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經典電影可以和看經典書籍相提並論嗎?

Cc_Rock柴超_柴偉


我是原著黨,雖然很多根據經典書籍翻拍的電影很經典,但是我依舊喜歡原著,因為原著使用文字進行描寫刻畫,許多東西只有在原著中閱讀文字才能深刻體會,而電影是另一種不同於文字的表現形式,雖然它更直觀,但是很多用文字能表現的東西電影就表現不出來。而且限於時長等因素,電影表現內容集中,容量卻受限於時長,導致更多原著思想的東西不易表達出來。

比如蘇聯歷史上經典電影《戰爭與和平》,拍攝於1966年,號稱舉全國之力拍的經典電影,許多經典場面全用實景,群演最多時候達到三十萬人,甚至蘇聯紅軍專門派出1.5萬人的軍隊充當群眾演員,造就了蘇聯電影的一個神話。即便如此,《戰爭與和平》原著仍舊是人類文學史上的偉大著作。

所以,我推薦大家看經典原著,經典電影同樣也要看,因為兩種不同的思想表現形式各有千秋,不可厚此,也不可薄彼。


洛陽城外綠竹巷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a1a3841a3b514f2db778af50d4c258e2

除夕的快樂成長


看電影和看書能相提並論嗎?

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一般的人還是會覺得文字比較有吸引力,怎麼說呢!我們一起看看。

我花了三天時間,一口氣看完了《射鵰英雄傳》每一次黃蓉出場,那位我喜歡的姑娘就走進我的腦子裡,穿著白衣踩著一葉扁舟,把手裡的打狗棒揮出一片光影,王府樹下摘桃花,臉頰映著一輪白月。

我把一本盜版的《血色浪漫》翻了不知多少遍,每次看鐘躍民說話,我就想到自己:想我穿著將校尼,在北京深秋肅殺的街邊看著玩主們的自行車呼啦啦騎過,想我坐在沙發上聽《六月·船歌》想我玩世不恭地開著出租車,看著那個神奇的時代一天天改變著,想我放著宏大的歡樂頌開著吉普車穿越羅布泊。

我也喜歡看《哈利波特》,喜歡到甚至每當我感到對身處的世界悲傷失望時,都會打開書,試圖鑽進那個神奇的魔法世界,在字裡行間一遍一遍溫習我在我的世界裡感受不到的友情,熱愛,犧牲與快樂。我看過些很棒很棒的書,因此也看過這些很棒很棒的書改編的電影和電視劇。

電視劇裡的黃蓉很漂亮,卻讓我感到陌生,她不再聰明,不再美麗得讓我心馳神往,我看她說話,看她笑,卻分泌不出一點荷爾蒙,心都不會多跳一下。熒幕裡的鐘躍民呆呆傻傻,他的身上我找不到自由,他的眼裡我看不到熱愛,他不會思考,也不會聽柴可夫,他只是個念臺詞的機器。

熒幕上的魁地奇比賽裡只有會飛的勞動工具,鳳凰社不過是一群法力高強的演員,伏地魔莫名其妙地萌得可愛,而愛與奉獻,快樂與幸福,不過是一段配樂與現在來看顯得劣質的電腦特效。

一開始我訝異於導演想象力的貧乏與演員演技的拙劣,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是,終究沒有誰,會比我自己更瞭解我自己。

翻開一本書,我是讀者,我是作者,我是導演,我是演員,我會用最炫的方式切換鏡頭,也會用最美的光影來襯托女主。

我不需要動畫,也不必依賴特效,翻開書我雖只能讀文字,卻在腦海裡不斷為畫面加持,成為最有想象力的造物主。

那些印刷廠敲出來的鉛字,在我和作者之間造出一座橋,於是我們共同創造了一個矗立在審美頂峰的世界。

而坐在熒幕前,我只是個吃爆米花的觀眾。

其他網友也有另外的見解。

如下:兩者沒有誰更高級的問題,而是怎麼看的問題。你要是看電影看到跟方舟子一樣能寫出《美國電影史話》,那自然是動腦子下功夫的,比看點閒書收穫要多得多。當然,你認真地讀一些好書,系統地豐富你的知識體系,也比我晚飯吃撐了找個電影看看打發時間,收穫要多得多。我的理解裡,任何一件事,要達到有收穫的程度,一定是要以研究的心態系統地去做才可以,走馬觀花、打發時間、裝門面、跟風,都只能算是一種休閒方式,談不上誰好誰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