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的担当——北宋才子苏轼永不放弃的人生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清〕蒲松林

现在我们就来谈谈北宋年间最出色的文化人,一代才子苏轼是怎样面对人生的。他有过惬意,有过风光,也有过悲伤和落魄,生活中的虚荣浮华在他眼中就是过眼云烟。苏轼的一生是在不断逝去又不断涌来中渡过的,宦海沉浮中,他没有气馁,而是从容面对永不放弃!

文化人的担当——北宋才子苏轼永不放弃的人生


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过职。因“乌台诗案”于元丰三年(1080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重新得到了重用,调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后又出任多地,其中两次在杭州任职。至晚年又因新党上位被贬惠州,儋州,后又再次复出,再次被贬,就是这样起起落落一生。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北宋最有成就的文学家,书画家。还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人。

苏轼的文学贡献与情怀

苏轼除诗词外,散文著述也颇丰。属开放豪爽一派。与黄庭坚,辛弃疾,欧阳修并称于世。擅长文人画,墨竹,怪石,枯木。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领域的成就非常突出,古时文人受时代局限,多是读死书,几乎没有人不是“皓首穷经”,写文章多是借用典故和圣言圣语来辨析论述人和事物,很少有人有个性的观点和主张,而苏轼则喜欢个性化,创造性地提出自已的看法和主张。

文化人的担当——北宋才子苏轼永不放弃的人生


(一)词作的创新

在词作方面,苏轼对词体大胆地进行了革新,突破了词局限于“诗经”的惯性思维,使词从单一的音乐附庸升华为可以独立抒情的诗体。使词的发展方向和格局从旧词体中突破,从而提升了词的文学地位。

(二)诗作中毫不掩饰的风格

苏轼的诗作颠覆了传统概念,把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看法,都亳不掩饰地表现在诗作中,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意韵酣畅淋漓。

(三)文章,多样化的文学艺术风格

苏轼主张写文章要尊重客观事理,行文之文理要自然。特别在乎语言的创造性与时俱进,他在求变中形成了自已的风格。对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精炼性作了深入的研究,苏轼为后代文人树立了光辉榜样。

如:

他酒后即兴写的《洞庭春色赋》……自然流露了他那清新脱俗,独具一格的风格。意韵中却玩起了遐想

文章中写道:

“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潺。追范蠡于渺茫,吊夫差之茕鳏。属此觞于西子,洗亡国之愁颜。”

大意是说,虽然他醉卧在凛冽的松风中瑟瑟地缩紧自己的身体,却不忘掬起春天里潺潺流动像美酒一样的清泉。就在此刻他仿佛自己梦幻般地在追着春秋战国时的智者茫蠡,似乎穿越了时空在凭吊着吴王那孤零零的身影。好像是告诉不幸的西施——“用这杯酒一样的泉化水去洗刷她那,因亡国带来的愁怨而衰老的容颜。”

文化人的担当——北宋才子苏轼永不放弃的人生


苏轼在京都时,喜欢出入于王楼公馆,秦楼楚馆。那时很少接触底层百姓。不是他不想,也许是少有机会吧!苏轼在官场的生涯是跌宕起伏的……

有一次他被贬到边缘地区,他的政敌为难他,对他实施了“三不”禁令,“不准吃官粮,不得住官房,不得签公事。”反正体制内的福利没他的份,他只好自己弄吃的,自己去租民房住。

到了这个地步,原先他去过的那些秦楼楚馆,王楼公馆是无缘光顾了。走不了高端路线,他就走低端路线,于是便与下层人民打成一片。他不管是长老,小伙还是小孩,也不管是打鱼的,做小生意的,作田的,苏轼一律不拒,跟他们友好往来,常常在一起聊天侃大山——“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这就是苏轼的个性:性爽,率真,喜欢美食和运动,交游广阔……


文化人的担当——北宋才子苏轼永不放弃的人生


初次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其父苏洵带着苏轼,苏辙兄弟俩首次赴京,参加朝廷的科考。二十一的苏轼和十九岁的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呵护下,自偏僻的西蜀地沿江东下,风餐露宿地行了数月,于嘉祐二年(1057年)来到了京成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大神级人物,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晓臣。这俩人都是文坛的革新派,倡导开创性的文风。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清新脱俗的文风,获得了主考官的赏识。不过,欧阳修却误认为是他自己弟子曾巩之作。为避嫌,本来是第一名,却降为了第二名。

