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拾趣——鞭炮

兒時,真正感覺快樂和最希望年來的,只有孩子。孩子們無憂又無慮,家有父母給撐著,不必像大人一樣理會雜亂瑣事,也無需考慮生計的愁,還能從大人那裡得到平時不能夠實現的願望。所以年,總是在孩子們的盼望中,一步一步地走來。

我小的時候,也是極盼望過年的!那時候年味兒濃,冬月一過,臘八粥裡就有了年的味道。“小孩兒小孩兒你別哭,過了臘八就宰豬;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蒜從這一天醃起,好佐食除夕的餃子。二十三小年祭灶,殺豬宰雞,鄉俗從臘八就被垂涎著,濃濃地總被人想咬上一口。那時候女孩子想的是衣服,男孩子想的是成掛的鞭炮。

兒時鞭炮政府並不禁,私人可以擀。冬閒的三個月,擀紙、曬筒、摔藥、攆底,最後是栽捻,編掛。紙以廢棄的牛皮紙最佳,用漿糊黏連,一層又一層,隔空橫鋪了木板,房樑上懸了木柱,木柱頂端,是弧形的託,中間凸起,兩端微薄,前後人力推動,隔空木板和託之間,恰好的間隙讓牛皮紙在信子上捲成了筒。那時候鞭炮用的藥,是用了炭的,記憶裡是院裡挖一深坑,燃了向日葵杆或我們這裡叫做箐的麻桿,燜成燃燒未盡的黑炭,拌了硝等易燃物。

冬日裡的早晨,歘歘歘地撓硝聲自牆角驚擾了夢,未睜開眼睛,腦子裡已經全是關於年的慾望。日子也是這樣歘歘歘地過著,又慢又快,臘八過後,轉眼便是小年。我土生土長的小鎮五日一市,小年過後二十五集。凌晨五點左右,鞭炮就在村邊某處空曠的荒地裡響了,噼啪作響的是俗稱小料豆兒的小鞭兒,咣咣咣的就是平鞭了,而啾啾作響飛到天上半空中的,是起火,竄天猴,還有老鼠粑粑。賣家來得早,驢車牛車手推車,還有後座掛個竹筐的,趁早來佔個有利地勢,然後從箱櫃口袋裡拿出幾掛鞭炮來,用手提了,點燃了在自己的車前來來回回轉出一個大圈,叫做打場子。之後披了大衣,斜躺在車上等買鞭人的到來。鞭市熱鬧總在十點過後,人稠的腳尖兒踩著腳後跟兒,不相識的兩個擀鞭戶,為了招攬買家,就會對鞭。一遞一掛地放,看誰的更響,這時候有經驗的就拿出“頂杆”來,紙裡裹了麻,夯實了藥,觀音土做底,不易炸開,炸裂後聲音就脆。清煙瀰漫,碎紙飛舞,人們就叫囂著忽東忽西,隳突著忽南忽北,成袋成捆成抱地搶買。

記憶裡最有趣的,是我八歲那年,正月十三看到的,村裡舉辦的焰火。天氣一冷,時令還是秋末,農閒下來的人們,於村東與學校僅隔一溝的黃家園子,用高粱秫秸捆紮出亭臺樓閣的圖樣,糊上硬紙,繪出城磚,裡面以鴨蛋殼做首,描了眉眼,或粘了鬍鬚,配上冠冕,每一亭每一閣都用上一個典故,記得有空城計,炮打三角城,不倫不類地還有秦香蓮戲中的韓琪殺廟。焰火是在夜裡放最好,我騎在學校的牆頭上,牆頭上騎滿了人,晃晃悠悠的並不倒,人們也無暇他顧,都陷進節日的氣氛裡了。雲鞭裝藥裝的技巧,完全是箭頭的模樣,嗖嗖嗖地射向擺放的“亭臺樓閣”。樓閣裡有散的黑火藥,遇火星即燃,夜空就被照亮,跑偏的雲鞭鑽進人們的褲腿裡,嘈雜尖叫驚呼聲,節日的氣氛便濃的像一片紅霧,暖暖騰騰。

估計現在的孩子,難以再體會到我們這一代人兒時的樂趣了。年味越來越淡,越來越淡,淡的像一道時光的影子,模糊不清,只剩下除夕夜裡亮著的燈光,燈光下印刷體的對聯,和起早後吃一次餃子的飲食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