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福建省龍海縣開展農業學大寨,糧食高產再高產

福建省龍海縣在開展農業學大寨的群眾運動中,堅持貫徹執行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狠抓兩條路線、兩種世界觀的鬥爭,打破增產到頂思想,大挖增產潛力,奪得了農業生產的大豐收。去年,全縣糧食平均畝產達到一千三百六十六斤,比一九六九年增產九十九斤。總產增長百分之二十三。有四個公社平均畝產超過一千五百斤,二十九個大隊早稻和晚稻兩季平均畝產量都超過《綱要》,一個大隊平均畝產突破雙千斤。在糧食生產豐收的同時,生豬、甘蔗、花生、茶葉、水果等多種經營也全面增產,分別比一九六九年增長一成至七成。


1970年代,福建省龍海縣開展農業學大寨,糧食高產再高產


克服自滿保守思想

龍海縣位於閩南九龍江畔,這裡土地肥沃,氣候溫暖,發展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較好。一九六三年全縣糧食畝產突破一千斤後,歷年來一直保持在一千一百斤至一千二百斤的水平。一九六九年,這個縣在黨的“九大’’團結、勝利路線的指引下,突破了一千二百斤,創造了糧食平均畝產一千二百六十七斤的歷史最高紀錄。

這時,縣革委會有的領導成員就說:“這是拚出打虎勁創出來的,往後再增產,比趕鴨子上架還難!”有些基層幹部也講:“力氣出盡了,潛力挖光了,要想再增產難了。”因此,在制訂一九七O年糧食增產計劃時,增產指標和措施連續討論了三次,還遲遲不能落實。

為了實現增產計劃,龍海縣革委會主要負責同志都打起揹包,跑遍全縣十五個公社,一個一個地狠抓落實。他們認真幫助社、隊各級領導班子實現思想革命化,自覺做學大寨、創高產的帶頭人;組織大批機關幹部開赴生產第一線,加強基層領導;把工交、財貿各行各業都變成服務農業,服務生產,奪取高產再高產的後勤部。在全縣範圍內積極開展學大寨群眾運動。


1970年代,福建省龍海縣開展農業學大寨,糧食高產再高產


在奪取農業新高產的鬥爭中,這個縣層層舉辦毛澤東思想學習班,以毛主席關於“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的教導為武器,廣泛進行憶苦思甜活動,比大寨貧下中農對革命的貢獻,查繼續革命的覺悟,不斷對社員、幹部進行共產主義、國際主義的教育。蓮花公社羅坑大隊一九六九年奪得豐收後,有些人心滿意足地說:“我們年年多賣徵購糧,隊隊留有儲備糧,家家戶戶有餘糧,現在該歇一歇了。”

因此,有些隊抓糧不那麼起勁。大隊黨支部書記陳柞參觀大寨大隊,深受教育,回隊後,立即組織幹部、社員學習毛主席的光輝著作“老三篇”和關於“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偉大教導,學習大寨貧下中農“站在虎頭山,放眼全世界”的胸懷,以大寨為榜樣,找差距,鼓鬥志,提高了廣大社員群眾為革命種田的覺悟。這個大隊去年連續打了開荒、改土、治水、積肥四個大戰役,開山造田三百多畝,積肥五十多萬擔。結果,生產更上一層樓,去年比前年增產糧食一百萬斤,單產也提高了一百二十五斤,為國家提供了一百八十多萬斤商品糧,比一九六九年多賣了四十萬斤。

發揚“窮棒子”精神

創高產靠什麼?有些人認為:“要想創高產,不靠國家辦不到,沒有化肥上不了。”他們張口要錢,伸手要肥。

縣革委會組織群眾,認真學習大寨精神,聯繫實際,談經驗,擺教訓,進一步提高了廣大幹部、社員執行“自力更生”方針的自覺性。他們從現有條件出發,堅持肥料以農家肥為主;農田基本建設以社隊自辦為主;農機具以自制自修為主,做到增產不提高成本。社員們概括這一年的生產是“自力更生鬧革命,汗水澆出豐產糧!”


