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何不像乾隆一样做太上皇,保证传位万无一失?

小义老师扯历史


康熙皇帝在位的时候,儿子们发生了惨烈的“九子夺嫡”事件。后来康熙去世以后,由于他生前没有明确选定继承人,康熙的那些儿子们因此对当皇帝的雍正不服,又有了一番残酷的互相倾轧。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乾隆当皇帝的时候,依然还有余波。可见危害之大,影响之深远。

既然如此,当初康熙为什么不主动让位,自己当太上皇,把儿子们扶上一程呢?如果是那样的话,那样惨烈残酷的事情,不是就不会发生了吗?

(康熙画像)

我认为,这种假设是办不到的。为什么办不到呢?

究其原因,既与康熙个人的性格有关,是一种偶然。又与清朝初年的政体嬗变震荡有关,是一种必然。

先说康熙的性格。

实际上,康熙这个人,权力欲望是非常强烈的。有两件事可以证明。

第一件事,康熙扳倒鳌拜等辅政大臣。

顺治去世之前,给康熙选定了四个辅政大臣。说起来,这四个辅政大臣,还算兢兢业业,并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情。就算其中鳌拜很强势,但是鳌拜那些所谓的强势行为,其实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

比如当康熙不听鳌拜的建议时,鳌拜不停地说,就像威逼皇帝一样。实际上,这只是鳌拜说话的方式而已,他并没有越过皇帝做事。还有鳌拜强行换地。这种换地的风气,也是当时八旗的传统。八旗中谁占了上风,谁就想要好地。当年皇太极就干过这样的事情。

总之,鳌拜所做的,都是一些分内的事情。但是,康熙却不能容忍这些辅政大臣们存在。先是同意鳌拜杀掉苏克萨哈,接着又用摔跤的方式拿下鳌拜。

拿下鳌拜以后,连他自己也觉得鳌拜没有什么大罪,并没有处死他。后来在康熙晚年的时候,甚至还赦免了鳌拜的罪行。显然,他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只为了夺权。

要知道,康熙在扳倒鳌拜的时候,他才14岁。14岁的一个少年,其权力欲望就这么强烈。放眼古今,也算是绝无仅有。

(鳌拜画像)

第二件事,康熙强行削“三藩”。

康熙扳倒鳌拜后,立刻开始削藩。

削藩在古代封建社会里,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本来也无可厚非。不过,康熙的削藩,可以说基本上没有策略可言,完全是强行削藩。

康熙这个人并不是一个莽夫,从他扳倒鳌拜,所采用的办法就可以看出,他的手段是十分高明的。但是在削“三藩”的问题上,却做得有点粗暴武断,也因为他的粗暴武断,造成了“三藩之乱”。这说明什么,说明康熙想收回权力的想法是非常急迫的。

“三藩之乱”最终因为吴三桂在长江边上贻误战机,造成失败。但是,如果吴三桂的战略战术得当,那么,吴三桂推翻清朝,把康熙打死或者撵出关外,也未必不可能。

康熙冒着丢失江山甚至被打死的危险,也要强行急迫地做这件事,可见,他本人的权力欲望有多么强烈。

而“九子夺嫡”事件的发生,正是康熙害怕儿子们夺取了他的皇位,所以才造成了那样的悲剧。可以说,康熙的性格因素,在这场灾祸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再说清朝初年的政体嬗变震荡。

清朝早年的政体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从皇太极开始,到康熙的时候,属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朝皇权制的嬗变。

(议政王大臣会议制)

康熙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扳倒辅政大臣,实现朝廷权力的集中。再通过削藩,又实现了地方权力的集中。

所以说,康熙是这种转变的有力推进者。

不过,由于受传统的影响,连康熙本人,也还在实施着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实际上就是宗室王爷们(尤其是君王的儿子们)共同议事执政。努尔哈赤就让他的所有儿子参与讨论朝廷事务。

康熙削夺了朝廷内外大臣的权力,但是对他儿子们的权力问题,却没有处理好。他本来是想效仿汉人的做法,确立太子,实施皇权制。而且他在胤礽才一岁多的时候,就把他确立为太子了。但是,他同时又着力培养他的其他儿子们,并且在儿子们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让他们参与政务。

康熙甚至到了晚年的时候,还是没把这个问题搞清楚,还在让他的儿子们参与政务。比如他本来要把皇位给雍正(排除雍正夺位的情况),却又让皇十四子胤禵带兵出外打仗。

康熙一方面实施中央集权,让国家权力集于一尊,一方面又在他儿子中推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这样一来,都想获得更多权力的儿子们,怎么不乱起来呢?

