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時評:脫貧收官年,莫起懈怠心

脫貧攻堅是一份歷史答卷,現在還遠未到交卷離場之時。越到最後關頭,越不能有鬆鬆勁、歇歇腳的想法。脫貧工作不僅不能有懈怠之心,有些領域還需要進一步加碼發力。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必須樹立起慎終如始的心態,既要盯緊剩下的“硬骨頭”,全力攻克最後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還要把握好脫貧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鞏固脫貧成果

經濟時評:脫貧收官年,莫起懈怠心

日前,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在《求是》雜誌刊文指出,目前,有的地方脫貧摘帽後對脫貧攻堅的重視程度、工作力度明顯減弱,有的資金投入增速下降,有的脫貧人口收入沒有增長甚至下降,有的貧困村宣佈退出後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實際不在崗,這種撤攤子、甩包袱、歇歇腳、換頻道等現象必須糾正。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成就,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成績固然喜人,但脫貧攻堅是一份歷史答卷,現在還遠未到交卷離場之時。越到最後關頭,越不能有鬆鬆勁、歇歇腳的想法。

從當前的脫貧工作看,全國還有52個貧困縣未摘帽、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都是攻堅難度較大的深度貧困。同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一季度很多貧困人口勞務收入與往年相比大幅減少,特色農產品生產銷售也面臨拓寬渠道等新問題,致使群眾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出現了一定缺口。因此,脫貧工作不僅不能有懈怠之心,有些領域還需要進一步加碼發力。

從未來貧困發生趨勢看,連續多年的脫貧攻堅,雖然消除了絕對貧困,但相對貧困仍然會長期存在。已脫貧的地區和人口中,有的產業基礎比較薄弱,有的種植養殖產業項目同質化嚴重,有的群眾外出務工就業不夠穩定,有的政策性收入佔比過高,還有大量處於貧困邊緣的人口也可能陷入貧困。據各地初步摸底,我國已脫貧人口中有近200萬人存在返貧風險,邊緣人口中還有近300萬存在致貧風險。這些問題如果不提前謀劃解決措施,勢必影響脫貧質量。

因此,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必須樹立起慎終如始的心態,既要盯緊剩下的“硬骨頭”,全力攻克最後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也要把握好脫貧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鞏固脫貧成果。

一方面,要嚴格落實“四不摘”。中央之所以反覆強調在脫貧摘帽後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就是為了扶上馬再送一程,讓脫貧成果更加穩固。近些年,從中央到地方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政策支持,才有了今天的脫貧攻堅決定性成就。但是,攻堅深貧不能淺富輒止,越是勝利在望的時候,越不能掉以輕心,必須有一鼓作氣的精神狀態,一如既往的精準施策,一以貫之的務實作風,確保脫貧果實顆粒歸倉。

另一方面,要探索完善防貧長效機制。高質量穩定脫貧,既要消除貧困存量,更要防止貧困增量。今年3月份,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出臺了關於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的指導意見,對防貧的基本原則、監測方法、幫扶措施都提出了明確要求。在此之前,一些地方也探索出了防貧長效機制。比如,河北多地建立防貧大數據監測平臺、為農村人口購買集體防貧保險,等等。實踐證明,這些辦法不僅在當地管用,也值得更多地區借鑑複製。

連續多年攻堅,很多扶貧幹部紮根一線勞心勞力,在收官之年看到終點線時,一些人難免會有求成之心、歇腳之意。但須知,行百里者半九十,相信沒有人願意讓自己努力多年的這份答卷在最後關頭留下瑕疵。歷史答卷也是歷史榮耀,莫懈怠,加把勁!(經濟日報記者 陳發明)

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