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善」候鳥流連

冬去春來,萬物復甦,北京卉木萋萋、芳甸滿英。浩浩蕩蕩的候鳥大軍,從南向北,日夜兼程,飛越山川湖海,在這片山水相依的城市歇腳、補給。它們,有專程“赴約”的老朋友,也有初次來訪的新朋友。

據市園林綠化局統計,從今年1月份至今,全市88個候鳥監測站已累計監測過境候鳥140餘萬隻,較往年同期有所增加。這其中,有東方白鸛、青頭潛鴨、震旦鴉雀、黑鸛等不少珍稀鳥類光臨。它們的“造訪”,是京城春日序曲的美妙音符,也是首都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的生動註腳。

「首善」候鳥流連

“國寶”黑鸛飛去復歸來

暮春,京郊平谷22萬畝桃林漸次開放。點點桃紅,與山巒間或深或淺的綠色交相輝映,像是“點彩派”畫師的技法。

“畫卷”向北延伸,在平谷大華山鎮和鎮羅營鎮交接的山坳中、洳河上游,坐落著一座西峪水庫。這裡的青山綠水,是候鳥停歇的理想之所,也是北京市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之一。

在水庫邊土生土長的金海青,是西峪水庫野生動物監測站的工作人員。從2008年開始,他便與水庫周邊的鳥類朝夕相處,觀鳥、數鳥、監測鳥情。

4月8日,記者來到西峪水庫,在周邊的淺灘處找到金海青。彼時,水如碧玉山如黛,淺灘上的蘆葦蕩卻是一片蕭瑟。“等過些日子,天氣再暖和些,草叢就綠了。綠鷺、夜鷺、池鷺、黃葦鳽等都會陸續飛過來。”金海青說,“這些鳥類生性膽怯,喜歡在草叢裡隱蔽。”

說話的工夫,一陣陣短促的鳥鳴迴響山谷。“那是喜鵲在捍衛自己的領空。”金海青遞給記者一個高倍望遠鏡,指著水面的東南方向說,“你看,那裡有一隻黑鸛正在空中翱翔。對‘土著’喜鵲來說,它可算是‘不速之客’。”

透過望遠鏡,果然有一隻全身羽毛呈黑色、腹部純白色,長喙、腿腳部呈硃紅色的黑鸛,在天空中翩翩起舞。黑鸛是世界瀕危鳥類之一,其東部種群在我國僅有1000多隻,被列為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金海青把黑鸛當作水庫的“貴客”,它們每天出現的時間、數量、活動範圍,他都銘記於心。“2月13日,來了兩隻,停留一週後飛走了。4月5日又飛來一隻,最近我每天來水庫,都先看看它們在不在。”他說。

黑鸛、白尾海雕、大天鵝、鶚、鳳頭鸊鷉、小鸊鷉等珍稀鳥類,頻頻出現在金海青的監測日記裡。據平谷區園林綠化局統計,全區3個監測點,今年1月份至今,共監測到鳥類50餘種、8萬餘隻。

「首善」候鳥流連

“挑剔精”青頭潛鴨現身大石河

據最新數據研究,全球有9條候鳥遷徙通道,其中有4條與中國密切相關,分別是東亞-澳大利亞、中亞-印度、東非-西亞、環西太平洋線路。北京不僅處在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上,且同時位於我國東北地區向華北地區的過渡地帶,是許多候鳥春秋兩季遷徙的必經之路。

雖然是必經之路,但要想引得候鳥過境“打尖兒”,位於遷徙通道上的“服務區”環境必須適宜它們生存。

十幾年前,北京由於環境因素和自然棲息地的萎縮,很多敏感的候鳥都被迫避開了常年的“航道”,青頭潛鴨便是一例。

青頭潛鴨曾作為我國數量最為豐富的野鴨之一,是遷徙性鳥類,每年3月中旬從南方越冬地遷往北方繁殖,10月中旬開始飛往南方。這種鳥對環境變化極為敏感,對棲息地環境質量要求也很高。

上世紀80年代,在北京頤和園的昆明湖,曾有人觀察到數以百計的青頭潛鴨。但近幾年,青頭潛鴨在全球僅有約400只,已作為極危物種,被納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北京也極為罕見。

今年春天,房山區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巡查到大石河紅領巾公園時,卻驚喜地發現了6只青頭潛鴨,在京城“鳥友”圈引起一陣轟動。

