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町:五問包豪斯-工業設計教育的再思


梁町:五問包豪斯-工業設計教育的再思

包豪斯(BAUHAUS)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現代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它的成立標誌著現代設計教育的誕生,對世界現代設計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年正逢包豪斯100週年,對於它的關注以德國為中心蔓延至全球各個角落。在中國,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在湘舉辦了“紀念包豪斯10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以紀念這座德國著名學院對藝術教育的貢獻及包豪斯風格對世界設計的影響。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梁町教授應邀前來發表了題為《五問包豪斯:工業設計教育的再思》的演講。包豪斯誕生以來的這100年間,包豪斯依舊是現代主義時代中最具超越性的運動之一。其核心的超越性主要體現在作為一種新的形式,包豪斯反對任何裝飾,而是將功能主義作為最高追求,將千百年以來設計為權貴服務的原則徹底打破,從而第一次將藝術與設計帶到了人們日常的生產與消費生活當中,著眼於現代設計,會發現很多包豪斯的理念在其中,在科技發展迅速的今天,包豪斯理念是否還適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梁町教授怎麼說。

梁町:五問包豪斯-工業設計教育的再思

梁町教授演講現場

我今天的發言主要分三個部分。分別是1)序言;2)關於包豪斯設計理念的五個疑問;及3) 誘發對工業設計教育的啟示。在我演述這些之前,作為演說者身份,有一點我必須澄清:我不是個專硏包豪斯的專家,所以我不是以專家的身份,而只是以一個設計教育工作者,和以一個身處經歷者的身份來作以下的講述。

序言:優秀設計的原則

首先,包豪斯距離我並不遙遠,就我身處的香港便聳立著很多受包豪斯設計理念影響的建築。如香港大會堂、香港郵政總局、彩虹村公共房屋和何文田嘉道理山住宅等。

而我本人,不單對包豪斯經典的建築,及深受其影響的BRAUN牌的家電設計十分欣賞。我記得我在學設計的時候,老師教給我很多關於包豪斯設計的精神和原則。而作為一個在九十年代於西歐從業的工業設計者,我也曾是包豪斯設計理念的追隨者。事實上,直至今天我們仍可見證包豪斯設計深遠的影響力,不是嗎?看看我們熟識的知名品牌Apple,及其由喬納森·艾夫(Jonathan Ive) 設計的“潮型”產品吧! 這些設計都是直接啟迪自曾身為BARUN公司的設計總監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先生於1960年代所提倡的「優秀設計的十項原則」(10 principles of good design) 。

這十項原則包括:優秀的設計應該是“創新的”;“有用的”;“美的”;“易於理解的”;“不顯眼的”;“說實話的”;“恆久的”;“重細節的”;“環保的”;“儘可能少設計的”。依我個人的理解,這十條曾被奉為設計“永恆誡律”(timeless design commandments) 的原則,當中的五項,其實也應是源自包豪斯的五種基本設計理念的。它們是(1)“形態跟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2) “真實物質”(True materials)、“極簡風格”(Minimalist style)、“藝術與技術結合”(Uniting art and technology)和“總合藝術”(Gesamtkunstwerk)。所以我今天講題中的“五問”便從這五種設計理念而起的。

梁町:五問包豪斯-工業設計教育的再思

香港大會堂

五問:包豪斯設計理念

1.“形態追隨功能”

“形態跟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 這設計口號和生活態度,流行於1960年代西方設計界與社會中,直至1980年代,相継被青蛙設計(Frog Design)公司的“形態跟隨感情”(form follows emotion),和1990 年代Alessi公司廚房小用具產品系列的“形態跟隨想像”(form follows fiction) 的主張所一一取代。這亦正是反映著包豪斯的 “功能主義” 在上世紀80、90年代往後,由於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和物質主義迅速的崛起而逐漸被人們所遺忘。正因如此,今天物質消費才迅猛地增長起來,而至令我們亦面對著能源不斷的耗減,和溫室氣體排放增升的多重危機。所以在這環境危機挑戰下,第一問是:“形態追隨功能”這原則仍然相關嗎?

2.“真實物質”

如果說1980年代的時尚理念是 “上流”(upward mobility),那麼最近十年的流行語就應是 “真實性”(authenticity)。因為今天如果有兩件一模一樣的包裝產品放在我們面前,若說其中一件是仿冒的,相信我們很難一時間分辨出真偽。關於假冒品牌和產品的問題,現今在國內或其他國家也頗為嚴重,例如,假冒的品牌和產品在我國每年造成幾百億元的重大經濟損失。談到“真實物質”,由於現今電子通訊設備和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我們的生活也漸漸變得虛擬。

據我兩年前在中印兩國的,共八個一線城市做過的一個“互聯網生活與可持續生活形態”的研究顯示,2/3的中國和1/3的印度千禧一代喜歡在線購物,同時有87%與55%的中國和印度千禧代表示,在網上購物時願意花費更多! 但這種虛擬購物的經歷並不一定令人愉悅,因為訂送回來貨品,品貭低劣又或“貨不對板”的情況是司空見慣,造成即吋退貨或未用即棄的現象也比比皆是,而由此產生了更多的垃圾。例如,單單2015年,有超過200億個包裹通過快遞運輸,比2006年增長了20倍。以此量5年的時間的累積,將可覆蓋大約11箇中國 !

