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16世纪,中日韩三国大战的前因后果,以及蕴含的重要启示

导语

提起万历皇帝朱翊钧,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二十八年不上朝,因此有人认为万历皇帝是个甩手掌柜,昏庸无能。然而实际上万历皇帝只是不爱上朝,他还是照常批奏国家大事,而且对国事有着自己的明确判断。从政治上看,他有非常清晰的见地,例如他明白国家的财政开支不能仅依靠农业,而要从商业税收入手,让那些富得流油的工商业者也分担一些国家的负担。从军事上看,万历年间的三场大规模军事行动,宁夏之役、朝鲜之役、播州之役都巩固了中华疆土,维护了明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

漫谈16世纪,中日韩三国大战的前因后果,以及蕴含的重要启示

抗日援朝战争

然而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抗日援朝战争,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这是一场被大多数中国人遗忘的战争,大部分人对此次战争的印象,大概就是明朝将领邓子龙不幸在这场战役中身亡。同时不少历史学家对此次战役的评价不太正面,后世无数文人政客都说,这次战争是导致大明帝国衰败的原因之一,更有朝鲜也就是现在的韩国,常把这场因为明朝出兵艰辛援助才得以胜利的战役,视为是朝鲜能臣的功劳,甚至还有人给大明帝国的将士,贴上了无能的标签。但实际上这次战争意义非凡,它一举奠定了战后300年的东亚政治格局。

那么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为你阐述为什么说明朝抗日援朝奠定了300年的东亚政治格局?

第一:抗日援朝不是万历皇帝的一时兴起,而是权衡利弊后做出的一个决定。

第二:经过为期一年的人臣倭乱,中日双方由战略进攻转为防守。

第三:中日双

方虽罢手言和,但却没能达成共识,这为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埋下了伏笔。

一、抗日援朝不是万历皇帝的一时兴起,而是权衡利弊后做出的一个决定。

1591年,也就是万历皇帝十九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结束了日本100多年的战国动乱,实现了统一。走上权力巅峰的丰臣秀吉开始显露了勃勃野心,他不再满足于日本狭小的土地,开始把目光放到东亚大陆上,他制定了征灭韩土、占据大明、君临印度的作战方针。也就是说从丰臣秀吉动了脑筋开始,这场战争就已经箭在弦上了,因为此项作战计划,日本进入了战备状态,船支、铁炮加速生产,全国各地的军队集结在一起,这一系列不寻常的举动引起了许仪后的注意。

漫谈16世纪,中日韩三国大战的前因后果,以及蕴含的重要启示

丰臣秀吉

许仪后是中国人,之前在广州附近海域做生意时,被倭寇掳走,几经辗转卖到了日本,这次日本上下的异动让他察觉到,恐怕日本是要对海外用兵,而日本孤悬海外,对海外用兵,唯一的可能就是攻打朝鲜。可是当时朝鲜是大明的藩国,如果朝鲜被攻击,大明势必要出手相帮,这恐怕会引起一场混战。许仪后越想越不安,于是开始暗中调查,调查的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因为丰臣秀吉的目标压根不是朝鲜,而是以朝鲜为跳板,最后占领并统治中国大陆。

始终不忘祖国的许仪后,就想着把这个消息,尽快告诉大明,但他担心如果只是汇报简单情况,大明不知真假,未必会引起重视。于是他决定要递交一份有理有据的报告,为了这份报告,他找来了另一位中国人郭国安帮忙,郭国安身处日本军营,收集情报颇为便利,很快两人就拟写了一份5000字的报告,报告里写到了日本要挑起战争的原因、日军的作战计划以及大明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这一份分量十足的报告,最后托一位中国商人漂洋过海带到了大明,当大明拿到这份报告时,距离日本向朝鲜正式开战仅有44天。

漫谈16世纪,中日韩三国大战的前因后果,以及蕴含的重要启示

奏章

就在数天之后,大明又接到了一份奏章,内容和许仪后的这份相差无几,都是说日本要攻打朝鲜,最后占领中国大陆。而第二份奏章的消息来源,是曾在日本本当兵的苏八,背井千辛万苦逃回中国,告知官府的。这两份报告的来源彼此独立,但情报内容却几乎一致,让人不能不信,内阁很快拿出了应对之策,只是天津到江浙、福建等处边境,镇守督抚整顿兵士严备海防。

