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中的八大菩薩,其中四位代表著智行悲願

導語:佛教在我國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約是在兩漢之際,漢傳佛教體現了中期的大乘佛教的思想,而大乘佛教提倡

“發菩提心,行菩薩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正體現了這種利益一切眾生的菩薩道精神。那麼,哪些菩薩是我們常說的八大菩薩呢?他們分別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金剛手菩薩、虛空藏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除蓋障菩薩。這八大菩薩都是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的。

漢傳佛教中的八大菩薩,其中四位代表著智行悲願

四大菩薩的形象

中國佛教除敬奉西方佛祖釋迦牟尼佛之外,還特別敬奉他的四個東來使者,也就是上面說的其中四位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這四位也被稱為四大菩薩、四大士,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觀音菩薩也會被稱作觀音大士了。如果再深究一下這四位菩薩,誰的威望更高一些的話,我們可以根據《華嚴經》記載,文殊和普賢兩位菩薩跟釋迦牟尼佛一起被尊稱為“華嚴三聖”。文殊代表大智、普賢代表大行,所以說文殊和普賢兩位菩薩更高一些。那麼我們下面來了解一下漢傳佛教中的這四大菩薩,並分別瞭解一下他們所代表的智、行、悲、願。

漢傳佛教中的八大菩薩,其中四位代表著智行悲願

文殊菩薩造像

文殊菩薩-代表聰明智慧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有很高的地位。他是眾菩薩之首,被認為是智慧的化身,經常與普賢菩薩一起協同釋迦牟尼佛宣講大乘佛法。他和釋迦牟尼佛、普賢菩薩合稱為“華嚴三聖”。文殊菩薩以大智慧為本願,經中雲:攝心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文殊菩薩以淨行法門做為攝心的法門。淨行法門中指導我們要處處為眾生著想,故文殊菩薩教導我們要有無私念頭,把將大眾的利益放在第一,自身清淨不染而利人,才能入三昧大智正定。

文殊菩薩的道場在五臺山,五臺山應該是我國香火最旺的佛教第一聖地。位於山西省境內,它由五座山峰環抱、五峰高聳、峰頂寬闊,故稱五臺。五臺山寺廟眾多,單尊的文殊菩薩像在很多寺廟都有供奉。但是文殊的形象也都有所差別。我們可以按其頂髻的形狀劃分: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等。其中以五髻文殊為本體,最為常見。一般的文殊菩薩像多為頭戴五髻寶冠的童子形。五髻表示內證五智,即: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漢傳佛教中的八大菩薩,其中四位代表著智行悲願

普賢菩薩造像

普賢菩薩-代表道德行願

普賢菩薩是大乘菩薩的代表,象徵著大乘佛教的精神。在《華嚴經》中明示一切佛法歸於如來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二大士,三者並稱“華嚴三聖”,其中普賢菩薩代表一切菩薩行德本體。據佛經說,普賢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右脅侍,再加上佛的左脅侍文殊菩薩,合稱為“華嚴三聖”。與文殊的智德、證德相對,

普賢主一切諸佛的理德、行德,也就是說他代表“德””和“行”。德,據說普賢有延命之德;行,據說普賢發過十種廣大行願,要為佛教弘法盡力。所以,他的尊號是大行普賢。

普賢菩薩在華嚴大會之上,曾宣說十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以此來開示菩薩的發心。普賢是菩薩行的表徵,任何一個眾生,實踐菩薩行圓滿之時,就是普賢菩薩,而圓滿普賢的果位就是如來,眾生具足著普賢之因,也就是佛性。

普賢菩薩道場在四川峨眉山,峨眉山海拔高於五嶽,歷來被文人墨客形容為秀甲天下,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相傳普賢在中國顯靈說法的道場就在峨眉山的萬壽寺,寺中所塑普賢像是有代表性的法像。即普賢坐在大象揹負的蓮臺上,手執如意;象身白色,六牙,四足分踏在蓮座上。

漢傳佛教中的八大菩薩,其中四位代表著智行悲願

觀音菩薩造像

觀音菩薩-大慈大悲

觀世音菩薩以大悲為本願,救苦救難為目的。經中說:“救度諸末法,觀世音為最”。悲是拔除眾生之苦。當然,必須施與眾生快樂,才能離苦。故此,菩薩教導我們要有愛世精神,那裡有苦難我們應儘量去幫忙,那就是觀世音菩薩救度我們這個時代,最為著力的原因。但是蘊藏於大悲之後的,乃是無邊的大智,所以在中國佛教界最為流行的《般若心經》,即由觀世音菩薩所宣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即是最好的表現。

觀音菩薩的另一特色,為普門示現:即眾生有任何的需求,應以哪一種身份得度,觀音菩薩即示現出何種身相來救度,使苦難眾生得到無限的安慰。正因為觀世音菩薩總是救終生於苦難之時,所以人們對他的供奉是相對較多的。當然觀音菩薩的形象是千變萬化、數不勝數的,所以當我們看到觀音菩薩佛像時,不必去猜疑是男身還是女身,是千手或百手等問題。當然流傳在民間的觀音菩薩也有固有的形象,最為標誌性的特徵為:慈祥女性形象、手持淨瓶、楊柳,以柳枝沾撒淨瓶中的甘露,滋潤苦痛眾生的形象。尤其是在中國,這樣的觀音菩薩形象幾乎是眾所皆知的。觀世音菩薩在民間顯化事蹟較多,所以執持的法器也非常多,千手千眼觀世音,每一隻手上都有一種法器或者手印,都能代表菩薩不同的救渡法門。

觀音菩薩把普陀山作為自己的道場教化眾生,因普陀山四面環海,環境靜謐,也被世人稱為“第一人間清靜地”。由於普陀山地處南海,故稱此山為“南海普陀”。普陀山又有“五朝恩賜無雙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美譽。

漢傳佛教中的八大菩薩,其中四位代表著智行悲願

地藏菩薩造像

地藏菩薩-大孝大願

因發下“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的宏願,地藏菩薩立於陰陽之間,在陰間廣度幽冥世界離開黑暗苦楚,在陽世廣度人間疾苦。而自己發願度盡眾生而後成佛,可見度眾願望無有窮盡。地藏菩薩擁有最高的德性,不但能夠承載眾生的苦難,而且能夠了知一切生命的法要。又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稱為地藏。

佛典記載,地藏菩薩在未成佛之時曾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不斷的發願要救度一切地獄苦難的眾生。這也是他的大孝與大願的由來。在釋迦佛入滅以後,彌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薩肩負著救度六道眾生的重大使命。地藏菩薩的形象常常是出家的僧侶打扮,左手擎寶珠,右手持錫杖。

地藏菩薩的道場在安徽的九華山,九華山山勢峻奇高險,蒼翠崢嶸,素有“靈山仙境”之稱。其中化城寺是九華山的開山主寺,歷史最悠久也是地藏菩薩道場。


參考文獻:《地藏經》、《法華經》、《般若心經》、《大日經疏》、《華嚴經》等部分章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