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洋務運動未能實現自救,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軍爭天下


洋務運動和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接近,大清失敗了,日本走上了富強之路,成為帝國主義裡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這種優勢一直保持到現在,原因為何?

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典型代表,他可謂是當時中國思想最先進的人之一,但即便如此,他仍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於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

而鄭觀應說:西人立國,育才於學堂,論政於議院,君民一體,上下同心,務實戒虛,謀定而後動,此其體也。輪船、火炮、洋槍、水雷、鐵路、電線,此其用也。中國遺其體而求其用,無論竭蹶趨步,常不相及;就令鐵艦成行,鐵路四達,果足恃歟?

二者相較,高下立現,李鴻章只看到了堅船利炮,卻自大的認為我們的管理制度比西方先進,而鄭觀應則看出了西方制度的優勢,沒有好的決策機制和教育培訓體系,有好武器也沒用。庚子國難時大清的裝備可不軟,還不是讓人打的落花流水。

反觀日本,徹徹底底學西方,在1900年時就普及了小學教育,我們到今天也不敢說完全普及小學教育,日本向陸軍最強的德國學陸軍,向海軍最強的英國學海軍,學習英國的責任內閣制,形成君主立憲政府,天皇本來就是虛君,變成君主立憲的阻力也不大。日本的脫亞入歐理念,讓他們從裡到外都學習西方,形成了符合科學規律的社會運行體系,唯一不徹底的地方是軍部受天皇管轄,不對政府負責,軍部坐大後就形成了軍國主義。

我們就是吃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虧,只學技術,以為儒家思想是最先進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可悲的是,現在還有相當大一部分人仍是這個認識水平,動不動就西方有什麼,現在我們也有原子彈了,我們不怕他們,惹急了滅了他們。

找不富強的原因,別把責任往外推,帝國主義侵略和剝削只是外因,我們從內心裡就沒真正把自己當成學生。


二零二零年五月七日


清朝洋務運動未能實現自救,失敗的原因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

首先,洋務運動所採取的辦法是“換湯不換藥”的做法。本來洋務派試圖利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某些長處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這就是錯誤的想法。當時病根本身是專制統治,要除掉病根必須從當時的制度入手,那麼改革制度就是換新藥,而西方資本主義的某些長處只能起輔助作用,也就是一種藥湯的作用。人們都知道:有人得了病,大夫給開了一種藥,讓喝5次,每次抓回來熬了喝,可是病人沒有好轉,如果不重新換藥,病人的病能治得了嗎?所以,就像這種道理,洋務運動註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其次,洋務派代表人物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左宗棠等人,他們既是近代工業的創辦者和經營者,也是其摧殘者和破壞者。當然,他們主張引進的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工業對他們原來自己管理創辦的工業也有一種很大的衝擊力,所以這種封建衙門和官僚式的體制,必然導致洋務企業的失敗。

第三,洋務運動指導思想是“師夷制夷”“中體西用”八個字,就是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想以中學為主體、西學為輔用的文化交流為基本原則。但洋務派在主持外交活動中,堅持“外須和戎”,對外妥協投降。這樣一來,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位仍然不能改變。

第四,當時的大多數中國人對洋務知之甚少,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缺少專業技術人員。當時人們的思想還處於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禮教束縛的階段,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思想觀念陳舊。


土右鍾海濱


洋務運動並不算失敗,其進步意義明顯,使清朝緊跟國際潮流,向近代化轉型,其開礦、架設電報線、建槍炮局、建水師船政局、建水師學堂、辦近代工廠、建四大水師、設同文館等,均屬於劃時代之舉,壯大了清朝國力。

1861年,慈禧在萬般無奈下開啟洋務運動,沒想到效果十分顯著,1865年剿滅太平天國,隨後剿滅捻軍及西北迴亂,1875年剿滅阿古柏,逼退沙俄,收復新疆。1885年,戰平法蘭西。若是沒有洋務運動,就不可能有這些成績。

洋務派通過興辦一系列的近代企業,除了軍事領域的效果外,民用領域也收到了明顯的成效。

在洋務運動期間,伴隨著一系列新式企業的設立,使中國不再單一依靠國外的商品和服務,為中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步走上近代化的道路,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洋務運動是封建統治階級進行的一場自救運動,儘管存在著相當的侷限性和滯後性。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近代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並抑制了國外勢力的入侵,加速了中國向近代化的過渡。

但是,清朝不允許民辦,要麼官辦,要麼官督商辦,民營資本不願進入,且企業效率低,盈利能力有限,始終未能引爆工業革命。從這點來看,洋務運動確實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