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其實非常大度,為何要被羅貫中黑成了小肚雞腸?

勞倫斯602


周瑜在“人設”上的混亂,是《三國演義》的敗筆之一。

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用氣勢磅礴的語句描寫了歷史上的周瑜: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這是他心中的周瑜形象,也是從三國到北宋這數百年間的,周瑜的真正歷史形象。

在《三國志》中,對周瑜的評價幾乎全是正面的,如“文武籌略,萬人之英”,“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閒”等等。

歷史上的周瑜,不僅是一位智勇雙全、多才多藝的儒將,而且是一位氣量廣大、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

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卻常常以與此大相徑庭的負面形象示人。一般認為,這是羅貫中在故意“黑”周瑜,以凸顯諸葛亮的“高大全”。

但我認為,這種說法並不準確。

應該說,羅貫中並未一味“黑”周瑜,他也相當程度上還原了真實的周瑜,只不過,他也夾帶了一些私貨,使得他筆下的周瑜最終成為了一個近乎“人格分裂”的,讓人看不懂的“兩面人”。

所以,在《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既大氣磅礴,又小肚雞腸,既聰明睿智,又愚蠢透頂,既沉著冷靜,又心浮氣盛,簡直令人難以琢磨。

那麼,為什麼歷史上的“美周郎”會變成這樣一副樣子呢?

一、公瑾當年

周瑜出身於江東世家大族,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文武兼備,甚至精通音律,於是才有了“曲有誤、周郎顧”的故事。

光“高富帥”也就罷了,他還自幼喜歡結交英雄,與孫策早年相識,一起讀書,成為知己。

當孫策起兵時,周瑜攜帶士兵、物資主動相投,開始了他輔佐孫氏兄弟建功立業之路。

周瑜與孫策不光是戰友,還是連襟。因此,他也成為孫氏兄弟最為信任的外臣。

孫策託孤時,要周瑜掌管軍事大權。周瑜隨後在江夏之戰、赤壁之戰、南郡之戰中均發揮了東吳“柱石”的作用,併為孫權提出了“先西征、後北伐”的戰略規劃。

可惜因在南郡之戰中負傷,周瑜後來在西征巴蜀的途中因箭傷發作,病逝於今天的湖南嶽陽,終年36歲。

周瑜死在出徵的路上,堪稱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在人生結局方面來看,這一點倒像極了他的“對手”諸葛亮。

這個“對手”之所以要是加上引號的,是因為在歷史上,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既生瑜,何生亮”之說。

在赤壁之戰爆發時,諸葛亮年僅27歲,只是一個位卑言輕、初出茅廬的儒生,而周瑜已經34歲,已經貴為東吳大都督、軍事一號人物了。

周瑜根本就沒有必要與諸葛亮爭高下,而史書中也見不到諸葛亮用智謀戰勝周瑜的事蹟。

周瑜的死雖與他所受的箭傷有直接關係,但也沒有“諸葛亮三氣周瑜”之說。

那麼,羅貫中為何要“黑化”周瑜,又為何要編出那些子虛烏有的“智鬥”故事呢?

這要從一本書說起,它不是《三國演義》,而是其母本——《三國志平話》。

二、“黑化”周瑜

《三國志平話》成書於元代,取材於宋代的民間評書故事,也就是“說三分”。

正是在這些宋代的市井言談中,周瑜開始由一個“偉光正”的儒將,逐漸墮落為貪戀女色、心胸狹窄、嫉賢妒能、庸碌愚蠢的反面形象。

而正所謂“周瑜枉用千條計,輸與南陽一臥龍”,周瑜也完全成為了諸葛亮身邊的一個陪襯。

為什麼周瑜的形象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這還是要歸因於當時“尊劉反曹”的正統觀。

正統與否,一直是古人評判歷史的一條重要標準。在宋元之際,當古人從一直以來以曹魏為正統的觀念,開始過渡到以蜀漢為正統時,對於三國人物的原來的一些蓋棺定論,也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比較突出的例子,就是在宋代,關羽、諸葛亮等蜀漢歷史人物的官方地位,獲得了空前的提高,以達到統治者特殊的目的。

