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创业公司CEO一样经营自己的人生(4-1):如何发现机会

发现机会这个部分会分三次推送:重新认识“工作”、找到对的人、一起做对的事。


01 重新认识“工作”


像创业公司CEO一样经营自己的人生(4-1):如何发现机会


公司CEO要发现商机,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份有发展前景的工作。

70后那一辈普遍还是国家分配工作,除了少数后来自主下海或者被迫下岗外,大多都会在第一份工作进入的行业、甚至是单位里干一辈子。而之前的文章已经提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有份工作再也不等同于稳定生活的保障,而且越是那些从现有工作中获得长期安逸的人,一旦失去因为种种外部原因失去了这份工作(比如当年最牛的诺基亚手机现在谁有谁听说过),这些人的反脆弱性最差,要花相当长时间回到之前工作所支撑的生活状态。

大多数刚毕业的学生选择第一份工作,首先比较的是薪水。工作一段时间后,新老朋友交流,多少也会比较下不同行业的薪水状况。不过,当前市场上最火热的人工智能人才,十多年前行业惨淡到在大学研究所里都快申请不到足够经费了。这说明,工作薪资更所处行业是否处于上升期有关,但要从大学选专业以及毕业时择业就能一击即中到这个未来不久将处于上升期的行业,还是存在相当难度和随机性的。

而且,不同公司里的升职加薪,并非像我们通常理解的一套标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学时评奖学金,Jenny读的是文科,申请奖学金不仅要看成绩,还得写论文,最后老师及同学投票,而且第一年得了最高奖学金后,为了平衡,之后三年的最高奖学金就得轮流分给别人。可数学系、物理学的同学说,他们系评奖学金,只要写个纸条“我要申请奖学金”交上去,每年按成绩排名分钱多少。销售、投资这类按业绩抽成分红的工作,就最可比大学里单凭成绩说话的数学系、物理学。所以,哪怕你进入了一个上升期的行业、薪水高的公司,未必完全凭个人努力工作、争取业绩,就能保证之后的career path也能节节高。

另外,对一份工作的评判,也远远超出薪水和级别。记得之前外企刚进入中国时,当时薪水超高、品牌力又好的莫过于P&G,来学校做招聘会,宣讲的都是帅哥美女。可后来网上就流行了篇P&G高管写的为何离开外企的文章,简单说,虽然当时在业内外自己的薪水都是相当高的,但却越来越觉得自己好像社会生活很多领域的局外人,在外企吃得开的那一套行不通,自己所谓世界500强高管的title出了公司也没太大影响力。比如看病要找个专科名医,或许都还不如开美容院的姐们路子广。很多社会资源很难估价,而且是有钱也未必就能买到的。另一方面,一份工作的高薪,只代表了这个行业和这个公司的水平,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你自身的市场估价,更不等于你的赚钱能力。所以一旦离开这个位子,未必你还能马上得到同等水平的薪水,尤其是在工作几年后,两级分红会更明显。

最后,近来特别流行的自雇佣和斜杠人士概念,一个人哪怕只是经济实力,也不完全等同于表面上的一份全职工作。淘宝网店、滴滴快车,新经济不断为有全职工作的普通人提供各种业余时间获得额外收入的途径,更不用说个人理财。很可能,一个人的全职工作只是为了能给自己上全社保,比如早年很多人下海,是跟国企、事业单位里长期拿着病假,没有离职的。这里倒不是要鼓捣大家都不专心本职工作,琢磨着赚外快。而是今天这篇讲的是像创业公司CEO一样发现机会,首先必须转变对工作的观念,工作及其薪资,并不完全等同于你可以达到的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所以,我们才要拓展思维,去发现工作内外的机会。


如果做一件事有助于实现自我提升,无论是参加培训提升技能,还是健身提升健康,买衣服提升形象,我都会把这笔花销归入未来有机会产生更多收益的投资,而不是费用。每个人都只有一天24小时,时间对我们来说是公平的,如果花钱可以作为一笔投资,提升自身竞争力,那我甚至会觉得找到一个特别好的理发师,都是发现了一个利于自己的机会。

不过,人只有在婴儿期,才会觉得自己像个超人一样无所不能,随着阅历的增长,认识到很多事自己实现不了,是成熟的表现。基于此,我将发现机会定义为:跟对的人,做对的事。无论你是哪一种“机会主义者”,都要时刻留心的,无非人和事两类“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