“鳥友”們扛著“長槍短炮”紛至沓來,遊客慕名而來,當地的工作人員也變得格外忙碌。“區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聯合森林公安派出所、區水務局、屬地政府,總共安排了六七個‘保鏢’日夜守候青頭潛鴨。每天有人輪流巡邏公園的周邊區域,及時勸阻市民遠離候鳥棲息水域,儘量不打擾到它們。”房山區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主任張偉說。

「首善」候鳥流連

北京地區鳥類增至450種

鳥類專家蔡其侃編著的《北京鳥類志》,是我國第一本首都的鳥類志專著。據書中統計,上世紀80年代,北京地區有觀測記錄的鳥類有344種。

“2014年,我在編寫出版《北京鳥類圖鑑》的時候,記錄到的鳥類已達到448種。”鳥類專家趙欣如說,“二三十年的時間,北京新增鳥種記錄有100多種,這是一個很大的增幅。”

宋曄是北京猛禽遷徙監測項目的負責人,從2012年開始至今,他與25名愛鳥志願者一起,在北京百望山、小西山兩個點監測猛禽遷徙。

“2012年,我們系統地記錄在北京遷徙猛禽的種類,一開始是26種。但這些年,數字一直在不斷增加,新的猛禽紀錄包括松雀鷹、鳳頭鷹、黑耳鳶、蛇雕、高山兀鷲等。到2019年,我們總共記錄到了33種猛禽,這個數字已經是亞洲之最。監測組相信,北京地區可能還會有1種到3種的潛力可以被挖掘。”宋曄說。

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工作人員史洋介紹,目前北京地區現在有觀測記錄的鳥類已達到450種,其中一年四季都在北京生活的“留鳥”,如環頸雉、啄木鳥、喜鵲、烏鴉、大山雀等有76種,僅佔全市鳥類總種數的16.8%。剩下都是冬候鳥、夏候鳥和遷飛過程中在北京短暫停歇的過路鳥,被稱為“旅鳥”。

不同的鳥類遷徙路線也不一樣。候鳥在北京區域內主要有兩條遷徙路徑,以秋季為例,一條是從密雲、平谷方向進入北京,繞開中心城區,從順義出京繼續往南;另一條是從延慶官廳水庫進入北京,經昌平,從房山出京往南。過境候鳥中,天鵝、雁鴨類大部分在中國境內的鄱陽湖棲息;鴴鷸類候鳥將繼續遠行,飛往南半球的澳大利亞、新西蘭越冬地。

「首善」候鳥流連

期待今秋與它們重逢

被譽為“生物多樣性之父”的托馬斯·洛夫喬伊教授曾說:“照顧好了鳥類,你就解決了世界上大部分的環境問題。”

鳥類是生態質量的晴雨表。“近些年,北京觀測到的鳥類數量增加,甚至瀕危物種頻頻出現,是值得高興的事情。”趙欣如認為,“這與北京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和對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的加大不無關係。”

市園林綠化局的數據顯示,通過多年的綠化建設,北京的森林持續增加,2019年全市就新增造林綠化面積28萬畝、城市綠地803公頃。目前,北京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4%,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9.6%,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8.46%。

北京的溼地也在不斷“生長”。從2016年開始,北京市每年啟動2200公頃的溼地恢復新建項目,大部分都在魚塘和藕田的騰退地上進行。2016年至去年年底,全市累計恢復、新建溼地8921公頃。預計“十三五”期間,累計恢復、新建溼地1.1萬公頃。

東郊森林溼地、媯水河溼地、蔡家河溼地、馬駒橋溼地……一批批被喚醒的萎縮溼地,滋潤了北京城鄉,同時也為候鳥等野生動物提供了難得的棲居場所。在近兩年的大尺度森林溼地建設項目中,都在為小動物預留棲息“驛站”與“綠島”,滿足吃、喝、繁衍、越冬等多樣化需求。

此外,今年3月進入一審的《北京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草案)》,建立了“全域常年禁獵”制度,禁止在本市行政區域內獵捕、殺害列入名錄的野生動物以及在野外環境自然生長繁殖的其他陸生野生動物。違反規定將沒收獵捕的野生動物,並處以相應罰款。這也為保護鳥類提供了法律保障。

春季候鳥的遷徙,到5月末便暫告段落。再過五六個月,當秋季來臨時,這些過境候鳥或將沿著各自的遷徙路線再次回到北京,與我們重逢。

飛去復歸來。候鳥遷徙的旅程或短或長,但它們的流連、停駐,讓北京這座城市充滿生機。

來源:北京最新鮮 作者: 張小英

編輯:夏開晗

流程編輯:郭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