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抗戰期間掠奪中國179萬噸鹽,到底有何目的?

日本在侵華戰爭期間曾經計劃從中國運走大量食鹽,佔我國鹽產量的百分之七十。

  海洋國家一般是不會食鹽匱乏的。可日本例外,因為日本的溫帶氣候較為溼潤,地理位置等因素對海鹽的形成不利。在日本只有九州島才產鹽,產量也不是很高。所以從古代日本就依賴國外進口的食鹽。明清時期,日本就用走私的手段不斷從中原走私食鹽,可走私數量必定是有限的,因此日本的食鹽問題長久以來都沒有解決。維新變法後日本工業化程度加強,鹽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可日本自產鹽還不足需求的百分之二十,於是日本只能從鄰國進口食鹽。日本在清朝進口最多的商品就是食鹽。

日本在抗戰期間掠奪中國179萬噸鹽,到底有何目的?

  日本出口食鹽,清政府獲得了很大利潤,日俄戰爭時期,日本軍隊於東北搶購食鹽,價格低的非常可憐。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撤進關內,日軍很快就佔領了整個東北全境。他們將視東北為了本國的資源基地,在東北站穩了腳跟以後,日本開始推行全面的配給制。建立了許多鹽業公司,從百姓的手裡去低價收購了大量食鹽。通過這種手段,日本先後從東北運走了有幾十萬噸的食鹽。二戰期間,中國的華北和江淮的食鹽,也都在日本的控制之下了。

日本在抗戰期間掠奪中國179萬噸鹽,到底有何目的?

  1937年,中國的全面抗日戰爭開始了。隨著局勢變化,日軍先後佔領了華北、江淮等廣大地區。江淮地區當時是中國食鹽的最主要產地。佔領了江淮地區後,日本在江淮食鹽產地開始推行經濟管制。原鹽在當時每噸的交易價格是五十多元,日本管制機構卻以二十四元的低價收購價,等於是變向掠奪,一直到日本投降。壓制食鹽收購之外,卻高價出售鹽。每噸原鹽24元,成品鹽居然要到9000元以上,後期甚至到了3萬一噸。

日本在抗戰期間掠奪中國179萬噸鹽,到底有何目的?

  百姓們在這樣的管制下實在是無力購買食鹽了,於是引發了鹽荒。海州地區甚至因為食鹽爆發了起義,有一百多人偽軍100多人被打死打傷。從1937年到1945年,日本控制區的食鹽價格足足上漲600多倍。以鹽業為生的工人們很多都加入了地方的游擊隊。在日本投降後,中國鹽業經過了一段時間調整才最終穩定下來。今天日本依然是世界上最大食鹽進口的國家之一。

日本在抗戰期間掠奪中國179萬噸鹽,到底有何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