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丨让南京的历史文化"活"起来,这家基金会真的很拼

去年夏天看的那场《梅园往事》,至今让小马印象深刻。

在她看来,这是近年来,南京市京剧团推出的又一部经典原创作品,足以代表南京文艺界的最高水平。

事实也确实如此,作为南京献礼建国70周年的重要作品,《梅园往事》也是首台原创现代革命历史题材京剧,讲述了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梅园新村与国民党政府代表团进行和平谈判,将一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谈判,最终演绎成一场败中求胜的经典案例的故事。

在这部剧公演前,可能还有人并不知晓这段历史。

事实上,南京,有太多值得反复叙说和品读的历史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出历史文化的光彩和价值,无疑是文化人的使命所在。

令人欣慰的是,有太多人正在为此而奋斗着。这其中,南京金陵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简称:金陵文保基金会),堪称一个低调的"幕后天使"。

比如助力《梅园往事》的创作,南京金陵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总是在你想象不到的地方,为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源源不断地注入"活水",让经典文化在现代社会也能活灵活现。


这十年,惊喜不断的戏台

在小马的回忆里,这些年,她看到了不少精品原创。除了《梅园往事》,2017年她还看过《大明城墙》,同样是南京市京剧团的作品。

她没有记错。2017年,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南京举行,南京市京剧团带来的新编原创京剧《大明城墙》,是那届京剧艺术节上唯一的"本土作品"。

这部剧剧本创作反复修改打磨了十几稿,最终以舞台艺术形式,对南京明城墙的文化底蕴进行了深度挖掘,讲述了明初修筑南京城墙的曲折故事,令人大开眼界。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的背后,也有金陵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的影子。据该基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基金会成立十年来,对传统文化作品的支持力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准。除了上述两部,基金会还多次赞助过南京市越剧团的作品,对越剧团"传统戏曲文化"系列公益演出提供过资金支持。

而早在刚成立时,基金会就曾支持过新编历史京剧《穆桂英大战洪州》,作为第十二届南京文化艺术节的重头戏进行公益演出,好评如潮。

南京金陵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是基金会成立后一直坚持的信念和使命。

毕竟在当下,让一些传统文化的作品完全去走市场化道路,并不太现实。但现代社会不能没有传统文化,这也是共识。

于是,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的作用就能体现出来了。尽管,基金会往往都是在背后默默支持着,很多时候并不为人所看见、所感觉到。

南京金陵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成立于2010年,迄今已整整十年。基金会是江苏具有非营利法人资格的文化类非公募基金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为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十竹斋"活了"

助力十竹斋文化的全面复兴,则是近年来,南京金陵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在舞台之外的又一力作。

很多人对"十竹斋"这个名词已经不算陌生了。时光追溯到四百年前,明末清初的南京出版家胡正言,主持刻印了《十竹斋笺谱》。

十竹斋在世界印刷史上的地位究竟有多高?

业界普遍认为,《十竹斋笺谱》中运用的饾版与拱花两大创新技艺,被视作"彩色套印版画的开端",正是以此为标志,传统的印刷术迈入了三维时代。

同时,《十竹斋笺谱》还曾被鲁迅先生称为"明末清初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同时,对日本浮世绘乃至近代西方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就是这样一个向世界传播的中国传统文化杰出代表,诞生于南京!显然,南京不会无视这一伟大的艺术成就。

2016年,《十竹斋笺谱》重刊工程在南京启动。数十名境内外专家组成的顾问团队,经过一千余昼夜的反复打磨、比对、提升,终于完整再现了《十竹斋笺谱》明代原貌。

南京金陵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也是长期参与其中。比如《十竹斋笺谱》重刊系列活动、"十竹斋"亮相巴黎时装周等,助力于本土文化不断升级走向国际。

不难发现,在基金会的推动下,《十竹斋笺谱》的重刊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融入现代生活的历史文化,并没有距离感

其实,不光是十竹斋,努力让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东方美学基因融入现代生活,一直是南京金陵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主要的发力点之一。

正如《光明日报》曾发表评论文章称,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具有典型的中国精神、中国风度。但由于时代和环境差异,这些传统文化往往被束之高阁,无论是摆放在博物馆还是故纸堆里,这些文化总是向外界展示着略显保守和僵硬的"面孔"。

因此,将传统文化记忆和精神融入现代生活,才能成为更为现代的文化转化方式。中国人从不缺少传统,但缺少把传统带入现代生活的创意。

这些年,一直致力于对历史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播的南京金陵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没少在这方面付出努力,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拥抱创新的力量。

比如在2019年倾力支持"南京礼物"文创大赛。在南京金陵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相关负责人看来,"南京礼物"文创产品兼具了创意设计、公益属性、创新转化等多种元素,而基金会正是一个立足于南京,针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公益组织,二者所秉持的理念是贴切的。

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认为,文创大赛对促进南京创意设计发展水平,展示南京"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城市风貌有积极的意义。


人们恍然大悟,传统文化的面孔原来不是呆板的,而是鲜活的。文物也不再仅仅是博物馆玻璃展柜里被"束之高阁"的"镇馆之宝",而应该在创造性转化的路径上越走越宽,甚至触手可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