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从不缺乏想象力,为什么科幻题材的电影却少之又少?

最近,一部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随着票房一路高歌突破40亿大关,又引来一波关注。在影迷们感叹之余,回首过往,我们竟然想不起上一部有印象的国产科幻片叫什么名字。

中国人从不缺乏想象力,为什么科幻题材的电影却少之又少?

是周星驰的《长江七号》?还是70后儿时记忆里的《霹雳贝贝》?又或是画面感停留在小人书上的《珊瑚岛上的死光》?这些为数不多的科幻片,尤如明前清茶一样,科幻味淡的只余一缕清香。

中国人从不缺乏想象力,为什么科幻题材的电影却少之又少?

中国人从不缺乏想象力,为什么科幻题材的电影却少之又少?

如果说科幻片是金钱搭起的成人动画王国。国外不乏《湮灭》这样的小成本制作,没有多少华丽的特效,却营造出了满屏的未来感。

如果说科幻片需要宏大的规模。像2009年上映的《月球》从头到尾只出现了一个演员,却也讲述了一个触及灵魂的未来故事。

如果说科幻片必须诞生于富有想象力的土壤。创造过“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华夏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将人做为主角,把“抗争”理念融入到神话故事之中。

如果是钱的问题,现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砸下几个亿拍烂片的情况不是个例;如果是规模的问题,动用现役海、空装备和上万群演的片子我们不是没拍过;如果是想像力的问题,投资方如果能挣到钱,没什么是他们不敢想的,把坦克开到明朝去也不是事儿。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归根结底,我们没自信,我们没“胆儿”;我们不敢想,也不敢去拍,这种类型的片子理论上的成功率为“零”。近代史华夏民族让西方列强欺压了几百年,虽然我们艰难的从废墟里站了起来,但思想的“腰杆子”却还没有完全直起来。

拯救地球、拯救人类、领导蓝星文明与外星种族战斗,这事怎么可能由中国人完成。所以,在某些科幻大片里,中国人可以造飞船,但不能开飞船《2012》;中国人可以提供最给力的协助,但不能力挽狂澜《火星救援》。于是,我们也就习惯了配角的位置,所以一有科幻大片出来,我们首先关心的是有没有中国元素?有没有中国演员?戏份多少?哪怕,国内的一线明星在欧美科幻大片里跑个龙套,都能让我们兴奋不已。多么可悲的“民族自信”、“能力自信”。

《流浪地球》主演之一,香港演员吴孟达,一开始拒演的原因,是压根不相信这个剧本是中国人自己写的。虽然剧本有雨果奖作家刘慈欣亲自加持,又有《三体》系列作品良好的全球口碑,但仍遭投资方撤资以至资金不足。电影上映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宣传活动,“专业人士”对该片也并不看好,有的甚至在一旁冷嘲热讽坐等看笑话。

这一切表象都来源于一个病态心结“我们不行”!科幻片是欧美专利,中国人怎么可能领导世界!带领世界人民拯救地球,投资人疯了吧!

欣慰的是过程好有剧情感,《流浪地球》口碑、票房真的“疯”了!这还真应了伟人那句名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中国人最不喜欢做的事是捅破窗户纸;最不善于干的活是第一个吃螃蟹;最不情愿走的路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一但有人干人,就再难挡住后继者追随的步伐。再次感谢《流浪地球》,希望他能开启中国硬核科幻的元年,重塑国人的道路自信、民族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