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买!买!文博会最后一天,市民“压哨”来扫货

10月3日是第七届徐州文博会的最后一天,适逢假期,位于国际会展中心的主会场人群络绎不绝,各商品都进入到了最后的“扫货”阶段。

买!买!买!文博会最后一天,市民“压哨”来扫货

精致的非遗作品颇受欢迎

此次文博会,非遗传承与创新展区热闹非凡。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位非遗传承人齐聚现场,展示非遗作品、技艺,献上了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盛宴,让人大开眼界。记者注意到,如竹编产品、端砚、湖笔等,因为小巧精致且价格适中,颇受观展市民欢迎。

“这篮子怎么编的?也太好看了吧!”在一处摆满了大小各异、形态精美的竹编制品处,很多市民驻足观赏把玩,不时发出惊叹声。这是非遗传人邹红的展区,出生于篾匠世家的她传承竹编技艺逾30年并创立了竹编加工企业,先后推出上千种精美的竹编产品。现场,精致的六安竹编就吸引了大批游客购买。

买!买!买!文博会最后一天,市民“压哨”来扫货

“想编好竹子不容易,从选材到编成,中间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格准确,不然做出来的竹编就会不结实、不美观。”邹红操着有点带着乡音的普通话对我们说。想做好竹编是很困难的,起底、编织、锁扣三道工序,再穿插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各种技法,单个产品从设计打样,到高温蒸煮竹子,再到破篾裁剪与编制成品,每一个物件,邹红都要倾注100分的热情与专注。

可能是因为游客从作品里看到了创作者的用心,邹红的店铺前每天都挤满了人,大家争相购买精美的竹编作品,第一天的时候,就卖出了几千元的物件。到10月3日文博会结束,6天时间,邹红店铺的营业额就达到了2万余元。

当然,除了作品本身的优质,单价并不高的竹编能卖出这么多钱,也离不开文博会带来的客流量。已经是第二次参加文博会的邹红表示:“非常感谢徐州文博会给我们外地非遗传承人一个那么好的展示机会,希望以后每年都来!”

买!买!买!文博会最后一天,市民“压哨”来扫货

在非遗传承与创新展区,除了邹红的竹编,其他产品也都十分受欢迎。“非遗传承与创新展区,有传承多年被市民所熟知的非遗技艺,也有不断创新发展的新技艺展示。越来越多的非遗传人走进徐州文博会,这不仅是展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体现了徐州文博会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市民李女士表示。

具有徐州特色的作品很畅销

在工艺美术综合展区,都是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精品,一些颇具徐州特色的产品被一扫而空,其中就包括徐州剪纸传承人解红的剪纸作品。

买!买!买!文博会最后一天,市民“压哨”来扫货

第一次参加文博会的解红,带来了她最满意的作品。其中不仅有传统的、反映徐州“两汉”文化的剪纸,还有很多与时俱进的现代作品。

解红的店铺名叫“心缘志愿者•香包艺术”。喜欢剪纸、书法、绘画的解红不仅是非遗传承人,还是心缘中心的志愿者。她热心参与公益事业,向有需要的残疾人提供生活、工作上的帮助。她本人也是一位残疾人士。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句话在解红的身上就体现得淋漓尽致。解红表示,此次文博会期间所得的收入,她会拿出一部分用在我市残疾人公益事业上。也正是因为她的这个善举,路过她店铺的游客都会带一幅自己心仪的剪纸作品回去。

谈到参加文博会的收获,解红开心地表示:“以前没有太多人知道我,说想买剪纸、想学剪纸都找不到地方,来到文博会,大家看到我的作品,跟我互相留了微信,会后也可以随时联系到我啦!”

好东西总有识货人

在“汉源徐州”核心展区右手旁,有一个大气、充满国风韵味的展厅。展厅内颇有设计感地摆放着各种华丽的铜制工艺品,冷彩铜壁画、生肖鼠、铜壶等作品在环境与灯光的映照下显得光彩夺目。这就是“朱炳仁•铜”展馆。

买!买!买!文博会最后一天,市民“压哨”来扫货

朱炳仁•铜是以朱炳仁大师名字命名的铜艺术品牌。朱府铜艺起源于清朝同治末年1875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在展馆内,朱炳仁•铜徐州地区负责人蒋欣原向记者介绍,在中国有95%以上铜工程都是朱炳仁•铜的团队设计与建造完成的。如中国第一座彩色铜塔——杭州雷峰塔、中华第一高铜殿——杭州灵隐铜殿。2016年杭州G20峰会,朱炳仁大师亲制巨作“泰和至尊”被作为迎宾之用被展出,此次徐州文博会,原品也来到现场,供来往游客一睹为快。

作为第三次参加徐州文博会的“老主户”,为回馈徐州市民,朱炳仁•铜此次特地制作了富有徐州特色的精美作品。如“栢鹿铜壶”作品,创意来源于徐州籍画家万寿祺的柏鹿图;“车马出行壶”创意来自于徐州汉画像石的车马出行图,单价3500元。据介绍,5把“车马出行壶”在此次文博会很快就被抢购一空,体现其作品的精美和价值很受徐州市民认可。

买!买!买!文博会最后一天,市民“压哨”来扫货

蒋欣原表示,

徐州作为文化大市,一直深受朱炳仁•铜的重视,参加徐州文博会,不在乎作品卖多卖少,主要是向徐州及周边地区老百姓展示制铜工艺这门老祖宗留下来的艺术。“明年的文博会,我们肯定会制作出更多具有徐州特色、价格亲民的作品,以此来回馈主办方的帮助和徐州市民的厚爱。”


徐报融媒记者:颜子舒 见习记者 汤旭/文 谭歌/图、视频

编辑:珊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