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大結局:生活的本質就是,千難之後有萬難

《三十而已》大結局:生活的本質就是,千難之後有萬難

01

《三十而已》大結局了。

有人說,林有有的出現,刷新了凌玲(《我的前半生》中角色)在心中的小三地位。

她非常會鑽空子和耍手段,用精心粉飾過的手段,悄無聲息地達到目的。

許多觀眾生氣,她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

這部劇中,被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應該是顧佳。她幾乎是女性全能選手,什麼事情都能做,什麼委屈都能抗。但她也是最讓人心疼的角色。

老公懦弱、自私、出軌,戳破了原本“完美”家庭的虛幻泡沫。很多人說在看到顧佳抱著好朋友王漫妮失聲痛哭的時候,眼眶不由得紅了。

不少網友紛紛刷起#心疼顧佳#的話題。

《三十而已》大結局:生活的本質就是,千難之後有萬難

故事裡的3個女主角,性格迥異,境遇不同,各有苦衷,在生活的一地雞毛中摸爬滾打,蓄力向上。

在她們身上,我們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而借她們之口,那些我們想不明白的困惑,共同的人生難題,扎心的人生真相,也一一展現在我們眼前。

《三十而已》結束了,但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已經要繼續走下去。

就像劇中所說:生活的本質就是,千難之後有萬難。

人生,是一個不斷向上攀登的過程,只要邁上一個臺階,過去那些困難,都成了過眼雲煙。縱使千難之後有萬難,也要關關難過關關過。

如何面臨悲傷,讀懂悲傷,走出悲傷是我們人生中必經的成長課。

02

哀傷是什麼樣的?

哀傷通常伴隨著某種切實的原發喪失。如果和健康相關,可能是失去運動能力,或外貌受損;除與健康相關外,可能是失去愛人,失去工作,婚姻失敗。

若是抑鬱,失去的是感受所有事情的能力。照顧病人的人失去了他們所依賴的陪伴,經歷流產和不育的人經歷了未來夢想的喪失。

《三十而已》大結局:生活的本質就是,千難之後有萬難

下面這些是在哀傷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幾個關鍵原發喪失。

1、喪失身份認同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是誰?”在我們完全暴露在原發喪失中以前,我們通常低估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的篇幅。

2、失去陪伴

本質上講,最困難的時候通常是失去了重要陪伴的時候。某個與我們非常親近的人過世,或罹患重病,或是離異,都會讓我們的內心世界、親密生活和日常生活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當與我們交談最多的人、我們信任的人、我們向其尋求意見的人、我們愛得最深的人離開時,留下的空洞是巨大的,痛到無法言喻。

3、失去社交圈子

喪失和轉變影響的不僅是我們最親密的關係,還會改變我們的社交圈子,這樣的改變通常讓人感到非常孤單。我們可能會失去所愛的朋友和家人,可能會失去一些我們曾經以為親近的人,因為他們不知道該做什麼或者該說什麼。我們還會隔離自己,因為害怕圈子裡的人會說什麼或者做什麼,或者因為沒有情感及精力參與。

4、失去信心

被開除的人、剛剛被診斷出疾病的人、準備離婚的人,等等—喪失會凸顯我們生活中某些最苛刻的責任:有關我們的健康、醫療和法律選擇、財務狀況、住處,以及要如何養育孩子,這些問題就降臨在我們幾乎沒有情感資源去學習和應對的時刻。

5、失去經濟安全感

喪失會造成經濟壓力,如增長的醫療費、離婚律師的費用、失去的收入、育兒費用,還有一系列其他費用。一個為治療不育而掙扎的女性這樣說:“我很難接受一次晚餐邀請,因為一頓晚餐足以抵我抽一次血的費用。”

《三十而已》大結局:生活的本質就是,千難之後有萬難

03

與原發喪失相對的是繼發喪失。繼發喪失更細微,通常情感上也更令人難以應對。

然而,對我們來說也有好消息:這些繼發喪失的情感影響,會隨著朋友的支持而漸漸消退。

下面列出的一系列繼發喪失,是人們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時所體驗的情感。

1、無望:哀傷這個東西彷彿永遠也沒有盡頭。

但事實上不是的。任何一個在哀傷世界的人都知道,你無法跨越喪失,你將學會與它共生。直到那時,哀傷隧道終點的亮光就什麼也不是了—就算是些什麼,在最好的日子也看不出來什麼。

喪失、疾病、離異,或任何形式的轉折都常常伴隨著恐懼,因為你不知道前方等待你的是什麼。你以擔心可能會發生的最糟糕的事為結束。

如果你的疾病或者治療導致你的相貌發生變化,你的外貌會引起他人的關注(詢問或者奇怪的目光),這改變了你的生活習慣,比如去超市購物,或到公開場合的習慣。

即使你的外貌沒有任何改變,離婚,或者丟工作,或者生育困難……你的一點變化還是會引來他人的好奇,使你的生活好像成了別人八卦的談資。

哀傷、恐懼,還有深深的挫敗感,會讓我們因已發生的事,或因無法應對它而責怪自己。

羞恥讓我們感覺自己不配哀傷和恐懼,就像這樣:經歷喪失、無望、恐懼、脆弱和羞恥,對接受幫助意味著什麼呢?

“尋求幫助讓我覺得自己是個負擔。”

在經歷重重困難時,我們可能會感到非常不值得被愛或被關注,認為自己只會不斷地索取,是個負擔。儘管在平時尋求幫助很正常,但在最低谷的時候,我們中的許多人寧可在沉默中痛苦著,也不願意尋求幫助。

“我甚至不知道我到底需要什麼。”

在痛苦中的人可能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直到他們恍然發現自己已經有三天只靠著可樂和扭扭樂(Twizzlers,一種糖果)活著了。很多時候,我們深陷痛苦,旁觀者看到我們在工作中帶著痛苦,黑眼圈越來越重,水池裡的盤子疊積的速度比刷的速度快。

“我被壓垮了。”

一連哭了幾天,感覺很麻木,幾周都沒睡覺,假裝沒有很難過,好讓其他人在你身邊時舒服些—這些都很累人。處理生活的“亂麻”本身已經很難了,在最低谷的時候,可能還有與困難時期相關的一系列額外的責任,生活變成充斥著雜亂、未做事項的龍捲風,比如洗衣服、購物、打掃、照料孩子,等等。

工作和家中的事情並沒有因為你的世界停止運轉而停止。確定要做什麼以及誰能做,這意味著分工和協調工作,管理每個人在工作中的情緒,處理偶爾需要跟進的工作。這些已經足夠使人想要鑽進洞裡,什麼也不做了。

如果一個人在一堆盤子或一堆賬單前哭泣,他過去的生活感覺就像一堆殘磚廢瓦,尋求幫助可能會很痛苦,甚至沒有意義。

這意味著作為一名熱心的旁觀者,你有機會,也有責任出現,即使沒有被問到也應該去提供幫助。

如果你擔心沒能很好地提供幫助,或是會說錯話,或者感覺像個大傻瓜,請記住,和深陷其中的人相比,你糟糕的感覺還不及其一半。

伸出援助之手一起摸索,通常比根本不伸好得多。

畢竟,這就是朋友和親人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