這麼,在崇尚虛擬生活、物慾橫流的今天,我的第二問是:“真實物質”之外,我們還缺失了什麼?

梁町:五問包豪斯-工業設計教育的再思

彩虹村公共房屋

3.“極簡風格”

“極簡風格”的本意是“少即是多”(less is more),但現今社會所提倡的“極簡” 是「小」而不是「少」,是「定量」而非「定性」的,其意態是以“最小的功夫取得最多的成果”,“最小的輸入得到最大的輸出”,追求的其實是「簡易、簡便」。因此當訊息科技可以提供人們無盡的便利時,一種 “隨需經濟”(“on-demand economy”),又被稱為“懶經濟”(“Indolence Economy”) 的產消潮流悄然形成。在這種科技輔能的“隨需經濟”操控中,人們買的穿的走的行的,一切盡是“觸手可及”。但正如前青蛙設計創意總監史蒂夫·塞爾澤(Steve Selzer)所言,這種高質量,“幾乎完全沒有阻力”的便捷體驗,將“大規模地侵蝕著我們的社會價值觀,使我們的生活偏向不寬容和不耐煩,缺乏彈性,以及無法駕馭變化”。進而慢慢侵蝕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例如,我們在“互聯網生活”的覌察研究中發現,不管是印度還是中國的年輕一代,人和人之間面對面聊天的時間已越來越少。人們都只自顧自低著頭玩移動設備或手機。他們究竟在移動設備上忙些什麼?我們就做了以下一些統計:印度和中國兩地的年輕人,每天不單忙於收發來自朋友、同學間的短信(中國年輕人平均周收發若共三千個短訊,印度的卻只五佰多個。中國其中一個極端案例竟達五萬條之多!),而且更多是上網瀏覽,在享用'自我'時間('Me' Time),娛樂自己。兩地年輕人每天平均都耗上多達17至20個小時與手機為伴,因而已直接造成國內網絡成癮和間接導致由沉浸式生活引發的「單身主義」的嚴重社會問題。跟據我們近年研究所知,估計現今我國分別約有二千多萬的網絡成癮者和約2.4億的單身人口,科技輔能的「簡便」生話的社會後遺症,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現代生活過於重視「簡易、簡便」的意態背後,我的第三問是:“極簡風格” 可以怎樣重新認識它?

梁町:五問包豪斯-工業設計教育的再思

香港郵政總局

4.“藝術與技術結合”

現在全球很多學院都在開設多學科(multidisciplinary) 課程,不但眾知名設計學院在做,世界多間頂級學府如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等也在做。因為我們身處的世界和社會變得越來越複雜,世界走向兩極化的弔詭狀態之中,當科技更智能、更連接和變革更迅速的同時,人類社會生活節奏過快、人口老化、貧富懸殊和數字鴻溝加劇亦在發生中,以往人們以「單一現實」來運行的「非矛盾邏輯」已不能解決現世的複雜問題,而以「超學科」觀點知性框架的系統思維可能更有助於治癒我們現代認知方式的支離破碎。對設計而言,雖然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創設了跨學科的ID&BM課程已整整六年,但我想設計界還需要進一步去尋找一套超越設計學科觀點,同時能整合協作學科界限的整體方法和策略去應對未來更復雜和多變的挑戰。

在這語境和前題下,我的第四問是:在“藝術與技術結合”中,設計的角色可會是怎樣?

(注:「超學科」意指跨越眾多學科界限以創建整體方法的策略,超越學科觀點和知性框架的統一。「跨學科」則是使用綜合的方式以整合來自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而「多學科」是指借鑑來自不同學科的知識,但仍處於其學科界限之內的一種模式。)

梁町:五問包豪斯-工業設計教育的再思

何文田嘉道理山住宅

5.“總合藝術”

跟據我個人的觀察,由智能科技近年的高速發展,好一些學院(包括設計院校) 開始轉移課程重點,偏重更多科技工程如AI的學科,而無可避免地削減藝術的培育。同時在地球的另一邊的美國也彷彿在加速STEM教學的推行和推廣,據美國教育部的STEM 2026報告指出,在未來五年,大型美國公司將需要增加近160萬名具有STEM技能的員工。而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博德研究所所長 埃裡克·蘭德(Eric Lander) 也強調,加強STEM教育體系對長遠改善國家的經濟的重要性。

如是這般,包豪斯所倡導的“總合藝術”似乎被忽略或遺忘了! 這引發了我的第五問:藝術應再被重視嗎?

