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現時實際不種田了,十億人口的他們未來的出路會怎樣?

鄭上志


確實,現在的農民工幾乎沒有種地,並不是他們不願意種地,而是在各種因素下,不得已做出來的選擇。

比如工作地方遠離家鄉,而農民工的血汗錢有少的那麼可憐,總不能辛辛苦苦掙的錢,都貢獻給交通事業吧。

即使在家鄉找到工作,也沒有時間去種地,一個是工作不好找,競爭壓力太大,所以端誰的碗服誰管,你去哪兒有時間去種地,還有都是苦力活,一天下來,早就疲憊不堪,誰還有餘力到責任田去轉轉,還有他們的工作大多都是計件工資,他們為了幾釐幾毫的工資能積少成多根本就忘記了時間觀念。

但是大多數農民工並不會放棄耕地,這是他們“老有所靠、老有所養、……”最後的保障,他們暫時不種地,但沒有撂荒,有的交給了家裡的老人,有的轉租給別人種,有的甚至倒貼錢給別人種,就是為了自己老了還有生存的資源。

所以真正的農村並沒有撂荒田地,出現撂荒的耕地,都是神操作的一種過程中。

也應當承認,有部分農村人離開了農村,但他們不是農民工,他們所佔的比例並不多。

所以,這個問題就看神操作到那一步了,反正就是天無絕人之路,農民工離開土地之後,一定會有其他生活方式,也許正應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詩人的眼睛看世界


農民工的身份還是農民。農民戶籍人口到底有多少?這個已不重要。農民有多少人不種地,只要看看中國耕地的撂荒程度就一目瞭然。土地有荒蕪,作為苗頭引起了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關注,否則長此以往後果堪憂。縱觀我國耕地全局,不論平原山區糧食種植沒有大的變化,否則就不會出現十幾連增的官方數據。同時也說明:絕大多數農民還在積極從事農業生產。

當然,隱患同時存在。農民增產不增收,種地難以維持家庭正常運轉。為了養家,大量青壯勞力外出打工,留守老人種地缺乏可持續性等等,這些問題不是一個人、一個地方能有效應對的,需要政府部門和全社會共同加力,從宏觀部局、產業調整、科學規劃、資金投入、管理傾斜等諸多方面加大力度,三農問題就能得到質的提升,三農的未來一定會光明燦爛。


子凡30


靠地不行靠天,夏季東南風,冬季西北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