1592年,也就是万历二十四年,丰臣秀吉的十几万大军渡过朝鲜海峡,于4月13日在朝鲜釜山登陆,开始了侵朝战争,而朝鲜根本无还手之力!自从明初太祖朱元璋把朝鲜定为永不征伐之国后,朝鲜已经安享了200多年的和平,这200多年的安逸日子,让朝鲜的整个国防体系呈现出崩塌状态,连在边境上抵御女真人的战斗力都没有,更不用说抵御日本军队了!因此,日军进入朝鲜军民望风接馈,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间,朝鲜三都失守,八方瓦解,日军几乎占据了朝鲜全境。

漫谈16世纪,中日韩三国大战的前因后果,以及蕴含的重要启示

朝鲜国王李岩

朝鲜国王李岩一直逃到靠近中国边境的益州,然后频繁派出使节,请求明朝出兵增援。在这之前,当日本即将入侵朝鲜的消息传到北京时,文武百官的态度是大明要做的是严守海防,不要参与战争。但万历皇帝已经敏锐地意识到,朝鲜是中日之间的防线,而这道防线不堪一击,如果放任日朝两国交锋,恐怕很快就会波及大明。既然日本攻打朝鲜已经无法避免,那大明唯有占得先机,方能有取胜之机。可是万历皇帝有他的苦楚,当时大明还在处理宁夏之乱,而且群臣对援朝一事表示反对,万历皇帝再仔细考虑后发布了这么一道御令,御令要辽东部队应援朝鲜,并发银两万两,赴彼国靠军。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万历皇帝思考问题的周全,首先应援这个词很宽泛,在鸭绿江接应朝鲜国王算是应援,出兵平壤也是应援,打到日本去也是应援,而到朝鲜赏赐军队则是为出兵冠上一个名头,你总不能阻止我大明给藩国犒赏吧。这样一来,反对者的嘴就被堵住了,这道御令可谓是万历皇帝下了一招,进可攻退可守的好棋。所以当朝鲜短短两个月不敌日军时,辽东部队立即按照事先商定好的方略,进入朝鲜。6月15日,大明军队终于渡过了鸭绿江,这支军队规模并不大,只有1029人,但都是身经百战的辽东骑兵。这一步揭开了亚洲史上极为重要的万历皇帝朝鲜战争的序幕。这一次战役朝鲜和韩国称之为人臣卫国战争,日本称之为征韩之战。

二、经过为期一年的人臣倭乱,中日双方由战略进攻转为防守。

抗日援朝战争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592年,以日军登陆釜山为开端,因为恰逢壬辰年,因此被称作壬辰倭乱。第二阶段是1597年中日和谈无果后,日军再次侵朝这年是丁酉年,因此被称为丁酉再乱,在这一部分我们就先来看看壬辰倭乱的经过。

漫谈16世纪,中日韩三国大战的前因后果,以及蕴含的重要启示

壬辰倭乱

1592年,第一批明军跨过鸭绿江的那天,朝鲜平壤沦陷,为了收复失地,先头部队直扑平壤,当时平壤城内的日军有两万余人,统帅是所向披靡的小西行长。明军在没有一套完善的战斗方针的情况下,在一个雨天杀到了平壤,当时城内一片泥泞,骑兵的活动受到了很大限制,而且因为大雨滂沱,明军携带的火器根本派不上用场。就这样,明朝骑兵和日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就遭遇了惨败,将领中弹身亡,剩余的士兵连忙撤退。

当时日本的军事力量,应该算是三国中最优的,因为刚结束了日本战国动乱不久,军队作战经验丰富,并且军队已普遍配备了火铳、火炮等武器,实战威力较强。明军这一次受挫,让万历皇帝认识到日军的强悍战斗力,想要和日军匹敌,万历皇帝就想到了刚平定了宁夏叛乱的李如松,于是同年10月诏命李如松为防海御倭总兵官,统领4万大军再度前往朝鲜援助。

漫谈16世纪,中日韩三国大战的前因后果,以及蕴含的重要启示

李如松

李如松确实不像之前的将领那般莽撞,他在正式开打之前用了个谋略,他一边部署作战方针,一边联系了小西行长,声称可以进行和谈。为了提高和谈的可信度,李如松还先后派出了三批使者,在小西行长认为议和有望后,就在平壤城内夹道欢迎李如松一行人到访,谁知就在日本人夹道欢迎时,大队民军协同朝鲜军队兵临平壤城下,要和他们来一场硬仗。这一场硬仗打了一天一夜,最后的结局就是日军带着不到5000人的士兵,退出了平壤,而明军和朝鲜军堵截伏击了一部分南逃的日军,随后光复了黄海、平安、金鸡等地方,虽然朝鲜的一些失地收回,但中日双方均损失惨重,明军伤亡数千人,日军伤亡则超过万人以上。