意味:對工業設計教育的啟示

以下是我從包豪斯五種設計理念的反思和啟迪後,對未來工業或產品設計教育發展的一點想法和見解……。

梁町:五問包豪斯-工業設計教育的再思

梁町教授演講現場

1. 系統設計思維(System Design Thinking)

當現今社會面對著過度消費,資源耗減和溫室氣體排放增升的危機時,我們必須尋求一種低耗節約的產消模式的過渡,這一模式被稱為“十分一”的過渡(Factor 10 transition),它亦被理解為從物貭「產品」過渡到「功能」為本(function-based),以“結果”導向(result-oriented)的「解決方案」(solution) 的一種產消經濟模式。例如以提供 “潔淨衣物”的護理服務(解決方案)去替代“洗衣機”(產品)的擁有。所以包豪斯倡導 “形態跟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理念,其實非常切合現今講求環保低耗的設計現實。不過,由於今天我們面對的生態及社會問題漸趨複雜,我們必須把這種理念推展至宏觀的高度,並以系統的設計思維去進行從“功能”(function)到系統式“方案”(solution)的演化。這亦是我稱之為 F.F.F.(Form Follows Function) 到 S.S.S.(Style Subordinates Solution) 的設計進化!

2. 物理體現設計(Physical embodiment design)

另一方面,在虛擬產消方式漸成為生活常態的今天,物理設計還具有什麼意義呢?就讓我們看看谷歌(Google) 新近在測試中的一個名為 “紙電話”(paper phone) 的設計吧!這個用紙張打印而成的物理電話,可鼓勵用戶收起手機,並以紙張打印出一天生活所需的信息,從而享受真正 “數字排毒”(digital detox)的體驗。

這個例子正提示了工業設計學科未來其一可能演進的方向。試想想,未來人類與人工智能(AI)的較量將會在不同的專業和領域上,這當然包括設計。純粹從「思維」(thinking) 的維度,AI無論在一、二、三、四與X維度的模擬計算能力,比起人類實是強得太多了!但是在「體現」(embodying) 這個的實在物理、物貭的「存在」(being) 維度,AI是無法與我們比擬的!因為人與AI最大的分別是,我們是一種實體、實時的主體「存有」(exist)和具意義、價值及文化複合的「存在」!正如我們並不單隻備有一個「腦」袋(Brain:由1000億個神經元組成),我們還有「心」(Heart:有40,000個神經元)和「腸」(Gut:有1億個神經元)。它們被科學家合稱為三腦(three brain)。所以我相信過去設計學科著重的是「客體」(object)的物理體現設計,在未來設計將需要向「主體」(subject) 的物理感官及體感的體現設計去探索和開發。

3. 認識複雜性(recognition of complexity)

著名設計學者唐納德·諾曼(Donald Norman) 曾在他“Living with Complexity” 一書中這樣說過:“當一種新技術出現,人們很快就會掌握其功能並要求更多。……隨著我們對服務,功能和產品特點的需求不斷增長,不可避免地,我們技術的複雜性將會增加。” 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當我們在不捨地追求生活便捷的同時,很自然地期望能簡化設備應用的新技術和設計的出現,在簡化、又簡化和再簡化之後,我們亦漸漸對簡單便捷和省時省力的模式上了癮,然後便無休止地隨之追逐,變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因此追求過度的簡便不如重新認識「複雜性」(complexity) 的意義,這重新的認知將會為設計學科的未來發展帶來新的方向。

4. 無序設計(Un-order Design)

在上面“複雜性”的理解當中,我們還是囿於傳統覌念裡二元世界中那「混沌」(chaos)與「秩序」(order) 的理解,但在「混沌」與「秩序」以外其實存有另一種狀態,它被稱之為「無序」(un-order) 。「無序」不是混亂,亦不是缺乏秩序,而是另一種秩序和理解……。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任何一個“設計師” 可以控制它的發生、過程和演變,但可以通過實體或物體之間自然而然的互動來實現。就像雪花,一個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及的最好體現「無序」的例子。雪花的獨特圖案來自凍結過程中水顆粒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模式不受任何意識的控制而是自組織的。我在前面談及過系統設計思維,其實所指的並不是現今設計學科所奉行的主流設計方法或系統流程,而是一種「動態」的和能順應現實急速變化的「無序」的設計思維,它與反思包豪斯理念中的“藝術與技術結合” ,以及「超學科」設計發展的論辯之中同具價值和意義。

5. 藝術再啟蒙(Art re-enlightenment)