所以,就算康熙当时想当太上皇,扶持一个儿子起来当皇帝,也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除非他先按照汉人的做法,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把儿子们安定好,把他们撵出京城,让他们就藩。这样的话,才不会发生“九子夺嫡”这样的惨事。


张生全精彩历史


皇位,这个古代封建王朝最高的权力位置,历来为了争夺这个位置多少人为此送出生命,带着一身血腥登上这个位置。可是,却也有人主动让出,退居二线,做个逍遥的太上皇帝。历史上太上皇自然是有,例如唐高祖李渊、清高宗乾隆等,那么有人就疑问了,圣明如康熙这般,为什么不能像他的孙子乾隆一样退居二线做太上皇呢?今天随着小喵来看看吧。


康熙,清朝“康乾盛世”的奠基者,一生文治武功闪耀史册,也是清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可是他没能够逃脱封建皇帝的噩梦,晚年看着自己的皇子争权夺位互相残杀,形成“九王夺嫡”的局面。那他为什么不主动让位呢?

不是康熙不想做太上皇帝,而是他的儿子们都太能耐了,一个个的都过早参与朝政,一身本事,也只能看着他们去争皇位了。

其实康熙一开始就选好了继承人,那个人就是皇二子胤礽。对于这个儿子,康熙可谓是有点爱屋及乌的色彩,因为胤礽的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这位康熙皇帝生平最爱的妃子,却天妒红颜早早过世了。为此,康熙更是在胤礽三岁时就将他立为太子。按理说继承人确立了,其它有想法的皇子也应该死心了,可是偏偏这个胤礽越长大越不靠谱,被康熙两次废黜,最终就失去了本应属于他的皇位,真是自己作死。

康熙皇帝

  • 晚年的康熙和晚年的康熙

康熙皇帝本来选好的继承人被废除之后,他那些儿子自然就开始争夺皇位了,这里面主要参与者是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和以皇四子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双方为了那个至高权位而各使手段因为前后涉及康熙的九个儿子,所以史称“九王夺嫡”。

清朝九王夺嫡

那么很多人就有疑问了,康熙这么能耐为什么不阻止?或者干脆直接选一个过的去的传位然后自己逍遥去?其实很难。

首先,康熙晚年已经不像那个擒鳌拜、平三藩的盛世君王了。任何一个君王哪怕一开始多能耐,随着皇位坐久了还有年纪上来,对于朝政和权力把控就会疲软或者力不从心,康熙也是如此,这可以从他后期为求平稳推行柔和政策就可以看出来。所以,晚年的他对于争斗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加上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又亲手废除给他带来了挫败感。

其次,康熙的儿子们都不是吃素的,一个个都有本事着呢。康熙在位六十年,而这些参与夺位的皇子打小便被安排参与政事,例如皇八子胤禩年少就总管内务府。让皇子过早参与政事有好也不好,康熙明显没想到这些长本事的儿子们在太子被废后,大打出手。

所以说,康熙圣明却也避免不了成年皇子的争权,做太上皇根本就不可能。

身为孙子的乾隆,可比自己的爷爷幸运的太多了,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还是全身而退的太上皇帝,真是逍遥又自在。

乾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也是清朝实际掌权时间最久的皇帝。乾隆在位六十年,然后主动禅位给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可是呢,禅位后的乾隆还做了三年四个月的太上皇,还控制了实权,这就比他爷爷康熙的在位六十一年时间长了。