正統觀的變化,第一是由於兩宋朝廷的心態作祟,特別是當南宋失去了中原的土地以後,更不想讓“是否佔據中原”作為正統的標誌;第二則是因為民間百姓對於劉備、關羽這些市井英雄的同情和共情。

相比於貴族出身的曹操、周瑜等人來講,民眾當然更加支持劉備、關羽這些從平民中走出來的帝王將相。

而作為孫吳一方人物,則是更慘的存在。

孫吳除了被排除在正統以外,還有一個更加不利的因素,那就是他們歷來都是被忽視的那部分。他們存在的意義,只是為了襯托而已。

當“蜀漢正統觀”建立以後,每逢孫吳與蜀漢處於對立面時,他們的人物也就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貶抑。

所以我們會發現,在赤壁之戰中,周瑜完全成為了一個人格分裂的“雙面人”:

在為孫策開闢江東基業之時,周瑜是深謀遠慮、光彩照人的一代儒將;

在力主抗曹兵發赤壁之時,周瑜是忠勇果敢、指揮若定的大都督;

在與曹仁鏖戰於南郡之時,周瑜又是一位捨生忘死、身先士卒的戰士。

而一旦面對蜀漢陣營的人物,周瑜就會立馬“變臉”,成為另外一幅模樣:

面對諸葛亮,周瑜的智商是不在線的,他嫉賢妒能、小肚雞腸,甚至把智謀韜略都拋到了九霄雲外;

面對劉備,周瑜的理智也是不在線的,他不講原則、不講大局,一副就該早早“領盒飯”的模樣!

這種前後矛盾的巨大反差,著實讓許多讀者看不懂。

同樣的情況,在魯肅、呂蒙、陸遜等孫吳人物身上也都出現過,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結一下,《三國演義》是一部不朽的作品,羅貫中是一位偉大的作家。

但因為“正統觀”問題,造成了周瑜在“人設”上的混亂,這也是《三國演義》的敗筆之處。


深夜聊齋


為了突出孔明!


cnog程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因其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緊張曲折,成為一部受到普遍歡迎的作品。劉備的愛民,曹操的奸詐,關羽的忠義,諸葛亮的智慧,司馬懿的隱忍……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讀者發現,《三國演義》中東吳的周瑜被黑得很慘,心胸狹隘,嫉賢妒能,乃至最後竟被活活氣死。周瑜真的是這樣的一個人嗎?今天來分析一下。



其實,歷史上的周瑜被稱為“國士無雙”。他善良忠義,風華絕代。《三國志》記載:公瑾英雋異才;公瑾文武韜略萬人之英也。

孫策臨終,囑咐孫權:“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這是對周瑜極高的評價和信任。程普年長,見周瑜深得孫權器重,便屢次打壓周瑜,但周瑜卻處處尊重程普,最終程普折服於周瑜的氣量和胸懷,而甘願聽從周瑜的調遣。可見,周瑜不是一個心胸狹隘的人。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更是將周瑜刻畫得風流倜儻,出類拔萃: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赤壁一戰,周瑜以少數兵力,大敗號稱“百萬雄師”的曹操,一站成名,威震華夏。



但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其主旨在於擁劉,奸臣曹操是劉備的反襯,英雄孫權是劉備的正襯,他們的存在,都是為了突出劉備的忠君愛民,禮賢下士。

所以,周瑜的存在,便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智慧。在赤壁之戰過程中,作者將周瑜的軍事才能一度弱化,而是重點寫諸葛亮的表現: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智取荊州,三氣周瑜……在這些故事裡,周瑜處處遜諸葛亮一籌,甚至有些被諸葛亮牽著鼻子走的感覺。

可見,演義小說終究不是正史,難免帶上作者的感情傾向。想要全面瞭解周瑜,不妨看看《三國志》。朋友,您對這件事是怎麼看的,歡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