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思念随处可见,但跨越三年却不多见

《诗经》里的思妇诗是常见的,正如读到这首《召南.草虫》,定会想起几天前那首《周南.汝坟》。两首诗是那样相似,仿佛不同际遇里的时空重合,又仿佛同一位女子在时空转换间游走记念。只是,她们一个在陕地以东,一个在以西,素未谋面,这一生或许也不会相见,却倾唱出如此相同的情感共鸣和语言。

都说人的幸福都有相似之处,而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不完全赞同这句话,因为每个人感知幸福的能力不一样,多半跟知足程度有关。而人捕捉不幸感觉的能力却是天生的,因为幸福可以是无限大,而不幸往往容易触及到人的底线。不然,哪有那么多悲伤的情歌,在深夜里陪人渡过,哪有那么多朋友间的感同身受。对不幸的相似感觉,才是人们共通的情愫。

诗经里的思念随处可见,但跨越三年却不多见

就像这首《召南.草虫》里的思念苦,爱过别人的人,谁没尝过?

这首诗写了一个女子对远征服役丈夫的想念,不同于《周南.汝坟》的是,诗文里的时间和空间都被放大了太多,时间跨度更长,空间变换更多,在《诗经》里也是不多见的,原文如下: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喓:yao(一声),虫子鸣叫 草虫:蝈蝈

趯:ti(四声),虫子跳跃

阜螽:fuzhong(四声,一声)蚂蚱蝗虫类昆虫

亦:假如 既:已经 觏:gou(四声)见到 止:语气词,“了”。

陟:zhi(四声)登

大意是:

草里的蝈蝈喓喓叫,蚂蚱昆虫蹦蹦跳。好久不见我夫君,忧郁心焦好烦恼。假如我能遇到他,假如我能看见他,我的心儿才放下。

登上高高的南山顶,我要采摘鲜蕨菜。好久不见我夫君,心中忧愁停不了。假如我能遇到他,假如我能看见他,我的内心才高兴。

登上高高的南山顶,我要采摘鲜薇菜。好久不见我夫君,心中悲苦解不了。假如我能遇到他,假如我能看见他,我的心情才平静。

诗经里的思念随处可见,但跨越三年却不多见

许多人对《诗经》是泛泛而读,加上其诗文都比较简短,且句子往往重复,读来涩之无味,觉得情境单一,于是没有什么深刻的感受。其实,《诗经》的美如一杯回甘醇厚的茶,如一杯不加糖的意式咖啡,只要读的细致,定会有耐人寻味的情感敲打你身体的某个小神经。

这首《召南.草虫》虽是《诗经》中比较常见的思妇诗,但仔细读诗中的元素,你会发现它的时间跨度有点费解。第一章蝈蝈叫和蚂蚱跳基本发生在夏末时节,而第二章采摘蕨菜的时节是初夏,第三章采摘薇菜的时节又是在春天。蕨菜和薇菜都是时令野菜,采摘时间不可发生在别的季节。那么按照章节顺序来看,时间次序是乱的,这不太符合诗歌的叙述结构。

诗经里的思念随处可见,但跨越三年却不多见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这些事不会是在同一年发生的。从第一年的夏末,到第二年的初夏,又到第三年的春天。而古时候征兵服役的时间,一般是在春夏季节。诗文中女子的丈夫走后的第二年夏末时节,伴随着草虫的嘤嘤鸣唱,女子发出了关于思念的感慨。然而这一年来的等待和牵挂,难道不是思念的一部分?

诗经里的思念随处可见,但跨越三年却不多见

如此看来,女子的思念前后历经了三年。时间不是静止的,而诗文仅仅是一幅定格时间的胶片。她的想念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终止。在一次次的“假如能见到他”的幻想中,把今天的失望填充到明天的希望中去。也不知道哪一天,当她的丈夫平安回家,她已不知登过多少次南山,听过多少鸣蝉了。

诗经里的思念随处可见,但跨越三年却不多见

你可见过这样长久的思念?从秋流到冬,经春流到夏。思念曾经是苦也是甜,但终究是一碗治愈人的汤药,放得越久,苦味越重。没有人愿意去长久地思念另一个人,没有回报的神伤其实改变不了任何事情,只能感动了自己。

他爱你,你的思念他不知道。他不爱你,你的思念他不想要。如果有爱,远隔千里就尽快团聚。如果无爱,就昂首走开,别让多余的思念处处碰壁,结果吓跑了对方,难为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