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精神分裂或者雙向情感障礙等精神病的家屬,生活過的怎麼樣?

隋師傅



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的幸福和不幸的時刻。家裡有精神分裂或者雙向情感障礙等精神病的家庭,他們或許在生活中會遇到很多麻煩,但他們也很可能在生活中還是能享受家人帶來的快樂。


不知你想了解的是他們哪方面的情況?此外,是什麼原因,讓你對他們的生活有了這樣的好奇呢?


心理諮詢師明德


我的母親就是雙向情感障礙,她是從年輕的時候就間歇性的有一些症狀,發作的時候,不想動,老想睡覺,不想吃東西,也去醫院看過,他們給的答案也各不相同,也吃過藥,住過院,因為當時也不算嚴重,而且是間歇性的,再加上家人也都不懂是怎麼一回事,所以一直也沒有重視(應該早點重視起來)。後來大學畢業,從山東來到上海工作,而且在上海成家,她的病情好像加重了,嚴重的時候,她會打人,懷疑有人跟蹤她,她自己跟我說也有想過自殺……當時,真的是很擔心,在縣城醫院、市區醫院都看過,但都沒有根治,過一段時間,當碰到什麼煩心事,她又會發作。直到2016年,第二次來上海診斷的時候,醫生確診說是雙向情感障礙,(之前有說是癔症,有說是精神分裂,)並建議長期吃藥治療,所以從那時起,一直堅持吃藥,先是在上海這邊配藥,後來是在老家當地拿藥,應該說效果還是很明顯的,這兩年,尤其是這一年多來特別穩定,碰到什麼急事也都能平靜,我們過年回老家的時候也不焦躁了,可以說完全恢復正常吧,當然藥還是一直吃著,雖然吃藥有一定副作用,但還是希望鞏固住以後再停藥。

作為一個病人家屬,想跟你分享幾點個人的感受:

1、好好的理解病人

作為病患本人應該是很痛苦的,吃藥、住院是其次,關鍵是他們內心的痛苦,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所以,做為家人一定要多多理解他,多跟他交流,多關心他,多鼓勵他,多給他支持,多給他信心,這種支持與理解,對他戰勝疾病很重要。

2、病人家屬要有樂觀積極的心態

我能體會到自己親人生這種病的那種負面的感受,前幾年的時候,我一想到母親的病痛就想流淚,感到自責,還有一股莫名的消極,感覺像有股大石頭壓在心頭。但是後來,我覺得自己不能這樣,這樣還是自己內心不接受母親的病情,對於母親,對於自己,對於家庭都不好。所以,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去正視母親的病情,不管它有多麼頑固,去多多理解接受母親,她的痛苦,她的苦痛。只有身邊的人樂觀起來,勇敢的面對疾病,病人自己才有信心去面對,而且得到支持,而這種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甚至比醫生和藥物更有價值。

3、醫生藥物和心理疏導相結合

我個人感覺這個疾病的根本解決還是靠病人內在的心理成長,是要她自己在內心真的放下一些原來放不下的東西,接受一些原來接受不了的東西,唯有如此,這個病才有可能真正根治,所以,還是關鍵還是要打開病人的心鎖。醫生和藥物所起的作用是什麼呢?也要相信專業,相信科學,如果病人真的處於發作狀態,處於危險狀態,我們也必須對他進行干涉。藥物的干涉,雖然不會讓她根除病根,但可以先管住病人,先控制住病人,心理疏導必須是在相對穩定的基礎上才可以做,如果她始終是狂躁的狀態,什麼疏導都不可能發生。

4、接受

接受病人,接受疾病,接受一切可能的現實,抱著一顆接受的心去面對,相信一定會好起來的。


體驗式培訓師羅雲彬


首先是經濟上大多比較困難,因為患者本身喪失勞動能力,而且還需要家屬專門抽出至少一個人辭職護理和監護患者,其經濟狀況可想而知;

再加上由於患者患病所帶來的“病恥感”和周圍人的歧視和白眼,家屬面臨著巨大的精神負擔和心理壓力。

常常有家屬對我們說:

“自己都快要崩潰了!”

我還經歷過一個患者母親因女兒久治不愈,屢次復發,不堪重負而最後以自殺了結自己生命的悲劇。

可見其生活負擔和精神壓力何其之大!

這就需要我們國家要在醫保政策上向這些罹患精神疾病的人予以傾斜和關照,增加其報銷比例;

各級民政部門和殘聯機構也應進一步加大補助和救助力度,併力所能及地安排精神殘疾患者的就業,以減輕其家庭負擔;

各級精神衛生機構的醫護人員除給患者進行診療外,多關注患者家屬的心理健康問題,在這方面,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早在30年前就開始每週給家屬做“健康講座”,是我們業界學習的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