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德上】2020年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防疫,從良好生活習慣開始

【背景鏈接】

勤洗手、常通風、多鍛鍊、拒野味……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非常壓力”下,人們養成了很多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而疫情期間,全國發生的多起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病例讓人們意識到,習以為常的“共餐共食”會為病毒傳播創造“良機”,倡導推廣“分餐制”,恰逢其時。

分餐公筷應該成為普通人日常養成的重要習慣。除此以外,隨地吐痰、公共場所吸菸、隨意咳嗽打噴嚏等許多不文明的生活習慣都在造成一些疾病的發生和蔓延。從長遠看,讓個人形成文明生活習慣不僅對此次疫情防控有幫助,更對人的健康長壽有助益。

【公考解讀】

[提出觀點]

疫情防控阻擊戰是一場特殊的戰鬥,是生命保衛戰也是健康保衛戰,更讓我們體會到個人生活方式與文明習慣的重要性。要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不但要殲滅病毒,更要革除生活陋習,提高公共衛生治理的公眾參與度。

[綜合分析]

“分餐制”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非典”期間,不少地方就推行過公筷公勺、分餐等措施,在當時也曾獲得廣泛認同。但隨著“非典”的結束,“分餐制”漸漸又被打入了“冷宮”。究其原因,一是餐廳覺得成本高,增加了運營壓力,沒動力;一是消費者嫌麻煩,怕顯得生分、矯情,不主動。但無論是否做到,一個普遍共識是:“分餐制”是一種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值得大力倡導推廣。

“共餐共食”是很多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世衛組織統計數據,食源性疾患的發病率居各類疾病總髮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類傳播途徑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徑之一。不分餐,就意味著一盤菜會被多雙筷子夾來夾去,在共享美味的同時,也增加了感染、傳播細菌和病毒的風險。此次疫情防控,再次提醒人們推進“分餐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實行“分餐制”,革新用餐方式,有助於維護公共衛生安全。養成文明衛生的用餐習慣是對個人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不妨以此次疫情為契機,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一場“用餐革命”。可首先在餐飲行業實施“分餐制”、普及公筷公勺,讓人們逐漸認可並習慣這種用餐方式,進而影響家庭用餐模式,推動整個社會的文明用餐。

國民文明素質和健康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逐步形成的。中國用幾十年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進程,但經濟高速增長不必然帶來社會的文明進步。更何況,文明素質和健康習慣的養成本來就是慢工細活的系統工程,必須按規律辦事、講究方式方法。

[參考對策]

任何自覺行為的養成,都必須從遵守法規制度開始。職能部門要建立長效管理機制,保持執法尺度、力度的一致性,管在平時、嚴在一貫;針對不文明行為要敢於曝光、嚴厲整治,以達到刺痛少數、教育多數的震懾效應,破除法不責眾的社會心態,樹立對法治的尊崇;對垃圾分類、公共場所控煙、門前三包等,要綜合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嚴格監督,確保文明監管常抓不懈、落到實處,讓文明意識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全社會也要強化文明健康知識普及教育工作,尤其是要抓早抓小,即從孩子抓起,家庭、學校和社會都共同承擔責任。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習慣的養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孩子在家長身邊耳濡目染,有樣學樣,家長們許多不良習慣會被孩子學去,從而導致孩子也形成不良習慣。“所以抓早抓小,家長要力行,要做榜樣。

此外,還要利用各類新聞媒體及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有效整合網上與網下的力量,打造涵育文明新風的媒體矩陣,不斷傳播能夠影響人、引領人、塑造人的文明好習慣,營造實現全民健康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

對於個人來說,要養成和堅持良好的文明生活習慣。不好的生活習慣可能會損害我們的身體健康。飯前便後洗手、打噴嚏用紙巾捂住口鼻、不隨地吐痰,不吃野生動物、水果等食物要清洗乾淨後再吃、肉要煮熟後再吃,儘量避免生吃等等。這有助於預防疾病的發生。


人民日報海外版:防疫,從良好生活習慣開始 張一琪

新華網評:分餐,恰逢其時 徐 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