,就這樣把受害者的遭遇,攤開給我們看,讓我們對強暴話題有所深思,讓我們對受害者產生共情,這就是小說《生命暗章》獨特的魅力。

寫在最後的話,在和日本公開發聲的伊藤詩織對談過程中,單讀副主編劉寬,對“勇敢發聲,拒絕沉默”提出了異議。

“ 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必須被鼓勵的口號,因為我認為在任何一個性侵的事件裡,當事人自己的心理健康和感受是高於任何公共意義的權重。”

不是每個人都如小說中,薇安那般勇敢。正如劉寬所說,我們要做的不是去用口號去綁架受害者,不是讓受害者用一己之力來改變社會,而是讓社會保護女性受害者,讓社會為她們發聲!

《生命暗章》:遭遇暴力,女性選擇緘默,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