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從不缺乏想象力,為什麼科幻題材的電影卻少之又少?

最近,一部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隨著票房一路高歌突破40億大關,又引來一波關注。在影迷們感嘆之餘,回首過往,我們竟然想不起上一部有印象的國產科幻片叫什麼名字。

中國人從不缺乏想象力,為什麼科幻題材的電影卻少之又少?

是周星馳的《長江七號》?還是70後兒時記憶裡的《霹靂貝貝》?又或是畫面感停留在小人書上的《珊瑚島上的死光》?這些為數不多的科幻片,尤如明前清茶一樣,科幻味淡的只餘一縷清香。

中國人從不缺乏想象力,為什麼科幻題材的電影卻少之又少?

中國人從不缺乏想象力,為什麼科幻題材的電影卻少之又少?

如果說科幻片是金錢搭起的成人動畫王國。國外不乏《湮滅》這樣的小成本製作,沒有多少華麗的特效,卻營造出了滿屏的未來感。

如果說科幻片需要宏大的規模。像2009年上映的《月球》從頭到尾只出現了一個演員,卻也講述了一個觸及靈魂的未來故事。

如果說科幻片必須誕生於富有想象力的土壤。創造過“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華夏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將人做為主角,把“抗爭”理念融入到神話故事之中。

如果是錢的問題,現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砸下幾個億拍爛片的情況不是個例;如果是規模的問題,動用現役海、空裝備和上萬群演的片子我們不是沒拍過;如果是想像力的問題,投資方如果能掙到錢,沒什麼是他們不敢想的,把坦克開到明朝去也不是事兒。

問題的癥結在哪裡?歸根結底,我們沒自信,我們沒“膽兒”;我們不敢想,也不敢去拍,這種類型的片子理論上的成功率為“零”。近代史華夏民族讓西方列強欺壓了幾百年,雖然我們艱難的從廢墟里站了起來,但思想的“腰桿子”卻還沒有完全直起來。

拯救地球、拯救人類、領導藍星文明與外星種族戰鬥,這事怎麼可能由中國人完成。所以,在某些科幻大片裡,中國人可以造飛船,但不能開飛船《2012》;中國人可以提供最給力的協助,但不能力挽狂瀾《火星救援》。於是,我們也就習慣了配角的位置,所以一有科幻大片出來,我們首先關心的是有沒有中國元素?有沒有中國演員?戲份多少?哪怕,國內的一線明星在歐美科幻大片裡跑個龍套,都能讓我們興奮不已。多麼可悲的“民族自信”、“能力自信”。

《流浪地球》主演之一,香港演員吳孟達,一開始拒演的原因,是壓根不相信這個劇本是中國人自己寫的。雖然劇本有雨果獎作家劉慈欣親自加持,又有《三體》系列作品良好的全球口碑,但仍遭投資方撤資以至資金不足。電影上映之前,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宣傳活動,“專業人士”對該片也並不看好,有的甚至在一旁冷嘲熱諷坐等看笑話。

這一切表象都來源於一個病態心結“我們不行”!科幻片是歐美專利,中國人怎麼可能領導世界!帶領世界人民拯救地球,投資人瘋了吧!

欣慰的是過程好有劇情感,《流浪地球》口碑、票房真的“瘋”了!這還真應了偉人那句名言,“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中國人最不喜歡做的事是捅破窗戶紙;最不善於乾的活是第一個吃螃蟹;最不情願走的路是摸著石頭過河。因為一但有人幹人,就再難擋住後繼者追隨的步伐。再次感謝《流浪地球》,希望他能開啟中國硬核科幻的元年,重塑國人的道路自信、民族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