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敲響警鐘,父母與即將成年的孩子到底要怎麼相處?

〈〈少年的你〉〉熱播,幾個孩子的遭遇讓人心疼。可心疼之後映射出來的父母和即將成年的子女該怎麼相處,卻讓人深思。

1,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是架起孩子走出成年之前迷茫的橋樑。

魏萊,花一樣的少女,卻永遠沒有了未來。魏萊之所以像個雙面人一樣穿梭在家庭和學校中,是因為她的父母除了要求她學習成績外,沒有真正捕捉到她作為一個青春期的孩子,也需要父母對自己學習以外的部分予以重視。

魏萊父母遺漏掉的,恰恰是她成長中最需要的:學習壓力之下的心理疏導。

冷漠的父親,只要她的學習成績好,讓自己臉上有光;愛錢的母親,何曾真正關注過女兒缺愛的內心?

這些造就了一個在學校霸凌弱小,在家是個完美小孩的魏萊。

如果她的父母,去關注她成長過程中的孤獨,迷茫和慌張,及時指引,疏導和溝通,她的未來,會是很值得期待的。

對於生理年齡已經成年,心理年齡卻還處在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了解孩子,及時捕捉孩子的需求,並予以關注。

而父母與子女溝通的典範,非龍應臺莫屬。

當她發現自己的小安安長大成人了,母子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了,她感覺這個曾經散發著奶香的小男孩離自己越來越遠,她就決定和兒子一起以書信的方式重拾聯絡。

在〈〈親愛的安德烈〉〉一書中,母子的溝通引發很多讀者的共鳴。

當安德里在給母親的信中說:"青春歲月,我的生活信條就是俗語所說的'性,藥,搖滾樂'。"

龍應臺在Email裡問安德烈:"請你告訴我,你信中所說的'性,藥,搖滾樂'是現實描述還是抽象隱喻?"

安德烈在給母親的回信中說:"能不能拜託拜託你,不要只跟我談知識分子的大問題,生活中還有凡俗的快樂。'性,藥,搖滾樂'當然是一個隱喻。"

這對母子的溝通,讓人著實佩服龍應臺的敏銳和安德烈的直率。他們的信件不僅僅是母子語言的交流,心靈的溝通,更是中西方文化碰撞後的和諧。

有讀者說感謝龍應臺和安德烈的信件,讓自己可以和女兒一起分享他們母子的通信,可以討論和激辯,讓母女可以有彼此溝通感情的機會,發現女兒成長中的問題,讓自己可以更好地和女兒相處。

生活中不乏一些神經大條的父母,在孩子遇到困惑迷茫的時候,向父母傾訴,這類父母的官方回答是:"屁大點孩子,好好唸書就行了,哪兒那麼多事?看來還是把心沒有用到學習上。"

父母的這幾句話,將孩子欲想向父母打開心靈溝通的門被重重關閉,從此父母就有了"這孩子,主意正著呢,啥都不跟我說"的抱怨。

他們沒有意識到是自己的不作為,才讓孩子成為啥都不願意和他們說的人。

希望作為父母的我們,如果孩子向你求助,一定要放下身段,傾聽孩子的心聲,好幫助他們走出迷茫。

溝通,才能加深瞭解,才能知道孩子內心的期許。

龍應臺說,所謂瞭解,就是知道對方心靈最深的地方的痛處,痛在哪裡?

而孩子成長遇到迷茫,就是他們心靈最深處的痛。父母要做的就是通過溝通了解他的需求,然後做好一個溫暖明亮的光源,讓孩子借光成長,借光走出迷茫。

2包容,不縱容,不寵溺,正確引導,及時修枝打叉,促使孩子長成

和孩子相處的楷模,值得一提的還有黃磊和孫俐夫婦。

孫俐曾在微博中爆料過多多新染的髮色,引發網友一波熱評,其中指責居多。

當我和女兒討論時,她站隊黃磊夫婦:"我喜歡這樣的父母,他們開明包容。"

黃多多成長的一路,從打耳洞,化妝,塗指甲,每一樁每一件多爸多媽都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黃磊親切地叫女兒為"多多小人兒",對她成長中的變化,或讚美,或中立,將自己的態度明明白白的亮給孩子。

而多多從他們的態度中,知道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

他們的包容開明,將多多培養成一個善良上進,多才多藝的美少女。

黃磊看似散養不在意的包容下,讓多多自兒童時期就成為有愛的小姑娘。

在〈〈爸爸去哪兒〉〉中,曹格的女兒Grace因為年齡偏小,特別愛哭,多多總有辦法將她哄乖。

在要選一個爸爸留下來照顧孩子時,她選擇了曹格,選完後她抱著自己的爸爸哭了,說她想選自己的爸爸,但是因為Grace小,需要照顧。其實多多自己那個時候也是個需要照顧的孩子。

