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不打小孩日:拒絕體罰、暴力,別拿"為孩子好"當藉口!

國際不打小孩日:拒絕體罰、暴力,別拿"為孩子好"當藉口

"我也不想打他,可是不打不聽話。"

"我不是為他好嗎?"

"他疼?我手還疼呢!"

"要是能把事情做好,我才懶得打他呢。"

……

在這些父母眼中,自己之所以使用暴力,那都是孩子逼得,打是親罵是愛,自己為下一代好才那樣做,要真不想管,完全可以放任自由,但什麼都不問的話,孩子就廢了!

事實上,"棍棒教育"在我國流傳了幾百年,事實證明,它確實有效。

國際不打小孩日:拒絕體罰、暴力,別拿

很多人可能並不清楚,4月30日,也就是今天,是"國家不打孩子日",又叫"無巴掌日",無數專家呼籲:拒絕體罰、暴力,要用愛與道理教育孩子。

節日的寓意是不錯,不過從網友的反饋來看,不是所有的人都支持。

網友熱評

@小風骨:想想我們小時候,哪個不是從小打到大?別說是巴掌了,我爸棍子都抽斷兩根,後來換不鏽鋼的,不也沒事嗎?

@溫暖餘下:前幾天我家小侄子離家出走,理由是他媽媽罵他沒用,全班最高分滿分,平均分96,他考62,連及格線都差好遠,每次考試穩居班級倒數前三,怎麼就不準父母說沒用了?我覺得就是慣的。

@王泡泡2020:與其提倡"不打",不如鍛鍊孩子心理承壓性,說實在的,只要不是故意家暴,父母打幾下沒什麼大不了的,以後社會上讓人憋屈到死的事情多了去了,那時候誰來哄著孩子?

國際不打小孩日:拒絕體罰、暴力,別拿

分析

有一說一,"反對者"的看法不是完全沒道理,他們也不是提倡家暴,只不過覺得人們將"棍棒教育"的危害過於放大了。

畢竟社會≠在家,孩子在家犯錯,那一切好說,父母本來就不太捨得打孩子,既然大家都說棍棒教育不對,那就不打好了,屬於小問題。

問題是,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孩子能否按照我們設定好的路線前進?

要是因為家長不敢下手而讓他們養成無法無天的性格,甚至最終演變成"玻璃心",那還不如從小打到大,提前讓他們認識社會的險惡。

畢竟在家遭罪,傷害等級已經被限制死了,都是爹媽的"心頭肉",哪個正常的父母捨得往死裡打?前腳打完,後腳就想辦法哄。

國際不打小孩日:拒絕體罰、暴力,別拿

可到了社會上,一切就不同了,人心之險惡,唯有過來人才能體會,那時候別人不嘲笑就不錯了,想要優待?去做夢吧,夢裡什麼都有。

成年人的世界,一切都得靠自己扛。

正如郭德綱描述的那樣:

孩子從小到大,一天八個大嘴巴,長大之後刀槍不入,什麼都打不倒;父母從小捨不得打,當寶貝養著,長大之後走在大馬路上,別人瞪一眼說不定就死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暴力的危害並不完全取決於父母下手的輕重,而是與孩子"心理承壓性"直接掛鉤。

心態好,自然傷害小,恢復起來也快,反之,父母連基本口頭教育都不行。

國際不打小孩日:拒絕體罰、暴力,別拿

家長在確保自身正確的情況下,要想辦法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這方面,我覺得自己一個朋友做的就很好,之前與她溝通過一次,發現她家的教育三觀極正。

她跟我講,在她們家,孩子犯錯之後,需要做兩件事情:

1、主動承認錯誤

2、對錯誤進行自我檢討

前者看似簡單,但同樣有要求,那就是時效性,犯錯之後24小時之內,孩子要自己主動向父母坦白。要是超過時間或者試圖隱瞞而被發現,就得接受懲罰,根據錯誤的嚴重程度,施以打屁股、減少遊戲時間、不讓吃零食等措施。

國際不打小孩日:拒絕體罰、暴力,別拿

後者的要求更高,她家主張讓孩子"寫檢討",內容深度無所謂,但字數得多,兒時幾十個字,上小學之後變成幾百個字。說白了,其實這也是一種"體罰",只不過形式上比較隱晦。

朋友:孩子就不能慣著,你得讓他們吃點苦,別信那些專家的,該怎麼教就怎麼教,別過分就行。

"打孩子"並非單純的體罰,我們需要的是這種行為帶來的"威懾力",畢竟目前社會上流行的"文明教育"強度不夠,不少孩子想聽才聽,不想聽就當"耳旁風"。

久而久之,當他們養成"無視父母"的習慣時,家長再想去約束孩子,無異於痴人說夢。

國際不打小孩日:拒絕體罰、暴力,別拿

總而言之,不論大家採取何種教育模式,都得保證一個基本點:讓孩子感受到畏懼。

唯有如此,才能保證教育策略的落實,以及對孩子心理的鍛鍊效果。

今日話題:你們覺得,在教育過程中,家長能不能打孩子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