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裡的思念隨處可見,但跨越三年卻不多見

《詩經》裡的思婦詩是常見的,正如讀到這首《召南.草蟲》,定會想起幾天前那首《周南.汝墳》。兩首詩是那樣相似,彷彿不同際遇裡的時空重合,又彷彿同一位女子在時空轉換間遊走記念。只是,她們一個在陝地以東,一個在以西,素未謀面,這一生或許也不會相見,卻傾唱出如此相同的情感共鳴和語言。

都說人的幸福都有相似之處,而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不完全贊同這句話,因為每個人感知幸福的能力不一樣,多半跟知足程度有關。而人捕捉不幸感覺的能力卻是天生的,因為幸福可以是無限大,而不幸往往容易觸及到人的底線。不然,哪有那麼多悲傷的情歌,在深夜裡陪人渡過,哪有那麼多朋友間的感同身受。對不幸的相似感覺,才是人們共通的情愫。

詩經裡的思念隨處可見,但跨越三年卻不多見

就像這首《召南.草蟲》裡的思念苦,愛過別人的人,誰沒嘗過?

這首詩寫了一個女子對遠征服役丈夫的想念,不同於《周南.汝墳》的是,詩文裡的時間和空間都被放大了太多,時間跨度更長,空間變換更多,在《詩經》裡也是不多見的,原文如下: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陟彼南山,言採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

陟彼南山,言採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

喓:yao(一聲),蟲子鳴叫 草蟲:蟈蟈

趯:ti(四聲),蟲子跳躍

阜螽:fuzhong(四聲,一聲)螞蚱蝗蟲類昆蟲

亦:假如 既:已經 覯:gou(四聲)見到 止:語氣詞,“了”。

陟:zhi(四聲)登

大意是:

草裡的蟈蟈喓喓叫,螞蚱昆蟲蹦蹦跳。好久不見我夫君,憂鬱心焦好煩惱。假如我能遇到他,假如我能看見他,我的心兒才放下。

登上高高的南山頂,我要採摘鮮蕨菜。好久不見我夫君,心中憂愁停不了。假如我能遇到他,假如我能看見他,我的內心才高興。

登上高高的南山頂,我要採摘鮮薇菜。好久不見我夫君,心中悲苦解不了。假如我能遇到他,假如我能看見他,我的心情才平靜。

詩經裡的思念隨處可見,但跨越三年卻不多見

許多人對《詩經》是泛泛而讀,加上其詩文都比較簡短,且句子往往重複,讀來澀之無味,覺得情境單一,於是沒有什麼深刻的感受。其實,《詩經》的美如一杯回甘醇厚的茶,如一杯不加糖的意式咖啡,只要讀的細緻,定會有耐人尋味的情感敲打你身體的某個小神經。

這首《召南.草蟲》雖是《詩經》中比較常見的思婦詩,但仔細讀詩中的元素,你會發現它的時間跨度有點費解。第一章蟈蟈叫和螞蚱跳基本發生在夏末時節,而第二章採摘蕨菜的時節是初夏,第三章採摘薇菜的時節又是在春天。蕨菜和薇菜都是時令野菜,採摘時間不可發生在別的季節。那麼按照章節順序來看,時間次序是亂的,這不太符合詩歌的敘述結構。

詩經裡的思念隨處可見,但跨越三年卻不多見

那麼只有一種可能,這些事不會是在同一年發生的。從第一年的夏末,到第二年的初夏,又到第三年的春天。而古時候徵兵服役的時間,一般是在春夏季節。詩文中女子的丈夫走後的第二年夏末時節,伴隨著草蟲的嚶嚶鳴唱,女子發出了關於思念的感慨。然而這一年來的等待和牽掛,難道不是思念的一部分?

詩經裡的思念隨處可見,但跨越三年卻不多見

如此看來,女子的思念前後歷經了三年。時間不是靜止的,而詩文僅僅是一幅定格時間的膠片。她的想念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終止。在一次次的“假如能見到他”的幻想中,把今天的失望填充到明天的希望中去。也不知道哪一天,當她的丈夫平安回家,她已不知登過多少次南山,聽過多少鳴蟬了。

詩經裡的思念隨處可見,但跨越三年卻不多見

你可見過這樣長久的思念?從秋流到冬,經春流到夏。思念曾經是苦也是甜,但終究是一碗治癒人的湯藥,放得越久,苦味越重。沒有人願意去長久地思念另一個人,沒有回報的神傷其實改變不了任何事情,只能感動了自己。

他愛你,你的思念他不知道。他不愛你,你的思念他不想要。如果有愛,遠隔千里就儘快團聚。如果無愛,就昂首走開,別讓多餘的思念處處碰壁,結果嚇跑了對方,難為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