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故地之磚塔衚衕:張恨水——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京師故地之磚塔衚衕:張恨水——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張恨水

1946年2月,民國通俗小說巨匠張恨水從南京來到北平,籌備《新民報》。一到到北平,他就買下一所四進、三十多間房的大宅,門牌號是北溝沿甲23號,後門就在磚塔衚衕西口。

張恨水特別喜歡住在這裡的感覺。據說,那時候的北平民居經常停電,每到停電,張恨水先生就會拄著一根柺杖從後門溜到外面大街上散步,體味北平夜晚特有的風韻。為此,他還把所見所聞填成一首非常有趣味的白話兒《摸魚兒》,來描述當時磚塔衚衕夜晚的景象:

  • “滿長街電燈黃色,三輪兒無伴。寒風一卷風沙起,落葉枯條牽線。十點半,原不是更深,卻已行人斷。崗亭段,有一警青衣,老槍夾著,悄立矮牆畔;誰吆喚?隔條衚衕正躥,長聲拖得難貫。硬麵餑餑呼悽切,聽著叫人心慘。將命算,扶棍的,盲人鑼打丁當緩。應聲可玩,道蘿蔔賽梨。央求買,允許辣椒換。”


京師故地之磚塔衚衕:張恨水——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張恨水故居,今已不存

1949年春,北平和平解放。當年6月,張恨水突染風疾,竟至半身不遂。儘管政府對他生活有所安排,接納其加入作協,可按月得到補貼,但由於重病纏身,張恨水已無法繼續寫作,失去主要經濟來源。而家口又多,經常入不敷出。

於是,他不得不賣掉大宅院,買進磚塔衚衕一小四合院(門牌號碼為43號,後改為95號)。北房三間,東屋作書房兼臥室,中間是客廳兼飯廳,西屋作臥室。另有南房三間、東西廂房各兩間,供家人居住。

1959年9月,張恨水被聘為中央文史館館員,晚年生活自此無虞。好景不長,1967年2月15日,農曆正月初七清晨,張恨水突然仰身倒下,在“如火如荼”的文革中悽然離世。

京師故地之磚塔衚衕:張恨水——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張恨水文集

張恨水是著名小說家,有“中國大仲馬”、“民國第一寫手”之稱。作品情節曲折複雜,結構佈局嚴謹完整,將中國傳統的章回體小說與西洋小說的新技法融為一體。更以作品多產出名,他五十幾年的寫作生涯中,創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說,總字數近兩千萬言,堪稱著作等身。

張恨水,原名張心遠,安徽省潛山縣嶺頭鄉黃嶺村人。生於江西廣信(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小官吏家庭,肄業於蒙藏邊疆墾殖學堂。

張恨水自1914年開始使用“恨水”這一筆名,其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句。到1919年為止,這時期創作的作品,如《青衫淚》、《南國相思譜》等,以描寫痴愛纏綿為內容,消遣意味濃重。

真正使張恨水一舉成名的,是他於1924年4月開始在《世界晚報·夜光》副刊上連載的章回小說《春明外史》,這部長達九十萬言的作品在此後的五十七個月裡,風靡北方城市。1926年,張恨水又發表了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從而進一步擴大了他的影響。但真正把張氏聲望推到巔峰的是將言情、譴責、及武俠成分集於一體的長篇《啼笑因緣》,這部小說至今已有二三十個版本,在發表的當時就因各大電影公司爭先要將之拍攝為電影而成為新聞。

1928年是張恨水寫作最忙的時期。這一年,他竟同時有《春明外史》、《春明新史》、《金粉世家》、《青春之花》、《天上人間》、《劍膽琴心》6部長篇小說在不同的報刊上連載,6部小說的人物、情節、進程各不相同,如此超群出眾的寫作才能,非常人所能想象。

其時,風傳這樣一件軼事:每天晚上九點,報館來索稿的編輯便排隊等在張家門口,張恨水低頭在稿紙上奮筆疾書,數千字一氣呵成,各交來人。甚至有一日,他坐在麻將桌上,報館來人催稿子,他左手打麻將,右手寫,照樣按時交稿。

張恨水的《水滸人物論贊》,總共六萬多字,陸續寫了十多年,原是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張恨水在北京開專欄時的應景之物,後來在南京和重慶陸續補充完善,成為一本較為完整的小書,每篇千餘字,總共九十篇。張恨水在這本集子裡,或高唱,或低吟,或慨嘆,或唏噓,總體上說,它不像評論集,更像率性而為的隨筆。

1934年,張恨水到陝西和甘肅一行,目睹陝甘人非人類的艱苦生活,而大受震動,其後寫作風格發生重大變化,士大夫作風漸漸減少,開始描寫民間疾苦(如小說《燕歸來》)。抗戰爆發後,他將很大精力放在寫作抗戰小說中,其中最受後人重視的是長篇小說《八十一夢》和《魍魎世界》(原名《牛馬走》)。

當時,高官政要紛紛以結交張恨水為榮。蔣介石、宋美齡前往看望,張恨水客氣接待,卻讓傭人送其出門,此事一時被詫為“拍案驚奇”,文人傲骨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