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天桥要拆了,数一数青岛历史上消失的桥


中山路天桥要拆了,数一数青岛历史上消失的桥

中山路天桥。何毅 摄。


青岛告别中山路过街天桥,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记忆

刘宜庆

在中山路与胶州路路口,有一座橙色的过街天桥。站在这座铁制的天桥,向南望去,是中山路鳞次栉比的商铺和老楼。向东望去,是胶州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人。

这是横跨青岛人记忆的天桥,青岛人最熟悉的人行天桥。它和台东的威海路过街天桥一样,见证的城市的繁华,当然,它也目睹了中山路的落寞。

中山路天桥呈“丫”字形,由丫形主梁和三组楼梯通道组成,联结国货商场、新华书店和环球体育用品。20世纪80年代,中山路人气很旺,中山路天桥联结的三栋商业楼,各具特色。天桥一落成,就让青岛人感觉很新鲜,每天来中山路逛街购物的人们,络绎不绝。天桥上,人潮涌动。给中山路带来生机和活力。

这座天桥,一端连着改革开放的80年代,一端连着现在。如今的青岛,主打现代,开放,活力,时尚。当年的中山路,从德占时期在历史中延伸,是青岛第一街,可以说是以建筑书写的青岛简史。中山路两旁的德式建筑,尤其是工商和银行建筑群落,构成了青岛的繁华与活力,是青岛的金融中心。中山路上的德式老楼,代表了青岛的历史根脉;而天桥附近的劈材院则是市井文化的符号,代表了热气腾腾的美食和热闹非凡的娱乐。


中山路天桥要拆了,数一数青岛历史上消失的桥

暮色下的中山路天桥楼梯,空无一人。


“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中山路是老青岛的街里,金融中心,购物中心和娱乐中心。衣食住行老字号云集。站在天桥,向南看去,一侧是天真照相馆,中国剧院,红星影院……一侧是环球文具,春和楼,亨得利钟表眼镜店……这些老字号是街里绵长悠远的活力。吸引游客和市民,来此购物,看电影,吃锅贴。逛中山路的人们,在这座天桥来来往往,上上下下。

中山路天桥即将拆除,让人想起青岛历史中的定安桥。泰安路云南路过街天桥,最初名为“定安桥”。

据《胶澳志》记载:“台西镇与市内之交通,因有青岛车站横于其中,往来者必须绕越车站南端之费县路,或小港沿北端之莘县路,至为不便。”胶澳督办高恩洪根据市民强烈要求修建铁路天桥的建议,对天津路至云南路一带进行了实地勘察,认为“诚有筑桥之必要,爰即筹划款项,兴工建筑”。高恩洪的青岛主政时间虽短暂,但他留下了私立青岛大学的文化根基。


中山路天桥要拆了,数一数青岛历史上消失的桥

定安桥,后改名为国民桥。


高恩洪字“定庵”,亦作“定安”,于是取名“定安桥”,这名字挺吉祥。定安桥由由大沽路、天津路路口跨泰安路,再跨胶济铁路、广州路至云南路,桥长190米,宽4.9米,共21孔。安定桥落成于1924年10月11日,1940年坍塌。沈鸿烈主政青岛期间,把此天桥的名字改为“国民桥”。

这座桥是木质的桥梁,二十多年过去了,出现安全隐患。1947-1948年间重建木桥,称泰云桥。

泰云桥60年代末拆除,1970年建成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称跃进桥(带有那个年代的色彩),1990年拆除。站在泰云桥上,铁路在大地上划出弧度,向远方延伸,可以观看火车进出青岛站。


中山路天桥要拆了,数一数青岛历史上消失的桥

跃进桥下的火车和铁路。


中山路天桥要拆了,数一数青岛历史上消失的桥

桥与城市。


不同的材质,跨越不同的时代,三次建造,最终消失于历史的烟云之中。一座桥,虽然消失了,但仍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城市的老照片之中,报刊等文献之中,顽强地昭示另一种存在。

从时间上来看,中山路天桥与跃进桥,完成了时代的过渡。中山路天桥诞生之时,是跃进桥即将退出之际。

中山路过街天桥建造于1986年。由青岛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由北海造船厂和青岛大理石厂承建。8月1日开工,并于9月30日竣工。该项目的决算额为85万元。

中山路天桥一诞生,就是一个地标。这座钢板焊接的天桥,坚固挺立,以温暖的橙黄色进入人们视野。每当人们走在其上,就会不由自主地往中山路南眺望。中山路向南,与伸入大海的栈桥遥相呼应。桥是静止的,桥下是流动的车辆,动静之间,晨昏交替,这座钢铁桥梁,经历34年的风霜雨雪。风霜没有在桥上留下痕迹,但岁月留下的痕迹。2017年,因为天桥主体锈蚀,出现安全隐患,整修加固。


中山路天桥要拆了,数一数青岛历史上消失的桥

听说中山路天桥要拆,不是市民来此拍照留念。何毅 摄。


1997年至2008年,半岛都市报社在潍县路55号。每天下班,我都要经过这座铁桥。有一年中秋节的夜晚,我在桥上望月。看着圆圆的月亮,心中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惆怅。想起古人的诗句,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心中更觉得孤单。带着海洋气息的风从南边吹来,有一种凉意遍布全身,这是一个“青漂”的生活感受。桥下同样是无法与家人团聚的人,围着一口热气腾腾的锅,吃串儿。

听说青岛最熟悉的人行天桥即将拆除,不少青岛人来此拍摄照片。桥上,行人步履不停。桥下,人们来去匆匆。这座桥与你的情感、足迹和记忆发生了联系,当听说要拆除时,心头总会微波荡漾。

这座见证了中山路从繁华到落寞的桥,为青岛人保留了集体记忆。如今,桥也不存了。这世间,变动不已。拆除后,再来到这里,空旷得有点令人不适应。再带孩子到中山路与胶州路路口,会对孩子说,原来这里有一座橙色的过街天桥……

中山路天桥的北边,几道高架桥串联起青岛的交通,或链接胶州湾隧道,或延伸到胶州湾大桥,或直达青岛火车站。天桥随着中山路人潮的消退,历史使命完成了,退出是一种必然。


中山路天桥要拆了,数一数青岛历史上消失的桥

自媒体时代,这里成了网红打卡点,替代了栈桥。


在青岛生活了二十多年,经历了城市的巨大变迁。2018年春天,鱼山路和大学路上方的高架桥,在迎接上合峰会时,为了城市空间的通透,拆掉了。这个高架桥见证了大学路鱼山路网红打卡点的诞生。这里为何成为网红打卡点,我在接受青岛电视台一档栏目的采访时说,这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红墙黄瓦,法国梧桐,青翠雪松,表明上看鲜明色彩美如画,实质上深厚的历史文化让它走红,这个点的背后是国立山大与名人故居交融……

木桥,水泥桥,钢铁桥、高架桥……我们都是这个城市发展的见证者,眼见桥建好了,眼见桥消失了。地名永恒,大地上的事情变幻无穷。一代人来,一代人往,都是桥上的过客。每一代人都保留了自己独特的记忆和生命体验,对抗时间洪流,书写人与城市的故事……

注: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