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声望如日中天的陈纳德,为什么在美国却不受待见?

李三万

摘要:抗战时期,指挥飞虎队的陈纳德将军,在中国声望如日中天,为什么在美国却不受待见?


在中国声望如日中天的陈纳德,为什么在美国却不受待见?

【头条号首发】

抗战时期,指挥飞虎队的陈纳德将军,在中国声望如日中天,为什么在美国却不受待见?

当然也不能说完全不受待见,一分努力一分收获。抗战胜利前夕陈纳德回到美国,是以中将军衔退役,享受相应的待遇,同时也融入一个与退役中将地位相符的社交圈子。后来他夫人陈香梅女士还成为国会议员,跟这个社交圈子是有很大关系。我们知道,理论上说,一个平民家庭出来的孩子,只要努力,也可以实现当国会议员的美国梦,但实际上,这种励志的个例很少,所以才励志。

一般来说在美国,这类职位还是大多为所谓上流社会的精英们所准备的,陈纳德以中将退役,符合进入这个圈子的标准,但是陈香梅女士作为外籍有色人种,通常是被美国主流社会排斥的,不过正是陈纳德在中国的冒险故事,符合了当时美国社会因为中美联合抗日,产生短暂的对中国友善的历史时机,暂时认可了一批中国人,陈香梅女士就是其中之一。这也反过来说明陈纳德在美国,还是具备相当知名度的,只不过相对他在中国的知名度,显然是差了很多。

只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感觉落差巨大而已。实际情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已经无可置疑的成为一个世界霸主,他所面对的问题,所需要的格局和眼光,绝非当时中国可以攀比,那么美国社会舆论主导的很多热点,中国几乎是被忽视的。跟我们今天不同,今天,有很多热爱美国的人,也有更多憎恶美国的人,但无论热爱还是憎恶,他们的共同点都是特别关心各种关于美国的新闻和消息,而且他们有一个错觉,觉得美国也会向他们关注美国一样关注中国,不是的,即使如今代中国国力提升,在美国毫不关心中国的都大有人在。


在中国声望如日中天的陈纳德,为什么在美国却不受待见?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不是说完全不了解中国,可能根本不知道中国的美国人都大有人在!陈纳德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因为美国军队内部的一些争执,可以算是受到排挤,以上尉军衔退役,以这样的身份回归社会,在美国想要混成中产阶级,都尚需他付出很大努力,所以陈纳德当时远走中国,恐怕也相当我国古代某小吏远赴岭南,只不过陈纳德是自愿的,他是按当时西方人的习惯,跑到“冒险家乐园”来寻找机会!结果他找到了,当时中国急需国际支援,无论哪一种形式的都要,陈纳德的优点是没有向别的西方人那样捞一把就走,是实打实准备在中国建立起他的雇佣兵大托拉斯,他也基本成功了,起码凭借自己的诚恳和努力,作为稀有的国际支助标杆,已经可以成天混在中国决策层面前,也赶上历史机遇,美国政府开始投注中国时,已经觉得可以借助陈纳德事先在中国打下的基础,所以这个已经退役的上尉,重新借助自己的努力,重新回到现役,最后以中将军衔退役,这也是他的东方冒险成功的故事。

只不过我们也看到,美国政府介入中国事务后,陈纳德事务性功用已经直线下降,基本回归一个部队军官的地位,再在中国高层出现,是借助之前的关系被礼貌性留在那个圈子里而已。而二战,是一场多么宏大的世界性事件?无论我们自己多不愿意承认,我国这边的战争关键程度,是不如欧洲那边的,战后即使是史迪威,回到美国,名气也无法与参加欧战的将帅们相比,何况陈纳德?不过如前所述,陈纳德个人,在东方中国的冒险成功经历,在美国还是有相当知名度的,也有着跟知名度匹配的社会地位。


在中国声望如日中天的陈纳德,为什么在美国却不受待见?