和孩子的相處中,包容開明,是對孩子愛心的養成。

前幾天,大連13歲男童殺/害女童案,由於田參軍律師的出現,李天一案件又被大眾津津樂道了一陣。

在李天一入獄事件之前,2011年,15歲的他因為無照駕車並毆打一對夫婦上了外媒的熱搜。面對成千上萬憤怒的網友,他的父親李雙江曾經為他向公眾低頭道歉。

而當時李天一被外媒冠以"被寵壞的孩子"。

包容可以養成愛,但是對孩子愛不是包容他的所有。

家庭是最好的學校,父母是最好的老師。

無疑,黃磊孫俐夫婦,對孩子成長中的包容,是在自己可控的範圍內,沒有觸及原則和法律。

而李天一成長中父母的包容顯然已經變質成縱容和溺愛了。他犯了錯誤,老父親低頭認錯,讓孩子少了擔當和責任心,以致後來闖出大禍,引來牢獄之災。

孩子的成長,似一棵樹的成材,父母可以包容他長得不夠高大挺拔,但不能縱容它長成一棵歪脖子樹。這個過程中,愛和包容是養料,促使他長大,但是修枝打叉同樣重要,這可以促使他成材。

  • 和孩子相處,可以包容,但絕對不能縱容和寵溺。

3彼此信賴,但不依賴,可以促使孩子獨立,學會判斷。

女兒9月份上大學了。這幾個月中,我們都在適應沒有彼此在身邊的生活。

女兒和我適應的都不錯,她除了臨近週末向我訴求想回家之外,將自己的學習生活安排的相當妥帖。

我也在業餘重拾自己的愛好,讓自己過的很充實。我們沒有多餘的時間去尋求依賴。

在雙11的時候,她說想要自己添置一些東西,讓我給她特批一筆剁手基金。

在這之前,她的一應採買,大到衣服,小到襪子衛生巾,都是我一手包辦。

當她提出要自己添置物品時,我媽果斷不同意:"她沒買過那些東西,買回來質量不好怎麼辦?"

我沒有反駁母親,也沒有質疑女兒的能力,我思忖之後,給她說:"媽媽給你500塊錢,你先挑你急需的東西買,要是質量不好或不合適,就退掉,自己要學會自己給買回來的東西把關。"

她給我說:"媽媽,我沒想到你能這麼信賴我,讓我自己去買,我還擔心你不放心我呢。"

說不擔心是假的,可是我不放手,孩子如何成長?先從花錢這一本能開始,用我對她的信賴,讓她養成對生活必需品優劣的辨別。

如果我連生活必需品的採買都要限制,去告訴她這個是好的,那個是不好的,她永遠都學不會在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判斷去甄別優劣。

  • 父母的信任,可以幫助孩子成長,也可以幫助她提高生活中的判斷力。
  • 父母的信任,讓孩子更獨立。

由於我對她的信任,讓孩子也會生出對我的信賴。

她將舍友的性格說於我,將和老師同學的相處說給我,吐槽過男生的缺點,驚歎過學校的藏書,分享過校園的美食與小情侶的吵架......

她將自己在學校的經歷,認為值得分享於我的,毫不保留的說與我聽。她說這樣會讓我安心,少些牽掛。

的確,社會上的紛繁複雜,讓大學校園也有染之。把一直在自己身邊的孩子送去大學,父母最擔心就是孩子沾染上不良習慣。

父母和孩子彼此之間的信賴,孩子對父母的不設防,可以瞭解孩子所處的環境和周圍的朋友,及時掌握孩子的動向,可以避免孩子誤入歧途。

  • 和孩子相處,相互信任,信賴,但不依賴,有助於孩子獨立,有助於父母安心。

因為孩子終要長大,終要自己生活。就像龍應臺在〈〈目送〉〉中說: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個"不必追",證明我們的小可愛已經長大,要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這個廣闊的天地。

只願我們走在成長路上即將成年的孩子,是在父母的瞭解,包容和信賴下成長的。

迎著父母曾經給的溫暖光源,走出少年的迷茫。

在父母的包容下,感受並學會愛。

在彼此的信賴間學會獨立和判斷。

以一個雖單薄卻挺拔的背影,告訴父母自己已經長大,讓父母安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