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開發東北平原,使東北成為漢文化核心區域?

崑崙墟


中國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黃河也稱之為母親河。是因為在中國古代,最適合人類生存的就是黃河流域。脫離黃河流域的地區和人民在古代都屬於荒夷之地。所以,不僅東北,長城以北、長江以南,在古人眼裡都屬於不入流。


肖申克的舅爺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主要是客觀的地理問題。

在古代,出了山海關以後不要說到瀋陽,哪怕是到遼南的錦州,需要經過遼西走廊。

因為如果不走靠海的遼西走廊,西部和北部都是山地,壓根沒路,根本無法行走。

可以說,當時遼西走廊就是最好走的路了。

然而,遼西走廊長約185公里,寬8~15公里,路況卻極為惡劣。

這裡經常會有海水侵蝕岸邊,出現大面積的沼澤、水窪,還有海岸的崩塌。就地形來說,雖然海拔不高,但也是比較崎嶇。

簡而言之,這裡不適合運輸,即便普通人輕裝步行也非常困難。

而眾所周知,中國的長城直到山海關一線,所以漢人對於遼西走廊的保護是不足的。

所以,一旦漢人進入遼寧地區進行農耕,只要這裡的異族切斷遼西走廊的運輸,關外漢人立馬就死翹翹了。

而由於遼西走廊又長又窄,切斷沒有絲毫難度。

所以,古代主要就是難以解決從山海關到錦州的運輸問題。

而歷史上中原朝廷長期控制遼南地區,開發遼河平原,但也就僅此而已。

因為遼南雖然較為危險,好在還有遼西走廊可以及時增援和撤退,必要時候這裡農耕的漢人平民撒丫子跳回關內即可。

然而,如果向北進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就必須翻山越嶺,遠離山海關和遼西走廊。

那麼對不起,一旦異族入侵,你哭都找不到墳頭,根本沒有機會逃回來。

如果是漢人中央政府去經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對不起,連遼西走廊尚且保護不穩,何談北上進入黑龍江、吉林,形同作死。

而且,黑龍江和吉林的少數民族太多,基本都是兇悍民族,將搶掠當做生活的一部分,你去種地能受得了嗎?

說不定哪天你種地完了回家,老婆孩子都被人家搶走做奴隸了。


薩沙


東北太冷,古代棉花直到明朝才普及,之前沒有棉衣禦寒,在東北只能靠獸皮禦寒,因此,明朝以前無法大規模向東北移民。

古代沒有高產耐寒農作物,玉米、土豆、馬鈴薯等高產耐寒農作物,直到明朝末年入才傳入中國。

1922年,日本僧人引入日本東北稻種,並在中國東北培育成功,從此,中國東北才有水稻種植,並逐漸推廣開來。

古時候,中原和長江流域才是那時的好地方。民間曾流傳一句老話:寧願向南走一千,不願向北挪一磚。也就是北方自然條件不好。更何況那時人口不多,好地方就夠用了。古時科技不發達,環境不好的地方不適應生存,科學技術還達不到戰勝自然條件的能力。

東北凍死人的概率更高,願意移民過去的人也就少了,在往北一點的西伯利亞,連遊牧民族都嫌棄。

合適的農作物不多,古代農業科技也不太好,而且東北相對於華北,冬天太長,夏天太短。室外勞作時間相對於華北短,個人勞作效率降低。

連接東北和華北的陸地通道狹窄,一旁就是遊牧民族活動的東北,很容易被遊牧民族孤立、攻打。古代很多靠近遊牧民族活動區的,農業開發都不是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