当然在抗日援朝的壬辰倭乱中,朝鲜军队也发挥了一定的功效,其中无法绕过的一个名字就是李舜臣。李舜臣是一名海军将领,1592年3月日军登陆釜山时,当时的水军将领不仅吓的屁滚尿流,还把军舰武器全都沉入海底,解散了部下。在此情况下,李舜臣就自动挑起了海战的大梁。为了赢得海战胜利,李舜臣改进了传统军舰,因为改造之后的船舰,外观很像海龟,便起名为龟船。龟船结构轻巧、简易而坚固、传送快、火力大,而且龟船上有70多个孔洞,可以放枪炮或射箭,再加上李舜臣用兵机动灵活,经常集中力量以多击少,聪明的打法加上给力的船舰,大大提升了朝鲜水师的能力值。

为了与朝鲜水师进行决战,日本水师在聚集岛一带集结,准备兵分三路,向朝鲜水师发动进攻。1592年7月7日,李舜臣将集结于聚集岛的日本水师,引至闲山岛附近水域决战。李舜臣选择闲山岛作为决战之地,是因为这里有着宽阔的深水环境,易于设置埋伏,可以向日本舰队进行包围、歼灭。在决战开始不久后,朝鲜水师的战船就将日军包抄起来,同时龟船直接撞向日军舰队,很快便撞翻了日军舰队前列的几艘大船,而其余的朝鲜战船也奋勇杀敌,结果日军的61艘战舰被击沉,这就是文明于世的闲山岛大战。经此一战,李舜臣声名大阵,日本也因此失去制海权,难以运送战略物资。

漫谈16世纪,中日韩三国大战的前因后果,以及蕴含的重要启示

1593年元月24日,明军的三千精兵奔赴当时朝鲜开京,也就是今天的韩国首尔,结果在路上突然遭遇日军,双方一言不合就开打,当时明军碰到的是日军的前锋小队伍,所以明军很快就将这支小队伍击败了。但很快日军主力两万余人闻讯而来,明军撤退不及,被日军包围在一个名叫碧蹄馆的地方,李如松知道了这个消息后,连忙带着一千亲卫赶来救援,却也陷入了碧蹄馆的重重包围之中。这时日军听闻明军正在赶来增援的路上,因为不知消息真假,担心万一明军的主力敢到,反而自己会陷入被动,于是开始往京城方向撤退,这一站就这么草草结束了。

中日双方在碧蹄馆之战后,都不敢轻举妄动,或者说都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先说明军,明军经过了几次大战后损兵折将,其中战马死了1.2万批,骑兵战斗力下降,而且因为朝鲜后勤补助没能跟上,军队粮草严重的不足,而日军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日军虽然战斗力强,但是各军团的是相互独立的,有点各自为战的意思,在几场硬仗之后难免士气低落。而且因为李舜臣控制了南部海域制海权、后勤补给严重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中日双方都空前默契的由战略进攻转为防守,一时间战力陷入了相持阶段。日本太阁丰臣秀吉见状,就于1593年4月29日下令各军火速从开京后撤,至此抗日援朝战争的壬辰倭乱就告一段落了。

三、中日双方虽然罢手言和,但却没能达成共识,这为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埋下了伏笔。

前面我们说到了,在碧蹄馆之战后,中日双方都选择了防守,也是从这个时候起中日双方开始议和。说到议和就不得不说这次议和中的重要人物沈惟敬。沈惟敬可以说是一位传奇性人物,他是一名商人,因为会日语便作为了当时明朝对日外交谈判的首席代表,前往日本谈判。

漫谈16世纪,中日韩三国大战的前因后果,以及蕴含的重要启示

沈惟敬

1593年9月,沈惟敬抵达平壤,见到了小西行长,在和小西行长的谈判过程中,沈惟敬的发现谈来谈去,日本都在提出各种不平等条约,例如要把朝鲜平壤以东给日本之类的,这场议和的谈论时间长达四年,并且没有实质性进展。因为明朝不会接受日本开除的不平等条约,而日本也不愿什么都没捞着就议和了,显而易见,这一场没有达到各自目的的议和,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

那么这场议和为什么还会持续这么长的时间?主要问题就在于沈惟敬,沈惟敬在谈判后并没有把情况如实相告,他和万历皇帝说丰臣秀吉认输了,请求我们给他册封,而小西行长那边也采用了欺上瞒下的套路,他和丰臣秀吉说大明准备为此次战役谢罪,但这种忽悠终究是纸包不住火的,最终万历皇帝和丰臣秀吉意识到,这次议和完全就是八字还没一撇儿,而且不会谈拢的。

