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洋务运动未能实现自救,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军争天下


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接近,大清失败了,日本走上了富强之路,成为帝国主义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现在,原因为何?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典型代表,他可谓是当时中国思想最先进的人之一,但即便如此,他仍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而郑观应说: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二者相较,高下立现,李鸿章只看到了坚船利炮,却自大的认为我们的管理制度比西方先进,而郑观应则看出了西方制度的优势,没有好的决策机制和教育培训体系,有好武器也没用。庚子国难时大清的装备可不软,还不是让人打的落花流水。

反观日本,彻彻底底学西方,在1900年时就普及了小学教育,我们到今天也不敢说完全普及小学教育,日本向陆军最强的德国学陆军,向海军最强的英国学海军,学习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君主立宪政府,天皇本来就是虚君,变成君主立宪的阻力也不大。日本的脱亚入欧理念,让他们从里到外都学习西方,形成了符合科学规律的社会运行体系,唯一不彻底的地方是军部受天皇管辖,不对政府负责,军部坐大后就形成了军国主义。

我们就是吃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亏,只学技术,以为儒家思想是最先进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悲的是,现在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人仍是这个认识水平,动不动就西方有什么,现在我们也有原子弹了,我们不怕他们,惹急了灭了他们。

找不富强的原因,别把责任往外推,帝国主义侵略和剥削只是外因,我们从内心里就没真正把自己当成学生。


二零二零年五月七日


清朝洋务运动未能实现自救,失败的原因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首先,洋务运动所采取的办法是“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本来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就是错误的想法。当时病根本身是专制统治,要除掉病根必须从当时的制度入手,那么改革制度就是换新药,而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只能起辅助作用,也就是一种药汤的作用。人们都知道:有人得了病,大夫给开了一种药,让喝5次,每次抓回来熬了喝,可是病人没有好转,如果不重新换药,病人的病能治得了吗?所以,就像这种道理,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其次,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当然,他们主张引进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工业对他们原来自己管理创办的工业也有一种很大的冲击力,所以这种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然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就是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的文化交流为基本原则。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这样一来,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仍然不能改变。

第四,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当时人们的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阶段,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思想观念陈旧。


土右钟海滨


洋务运动并不算失败,其进步意义明显,使清朝紧跟国际潮流,向近代化转型,其开矿、架设电报线、建枪炮局、建水师船政局、建水师学堂、办近代工厂、建四大水师、设同文馆等,均属于划时代之举,壮大了清朝国力。

1861年,慈禧在万般无奈下开启洋务运动,没想到效果十分显著,1865年剿灭太平天国,随后剿灭捻军及西北回乱,1875年剿灭阿古柏,逼退沙俄,收复新疆。1885年,战平法兰西。若是没有洋务运动,就不可能有这些成绩。

洋务派通过兴办一系列的近代企业,除了军事领域的效果外,民用领域也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在洋务运动期间,伴随着一系列新式企业的设立,使中国不再单一依靠国外的商品和服务,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尽管存在着相当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抑制了国外势力的入侵,加速了中国向近代化的过渡。

但是,清朝不允许民办,要么官办,要么官督商办,民营资本不愿进入,且企业效率低,盈利能力有限,始终未能引爆工业革命。从这点来看,洋务运动确实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