苏轼文中所写:

“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日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意思是说,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而赞美帝尧用刑宽大。"

当欧,梅俩考官看到文中这段话时,觉得写得非常妙,有深意,道明了治理国家时,君臣唱红脸和白脸的绝妙。这二位考官却不知道这些话的出处。于是在苏轼拜见他俩时,便问苏轼文中所述典出何处。苏轼回道:“此语无出处,乃小生自己所作。”欧阳修因此对敢于创新的苏轼赞赏有加。于是高度点评了苏轼不但善读书,还有善用书的特别能力。并预见了苏轼以后的前程……

文化人的担当——北宋才子苏轼永不放弃的人生


——得到了主考官的赞美,苏轼的名声便轰动了京师,每当苏轼写出新的作品,便会疯传京师。大家都争着一睹为快。

仕途,责任,永不言弃的人生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期间他的仕途生涯还算是一帆风顺的。

自王安石于1069年开始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便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于是王安石让御史在皇帝面前说他的过失。苏轼知道在京城没法呆了,被迫申请离京任职。先后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潮州等地。

1079年三月间……黄河在曹村缺口,此时的苏轼正在担任徐州知州。他身先士卒守护在抗洪第一线,当洪水从决口汹涌地冲向城墙时,苏轼紧急动员全体军民紧守岗位,并从容地指挥大家加固防洪设施。部分富户想偷偷地出城时,当看到太守亲自把守在城墙上,也就打消了出城的念头。也跟着拿来畚箕铁锹出来修筑堤防。洪水期间,苏轼搭建小屋住在城墙上。一直到洪水退去。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往湖州任知洲。上任后,按惯例给神宗写了一封书信——名曰:《湖州谢表》。就是这封书信,给苏轼带来了祸端。

怎么一回呢?原来苏轼写文章摆脱不了诗人率性而为的性格,就连公文都是如此。习惯了……来一点个人感觉和色彩。信中一句“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本就扎眼!后又添上一句“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曲解为“愚弄朝廷"说他‘’妄自尊大”,“衔怨怀恨”,“指责乘兴”,“包藏祸心”。并且说他讽刺政府,对皇上极为不尊。

文化人的担当——北宋才子苏轼永不放弃的人生


随后又从苏轼的所有诗作中,寻章摘句,挑出他们认为有隐喻中伤朝廷的言词。墙倒众人推,一时间人云亦云,倒苏之声鹊起!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解往京师,不少人受到牵连。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被判入狱103天,要不是宋太祖时,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条款,苏轼也就一命归西了。

起起落落间,苏轼被,一贬再账,从杨州到定州,从定州到惠阳,官越当越小,他却从不气馁,依然那么自信,开朗,明理。六十二岁时,苏轼被一叶小舟送到了边远荒凉的海南岛。他不但没有消极对待自己的处境,还积极办学,不少学子闻风赶来求学。在这个从未出过人才的地方,苏轼培养出了一批出类拔萃的学子。

正如他自己所题诗曰:

“沧海何曾断地脉,诛崖从此破天荒。”

苏轼自然成了儋州文化的开拓者,于是这地界上便有了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还有了东坡话,东坡肉。这些无不见证了人们深深的缅怀之情!

到了宋徽宗时苏轼北还途中病逝于常州。

结语

苏轼不但文学成就突出,在其他方面也是非常优秀的,苏轼的人格魅力,体现了文人的责任和担当。时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把民众利益装在心上。可见他的胸怀之大!对于个人得失他不屑一顾,他很少计较个人得失,起起落落间,能够正视人生,乐观对待生活和工作。

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大凡真正有才学,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是有道德要求的,人性,物性的本能,原来都是以牺牲自己来保证生命的延续。苏轼一直贯穿在这个理念里不动摇,他坚持了不忘初心人生最朴素的真理。他坚守了文化人的担当,并永不放弃自己的人生及人生原则。

而时下,我们都忙着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忙着去用金钱堆砌我们的幸福,我们的欲望在膨胀,我们的灵魂在麻木,我们在唯利是图充满诱惑的‘’黄金时代‘’里寻找自己的定位。我们高兴了吗?我们幸福了吗?高度精神滋养亏欠,使我们的心灵也在枯竭。


岁月也许会让我们变得不认识自己,但在心灵深处,依然还是原来的我们,只不过原来的我们好像失去了出口,正在惶恐不安里,在意乱心烦里……

——文|文史轻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