1970年代,福建省龍海縣開展農業學大寨,糧食高產再高產


錦宅大隊原來水利條件很差,全大隊三千多畝田,有一半以上常年受到乾旱的威脅。群眾早就有引九龍江水灌田的要求,但是,一些大隊幹部看不到群眾的力量,總認為“光靠本隊的力量,就像跳蚤蹦在牛身上,啃不疼,咬不癢。”他們兩眼向上,打報告,找領導,要材料。結果拖了五年沒有動工。去年年初,大隊革委會發動群眾批判了各種懶漢思想,發出了“自力更生辦水利,手牽‘九龍’上山崗”的鋼鐵誓言。開始也有些人望而生畏,說:“這是四兩人講半斤話,雙手握空拳,沒錢沒料怎麼辦?”貧下中農堅定地回答:“困難九十九,難不倒我們一雙手。只要肯動手,困難化水流!”他們以大寨為榜樣,窮幹、苦幹。沒有儀器測量,就用繩子雙頭拉;沒有石料,就帶著鍋灶上山採;資金不足,自己解決;勞力缺乏,就男女老少齊動手。就這樣奮戰了半年,建了六個電灌站,打通了八十多米隧洞,開鑿一條三千六百多米長的盤山渠道,使九龍江水穿過一道嶺,翻過兩座山,引進了錦宅大隊大片“望天田”,擴大了一千六百畝的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田,等於解放二十年來農田基本建設總和的四倍。去年創造了糧食單產一千四百七十斤的新水平,在學大寨、創高產的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去年,全縣投了三百多萬個工日,自力更生,勝利建成了規模宏偉的九龍江西溪水利“一條龍”工程:建起一座六百五十多米長的西溪橋閘,揚程二十八米高的電力灌溉站,打通了七百多米長隧洞開鑿一條二百三十多里的渠道,構成一個完整的水利網,迫使九龍江西溪水調頭南流,跨河過港,穿山越嶺,灌溉下游十個公社十八萬畝稻田,擴大了旱澇保收的穩產高產田三萬六千多畝。


1970年代,福建省龍海縣開展農業學大寨,糧食高產再高產


大搞科學種田

龍海縣創高產的過程,也是認真落實農業“八字憲法”,打破因循守舊思想,不斷攀登科學種田新高峰的過程。

在耕作上,是踩著前人的腳印走,還是科學種田闖新路?兩種做法反映了兩種思想、兩條路線的尖銳鬥爭。這個縣主要種植水稻,過去都是採用高稈品種,肥多了就倒伏,肥少了產量低,高產與倒伏的矛盾長期得不到解決,單產一直過不了千斤。一九六O年從廣東引進矮稈品種試種後,表現耐肥、高產、不倒伏的特性,為創高產打開了一條出路。但是,一拿到面上推廣,卻遇到了各種習慣勢力和守舊思想的反對。有的說:“老品種,老脾氣,好管理,何苦調換矮種惹麻煩。”有的講:“矮種肚子大吃肥多,多種多辛苦,不如採用老品種穩穩當當搞生產。”

縣革委會針對這一情況,緊緊抓住兩條路線鬥爭這個綱,組織幹部、社員反覆學習毛主席關於“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的教導,批判因循守舊的保守思想,引導大家從兩個品種、兩樣收成的現實對比中,提高廣大群眾執行農業“八字憲法”的自覺性。


1970年代,福建省龍海縣開展農業學大寨,糧食高產再高產


浮宮公社際都大隊,原來矮稈良種一直推不開,一九六九年晚季,這個大隊的第二生產隊相信科學,種上矮稈品種;另一個生產隊的一部分人卻在相連的土地上種高稈品種,不惜工本與第二生產隊明爭暗賽。抽穗時,高稈的禾苗長得比人高,有人就高興過早地說:“到底還是高稈好。”但過不了幾天碰上一場雨,高稈品種貼地倒伏,矮稈品種卻迎風點頭。收打後,第二生產隊單產八百九十三斤,那個生產隊還不上七百斤。較量結果,“到底還是矮稈好”成了共同的結論。大隊抓住這正反兩個事例,對群眾進行了一次科學種田的教育。社員們形象地比喻說:“守舊思想,就像瞎人走小巷,處處碰壁;敢想敢闖,就像火車掛雙頭,一日千里。”原來不願種矮稈良種的隊,都組織起“請教隊”到第二生產隊取經,去年全大隊矮稈良種達到百分之九十二。收成結果,平均單產達一千四百八十七斤,比一九六九年增產一成多。

當前,龍海縣人民滿懷勝利豪情,對照中央兩報一刊元旦社論精神,認真總結經驗,決心更高地舉起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堅決貫徹執行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進一步開展農業學大寨的群眾運動,奪取今年農業生產的更大豐收,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靠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創高產

——福建省龍海縣糧食高產再高產的調查

圖文無關,內容有刪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