  • 活得长寿也有好处,至少不会碰到儿子争皇位。

其实乾隆皇帝一开始也像自己的爷爷那样,一早就将皇位继承人选好了,那就是原配皇后富察皇后所生的永琏,可是这个永琏只活了九岁就过世了。后来又将富察皇后的次子永琮立为太子,谁知道这个比他大哥还惨,只活了两岁。

遭遇丧子之痛和富察皇后过世给乾隆带来的打击,使得他这一朝自此没有立太子,直到他六十三岁这年,才立了皇十五子永琰为太子。

嘉庆皇帝

那为什么乾隆皇帝没有遭遇他爷爷康熙朝的九王夺嫡的局面,成功传位然后当太上皇去了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乾隆活得太长时间了,长到他的大部分儿子都过世了。

乾隆一生活了八十九岁,育有17个儿子

。到乾隆立永琰的时候还有多少个儿子在世呢?只有四个!其他的都在夭亡了,可见长寿也是避免政权争夺的秘密武器呀。那剩下的这四个儿子都是怎么样呢?皇八子永璇酷爱诗书玩乐,又因为腿有残疾,自然就没了争权夺位的前提,也得亏没有争权,他反而成了大清最长寿的王爷,一生活了85岁。还有十一子永璂和十七子永璘,这两位因为在富察皇后过世的时候葬礼上没有悲痛的情绪,被乾隆厌恶,自然就没了考虑的权力,那剩下的,可不就是皇十五子永琰了。

晚年乾隆

结语

康熙一生平三藩,擒鳌拜,收台湾,种种件件,使他成为古今圣明皇帝。可是他遭遇了封建君王逃不开的局面,成年皇子争位,想做太上皇自然是不可能了。至于乾隆,他这个幸运皇帝,活得久,成为太上皇真个就是幸运的紧。


爱铲史的猫


主动禅让的皇帝很少,一旦当了皇帝,就不会放弃那种唯我独尊的感觉。像李渊是被逼传位的,宋徽宗禅位则完全是为了甩锅,不想当亡国之君。即使是正常禅让的乾隆,禅让后还以太上皇身份训政三年,实际还是真正的掌权人。所以,一般情况下,皇帝不会轻易禅让,即使禅让也会想着架空新皇。

乾隆禅让的时候86岁了,年纪确实是太大了,禅让也在情理之中。而康熙驾崩的时候69岁,而且病得很快,在这之前,他也不知道他能活多少岁,万一禅让了,活到了八十多岁,那日子可怎么过,继续掌权架空新皇?还是就此退休?皇帝几乎没有是真心退休的。乾隆禅让一方面年纪大了,另一方面打着在位时间不能超过康熙的口号,而康熙又不知道自己在位时间是多少。

康熙的儿子们都很厉害,太子两废两立,传位给他是不可能了。朝中大臣们也纷纷站队,有各自支持的皇子。康熙若是选一个人继位,那么他很难像乾隆那样掌握大权,架空嘉庆。这样就成了没实权的太上皇,康熙怎么会舍得。乾隆活的年纪太大,很多儿子都去世了,最后没剩下几个儿子了,剩下的质量也不太行,乾隆说啥就是啥。康熙晚年的皇位争夺是很激烈的,恐怕康熙自己都没想好要传位给谁。

康熙就是真的打算禅位了,也不打算掌权了,之后也会有不同程度上的干政。赵构晚年也禅位了,虽然是真的禅位,没像乾隆那样继续掌权,但是赵构偶尔还是会干政,按照他的意思来,宋孝宗也很为难。太上皇虽然尊贵,但是之后皇帝才能有决策权,康熙想一点都不干政,不太可能。即使是像李渊那样被迫退位,都有老臣子去和他闲聊诉苦,康熙要是和新皇起了冲突,大臣们该听谁的?有太上皇在,新皇会很不自在。乾隆训政的时候,和珅还能活着,乾隆一驾崩,嘉庆就收拾了和珅,嘉庆何尝不是在忍耐。国无二君,禅位整不好反倒会使得局面更乱。

古代的太上皇是很少的,很多都是有原因的。皇帝不会轻易禅位,那是一种权力欲望,不是谁都舍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