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澍与左宗棠的忘年交

道光十七年,第二次会试落榜的左宗棠正在湘潭周家潜心研究舆地学。这个时候,一向欣赏左宗棠的湖南巡抚吴荣光向他发来邀请—出任醴陵渌江书院山长。

陶澍与左宗棠的忘年交


渌江书院历史悠久,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张栻都在这里讲过学,是醴陵影响最大的书院,也是湖南以东学子求学的首选场所。吴荣光邀请左宗棠主持渌江书院,可以看出对左宗棠的器重。

山长类似于现在的中小学校长兼主任教师,虽则渌江书院名声在外,然而书院的经济却极为困难,给出的薪俸也极为微薄。然而左宗棠对此却不以为意,他看重的是传道受业这个神圣的使命,因而欣然接受。

左宗棠对学生的教育抓得很紧,管理严格,给每个学生发了一个日记本,命令他们将所学功课之要点以及心得体会逐日记载。等放学后,就命学生将当日所记的笔记呈上来,一个个检阅,对于没来上课以及上课笔记不得要点的学生,就将他们的膏火费扣除,奖给认真好学的学生。如此手段下,自是大生奇效——学生“俱知勉强学问”

左宗棠在渌江书院教学期间,结识了一位大人物,两江总督陶澍。

一、一次见面,结为往年交

陶澍,道光朝名臣,他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在林则徐、魏源、贺长龄、胡林翼、包世臣等人的协助下,取得了一系列卓著政绩:试办槽粮海运成功,整顿两淮盐政,首创改以为票、兴办全省河工等,做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因而在官场上威望极大。而且陶澍颇具识人之明,民族英雄林则徐就是陶澍一手提拔上来的。林则徐任江苏布政使时,陶澍屡次保荐,因而得以出任江苏巡抚。同时向道光帝推荐林则徐之才堪任两江总督。正是陶澍不遗余力的保荐,林则徐才能迅速在官场上崛起,从而能在近代史的舞台大显身手。

陶澍与左宗棠的忘年交


与此同时,陶澍还是晚清提倡经世致用学问的代表人物,从这点上来讲,左陶二人可以说是趣味相同。

道光十七年,两江总督陶澍准备前往江西阅兵,中途他抽出间隙回故乡小淹省墓,途径醴陵。像陶澍这样威望极高的封疆大吏,当地知县自然是要盛情招待的。为陶大人准备休息的馆舍不说,还邀请本县渌江书院山长左宗棠为馆舍书写楹联,以示欢迎。

左宗棠历来就与当朝高官名流有所交往,对于这位名重朝野的大人物生平也是知之甚详。在听到县令的请求后,左宗棠略加思索,大笔一挥,几副对仗漂亮的对联就此出来了。其中有一副对联是这么写的:

“春殿从容语,廿载佳山,印心室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这幅对联文笔简约工整,整体不脱离颂扬性质,但行文有节制,表达得十分自然得体,既表达了湖南家乡人们对陶澍的景仰与欢迎心情,也很好的点出了陶澍生平的得意之事。

陶澍与左宗棠的忘年交


原来一年前(道光十五年十一月),道光皇帝在皇宫里第十四次召见陶澍,问及陶澍家中印心石的事情,并且亲自为陶澍幼年读书的印心书屋题写匾额,陶澍认为这是“旷代之荣”,引以为平生最得意的事情。

陶澍与左宗棠的忘年交


陶澍来到馆舍之后,看到了这一幅对联,立即眼前一亮,大为赞赏。当他得知是渌江书院山长左宗棠所作之后,立即请知县邀请左宗棠前来一谈。

陶澍与左宗棠的忘年交


陶澍与左宗棠的忘年交


知县赶紧找到左宗棠,说是陶宫保邀见。谁知左宗棠向来心高气傲,秉性不喜阿附权贵,竟然犯了犟脾气,道:“他作他的总督,我作我的山长,想见我,何不亲自前来看我呢?我又无求于他,为何要我去见。”知县反复劝说,左宗棠就是不应。无奈之下,只得悻悻而归,禀报陶澍。

陶公倒是一个雅量宽宏的君子,听了之后,毫不在意。便亲自去书院看望左宗棠。一个是两江总督,一个是落榜举子,相见之下却极为投机。第二天,左宗棠才亲自赶往行馆回拜,左宗棠素来健谈,跟陶澍讨论古今大事滔滔不绝,直到天黑仍然不觉得疲倦。陶澍把左宗棠视为奇才,到了晚上便邀请左宗棠住在行馆,二人又畅谈了一晚上,并且结为忘年交。临别时,得知左宗棠次年要去参加会试,陶澍交代左宗棠:“会试后,不管中与不中,都请务必绕道南京,来总督府盘桓几日。”

当时陶澍是官居一品的现任总督,左宗棠却不过是一个只有举人功名的学院山长,陶澍却不顾身份的悬殊结交左宗棠,后来更是要把唯一的独子与左宗棠的女儿孝瑜订亲。足见对左宗棠人品才学的看重。

二、南京总督府,陶澍向左宗棠提出结为亲家的请求。

道光十八年,左宗棠参加了他生平最后一次会试,仍然是落榜,心情沮丧之余,左宗棠想起了陶澍在醴陵的话,便绕道南京,拜会陶澍,陶澍留左宗棠在家住了几天。在处理繁忙的公务之后,一有闲暇就来与左宗棠交谈。左宗棠虽然三次会试落榜,但陶澍却丝毫不以为意,他深知左宗棠具备真才实学,文韬武略都是一流,仍然是一个十分爱惜的人才。

陶澍与左宗棠的忘年交


左宗棠临走的时候,陶澍主动向左宗棠提出愿意结为儿女亲家的请求。陶澍的独生子陶桄年龄六岁,而左宗棠的大女儿年龄五岁,正好相当。

然而左宗棠当时不过是一个落榜举子,而陶澍却是名重朝野的一品大员,二人的身份悬殊实在是太大了,况且陶澍比左宗棠的年纪要大出很多来,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古代,左宗棠是难以接受陶澍的这份盛情的。他以“齐大非偶”的理由推辞了陶澍的请求。陶澍却不以为然的说道:“季翁之言差矣,若论门第名位,你将来功业必在我之上。至于年龄,只要儿女年龄相当就可以。”考虑到封建社会门第不对等可能会造成不幸福婚姻的历史,左宗棠还是婉言推辞了,陶澍无奈,只得作罢。

这是左宗棠与陶澍的最后一次见面,左陶二人平生只见了两次面,但交情之深,可以托付儿女,其实非比寻常。

三、左陶两家终结秦晋之好

陶澍去世之后,左宗棠亲自担任陶桄的家庭教师,教育监督陶桄的成长。

道光二十七年,左宗棠大女儿已经十五岁,陶桄也已经十六岁,已经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陶夫人让人对左宗棠说:“是陶澍的遗命,愿两家结为秦晋之好。”贺熙龄也来信劝说。这个时候,陶澍已经去世很多年了,当初担心门第悬殊的问题也已经不复存在。左宗棠感恩于陶公对他的赏识与看重,再加上老师的敦促。这个时候不再推辞,欣然接受。两家儿女也终于结为亲家。这个时候距离陶公提出亲事,已经过了九年了!

参考书目:

《左宗棠年谱》

《晚清巨人传左宗棠》

左景伊 《左宗棠传》

《左宗棠评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