漫谈16世纪,中日韩三国大战的前因后果,以及蕴含的重要启示

于是在双方休战四年之后,在1597年的2月,丰臣秀吉派出十四万大军水陆并进,气势汹汹的再一次进攻朝鲜。抗日援朝战争的第二阶段,丁酉再乱开始了,对此大明连忙派兵部尚书率军驰援,在朝鲜军队的密切配合下,日军损兵折将。1598年1月,日本大军来朝,当时的右检督御史十分害怕,来不及下令通知大家,就自己先跑了,将领跑了,各部队自然也就跟着跑,此时日军又紧追不舍明军难掩败事,就只是这一场战役,明军就损失器物无数,伤亡达2万余人。更令人可耻的是战后御史还谎报军情,称此战大捷。当然在事件败露后,御史等人就被罢了官。除了陆地作战没能取得佳绩呢?水军的表现也一度不尽人意,日军吸收了几年前水军惨败的教训,使用反间计让李舜臣被罢免,没有了李舜臣,朝鲜水军不敌日军,几近覆灭,好在朝鲜又及时启用李舜臣。

漫谈16世纪,中日韩三国大战的前因后果,以及蕴含的重要启示

邓子龙

1597年8月28日,李舜臣指挥水师在鸣梁海峡与日本水师决战,完成了以弱胜强,挽救朝鲜败局的壮举。1598年8月,丰臣秀吉病逝,这场因为丰臣秀吉的野心而发动的战争,似乎也没了多大的意义,于是日军将领开始无心征战。同年10月日军开始撤退,11月中朝军队想把日军一举歼灭,先后镇压了多次起义和兵变的明朝将领邓子龙,和李舜臣一起到陆梁海战截击日军,当时邓子龙已经年过七旬,但却依旧意气风发,他自为前锋率领三艘巨舰向日军进攻,一时间日军死伤无数。但可惜的是因为其他战舰起火,烧到邓子龙的战舰上,战舰起火,邓子龙无路可退,壮丽牺牲。而他的搭档李舜臣,也因为在和日军的混战中,不幸身中流弹而亡。这场陆梁海战以中朝联军获胜而结束,只是在战斗中我们失去了两员大将。

1599年4月,明军也撤出朝鲜,这场前前后后打了7年的抗日援朝战争正式宣告结束。

四、总结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这篇文章的内容。我们首先说了:万历皇帝年间的抗日援朝战争,是由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侵略朝鲜开始的,而日本之所以出兵朝鲜是要以朝鲜为跳板,最后占领并统治中国大陆。万历皇帝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对方国朝鲜伸以援手,在日本进军朝鲜两个月后,明军跨过鸭绿江,开始了七年的抗日援朝。

漫谈16世纪,中日韩三国大战的前因后果,以及蕴含的重要启示

其次我们说了:抗日援朝战争的第一阶段,也就是1592年以日军登陆釜山为开端的壬辰倭乱。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大明和朝鲜军队都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品尝过胜利的滋味,也有过失败的苦楚,直到碧蹄馆之战后,因大明损兵折将严重以及粮草补给不足,由战略进攻转为防守,而日本也因为士气低下和粮草问题选择按兵不动。

最后我们说了:抗日援朝战争的第二阶段,也就是1597年中日和谈无果后,日军再次侵朝的丁酉再乱,中日双方虽然罢手言和,但实际上没有达到各自的目的,在议和彻底无望之后,丰臣秀吉再次出兵朝鲜。这一回的战况相较之前愈发惨烈,明朝将领邓子龙和朝鲜名将李舜臣,皆在这一阶段的战争中壮烈牺牲。

1598年8月丰臣秀吉病逝,同年10月日军开始撤退,这场抗日援朝战争打打停停,先后持续了七年,大明、朝鲜、日本三方博弈,但从最后的结局来看,似乎没有赢家。对于明朝来说,长达七年的战争让其军事和经济上都受损,百姓负担加重,有野心的少数民族蠢蠢欲动,这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漫谈16世纪,中日韩三国大战的前因后果,以及蕴含的重要启示

德川家族

对于朝鲜而言,从几尽亡国到复国,整个过程生灵涂炭、百业萧条。战后整个国家元气大伤,朝鲜也因此和日本断绝往来,直到之后朝鲜去日本,两国关系才算缓和。而日本的丰臣秀吉因为此战失败,失去了国民的信任,他的权力逐渐被德川家族取代,日本也开始了新的时期。总之经过这场战役,东亚的格局进行了一次重新洗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