陈纳德在美国军队中属于比较异类的,他和同时代的米切尔一样,都是空中力量制胜论的鼓吹者。还著有《空中国防论》,系统介绍了自己的观点,而且还安排了很多次空战实验,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在军队中,如果思想过于超前,通常都是会不太受人待见,无论哪国都是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飞机的作用已经是不可否认了,但是飞机怎么用,各个国家都有一些设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是用驱逐机(也就是现在的战斗机)用来保护自己的陆军不受对方飞机的轰炸,而像杜黑、米切尔等人却提出了制空权的意见,就是要组织独立的空中进攻战役,用轰炸机轰炸敌人的地面目标,包括对方的城市等战略目标,从而炸到对方无法进行战争。

年轻时代的陈纳德是飞行员,而且技术不错,他积极帮助米切尔推广这套理论,自然是跟着米切尔一同被排挤,不过他比米切尔幸运的多,没有被送上军事法庭。

此后,陈纳德来到中国,组织了飞虎队这支雇佣军,并创造了骄人的战绩。随着1941年12月美国参战,以飞虎队为班底,陈纳德组建了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并担任准将司令,后来又扩编为第14航空队,陈纳德也升任少将司令。

陈纳德是米切尔的拥趸,也是积极的宣传米切尔的理论,而且陈纳德是一名优秀的飞行员,他的说法更加有说服力。不过,这种思想太超前了,无论是杜黑还是米切尔,在本国的军界都是受到一定的排挤,米切尔在美国更是上了军事法庭,而他的拥趸陈纳德也自然在军队中也就呆不下去,在不久就退出现役。

陈纳德以上尉军衔退役,其实这个军衔在当时美国的军队中并不算低,当时的美军由于规模小,晋升速度都是一种蜗牛速度,就连巴顿那时候也就不过是一个少校。而且这个时候的军衔都是永久军衔,巴顿后来的中将其实都是和职务挂钩的临时军衔,直到二战后期,巴顿的永久军衔还是少校,后来才把永久军衔给提上来了。


在中国声望如日中天的陈纳德,为什么在美国却不受待见?


陈纳德到中国来,是在美国混不下去了才来的。因为他的思想过于超前,对空中力量的发展和上级谈不到一块,非常吃不开,和他情况类似的是巴顿,巴顿对机械化部队的发展也是超前的。像陈纳德、巴顿这样的牛人,对新生事物的认识超过了上级的认知,所以在战前两人在美国军队中都吃不开。陈纳德很幸运,来到中国见到了中国空军的负责人,中国空军认识到这是个人才,用高薪请他担任顾问。他在美国又确实没有前途,就来到中国,把他的空战理论用于实战,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空军在战争初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不仅使中国人也让美国总统认识到了他的价值,他去美国招募的雇佣军“飞虎队”,得到美国总统的暗中支持,同意他看中的人全部退役,加入雇佣军帮助中国抗战。

可以说是中国战场成就了陈纳德,没有中国战场,陈纳德肯定要消失在历史中。一直到美国参战,陈纳德都不是美国军人,只是以平民身份参加了中国的雇佣军。美国参战后陈纳德才重新入伍,原来的雇佣军也都被改编为美国驻华特遣队,后来更发展到第14航空队.但他在军方吃不开的情况并没有改变,美国军方仍对他排挤,就是木秀于林的结果。他和史迪威也不和,史迪威这人思想过于落伍,接受不了现代战争的观念,别说飞机就连坦克也不懂,对军队最重视的就是冲锋枪和大炮。自然,两人互相看不起,并且史迪威和蒋介石关系也不好,但陈纳德和蒋介石关系很好,这就更让两人难以相处,史迪威在军方的关系很深,在他的排挤下,陈纳德被调离中国。

在美国军方看来,陈纳德只不过是个雇佣兵,一个“狂想家”。正牌军总是不太看得起这样的。在《轰炸东京》一书里,本来杜立特的特遣队轰炸完东京飞到中国降落,最初就准备加入陈纳德的驻华特遣队,所以应该是直接和陈纳德接洽,但是就因为制定行动计划的人看不上陈纳德,最后选择与史迪威接洽。可史迪威既不是空军专业人士,又因为保密的原因并不知道全部计划,所以由于计划临时改变,飞到中国的时间因故改变,又无法及时联系到降落的机场,得不到地面导航,导致参加行动的16架B-25轰炸机中的15架坠毁,更因为中国人民对美军飞行员的帮助招致了日军的疯狂报复。日军在浙江省和江西省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报复扫荡,有25万中国军民被屠杀。


在中国声望如日中天的陈纳德,为什么在美国却不受待见?


陈纳德后来提起轰炸东京的行动时说:““美国突击队员经过的村庄整个遭到了日军的屠杀,连一个孩子都不剩,然后被烧成平地。很多城镇被夷为平地。中国人为杜立特空袭东京付出了可怕的代价,但他们从未抱怨。”就凭这点,我就很敬佩陈纳德将军个人和他带领的“飞虎队”官兵们,因为他们曾经与中国人民一起并肩战斗。所以,在他离开中国时,受到了中国人民无比热情的欢送,以至于有人说,除了马可波罗,还没有一个西方人这样赢得过中国人民的心。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