最後我們來談談包豪斯五個理念中最後的 “總合藝術” 理念。這當然跟藝術教育直接相關。那麼,藝術教育為什重要? 根據由美國阿肯色大學(University of Arkansas)和福特漢姆研究所(Fordham Institute)於2014年及2017年進行的三項關於藝術教育的硏究指出,藝術教育總體能提升個人的三大方面的能力:

一)同理心,因為通過藝術欣賞會提高人們對不同的人,事和想法的認識,幫助他們欣賞和接受更廣闊的世界中的差異。

二)批判性思維,因為它可教導人們更細緻和徹底地觀察世界。

三)抽象思維,因為藝術作品本身並不具體,接觸藝術可以促使人們發揮想象力及創造性思維能力。

梁町:五問包豪斯-工業設計教育的再思

設計要能創造出有價值意義的創造,除了講求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維外,具抽象思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抽象思維是如何影響個人的創造力呢?在這裡我要借用查爾斯·歐文(Charles Owen) 於1998及2007年提出的「學科」圖示或名為「內容和過程因素」概念圖(conceptual 'map' of content and process factors) 來簡約地闡釋一下。這個圖由左至右的「分析」/「合成」軸(Analytic/ Synthetic axis)和下至上的「真實」/「象徵」軸(Real/ Symbolic axis) 而組成。如現用於展示一般設計創新流程,即可分成由「發見」、「定義」、「發展」和「交付」四個階段的流程。

抽象思維能力的發揮正正就是從「真實」到「象徵」的一個「概念飛躍」(conceptual leap) 的過程。何謂「概念飛躍」? 請問,在真實的世界中你可曽見過三角的圓形呢? 你可以想象出它是個什麼樣的形狀嗎? 如果你在網上百度一下,你可能會找到一些似是而非的圖形,但如果是不可能的,為什麼我們可用文字或語言表述出來?這便是「真實」認知與「抽象」概念的分別,而以符號(如文字)來「象徵」真實便一種「概念飛躍」的過程。能啟導和利用這種能力的人就可以創造出看似矛盾的,現實的三角的圓形來!而藝術教育本身是培養「概念飛躍」能力(即創造力) 的重要手段,這亦是為什麼以創新科技聞名的學府(如麻省理工)會重視眾多藝術項目及相關設施的籌劃和推廣。

還有,藝術對設計教育的重要是在於它對個體「客觀性」及「主觀性」的鍛造。因為藝術不單在「客觀」上使我們能夠用多種不同的角度覌看世界,並且在「主觀」上使我們變得更細心周密及成為更全面的人。我們都能預見數字智能化(即AI)科技的飛躍發展將為未來人類社會及經濟帶來顛覆性的變革,同時亦將造成大量的失業問題。

一個在美國商界頗具影響力的,法律研究網的首席執行官多夫·塞德曼(Dov Seidman)曾在2014年末的哈佛商業評論中提出,人類未來新一階段的發展應該以人文優勢與能力(即創造力、激情、性格和協作精神這些能力) 開展出能與數字資本(即數字智能) 合作的「人本經濟」(Human Economy),而那些所謂的“人文優勢與能力”,在我看來其核心就是芸術文化!因此回顧包豪斯百年前的 “總合藝術” 理念,正好提醒我們設計教育工作者,遺棄藝術而擁抱技術,一定不是未來教育改革的全部。相反,重新理解芸術於設計培育的角色,並以藝術再「啟蒙」設計,應會替設計的未來再翻開光彩的一頁。

梁町:五問包豪斯-工業設計教育的再思

總結

最後,如果你問,包豪斯百年之後工業或產品設計還會存在否? 如果存在它的形式和模式可能是怎樣的? 我現在沒有確實的答案,但從過去學科的發展和理解的反思,我現時的發想會是這樣的……

一)工業/產品設計的名目極可能有所改變,但它的核心技能培育將不單只是以「客體」,而將同時是與「主體」物理體現設計(Physical Embodied Design)的認知和能力為主。這種物理體現設計不單是未來工業/產品設計學科的核心,它更應所有設計學科的基因或種子;

二)在物理體現設計的核心上,芸術將會是 “有意義的”(sense making)創新能力培訓的啟蒙手段;

三)並同時以「無序設計」的理念進行模擬與真實的商業項目的實踐;

四)再與相關學科整合協作,朝向「超學科」的多方策略協作的方式去啟動能應對雜和多變挑戰的設計創新!

這真的就是工業或產品設計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方式嗎?

“我(雖)不知道,但我會嘗試!”(“I don't know but I'll try !”) 。就借用一位曾與之合作的已故「導師」亞歷山德羅·門迪尼(Alessandro Mendini) 的這句話作結吧………….。謝謝!

本文由紀念包豪斯一百週年誕辰國際研討會現場內容整理而成(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