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聞真的需要理想來支撐,沒有面包和牛奶

做新聞真的需要理想來支撐,沒有面包和牛奶

新聞路上飢腸轆轆

今年7月,山西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三晉都市報》和《發展導報》在頭版宣佈明日起休刊、停更。而這也不是第N個宣佈停刊的紙媒,傳統媒體進入了“寒冬”時代。

“這個月我們報社的廣告經營同比又下滑了。”

“現在誰還在看報紙。”

“我們app上的閱讀量都是假的,看後臺閱讀量都是0。”

……

這樣的話題已經成為了部門每週例會上不可避免的話題,媒體本來是吸引大家來湊熱鬧的,沒曾想自己辦的報紙都不想看,(報紙都變成了吃飯時才想起來用的墊桌紙。)報紙變成了媒體人的自嗨品!

為什麼還有人依然義務反顧的選擇記者這個職業,一個有時都會自我懷疑的職業?

對於我這個在記者行業還沒待多久的人來說,想要通過報道在社會上掀起一片波瀾恐怕是有點難度的,我進入這個行業的初心——想更清晰的看清這個世界的“顏色”,唯有這一點足以支撐我在這個人人逃離的行業堅持下去,或許哪一天我看夠了,看膩了,我也會逃離這個“冰窖”。

記者生涯從跑線開始

進入報社沒多久,部門主任就給我分了幾條線。跑線是一個記者的基本功,只有把自己所負責的線口跑活了,各項工作才能順利開展。(儘管領導給分的不是什麼好線,但是接到手上了,還是要努力把工作做好)

檔案局

“我們單位沒什麼可報道的!”

第一次跟自己線上的領導打電話對接時,就吃了閉門羹。電話不接,我就發短信,剛入職我多的是熱情,始終沒有在那家單位挖掘出新聞資源。嘗試過關注線口單位發佈信息的平臺,將一些信息、通知變成新聞稿件來發,希望能夠得到線口單位的注意,無奈當時的一把手不重視宣傳工作,事實是他們真的沒有什麼新聞,這家單位擱淺!

史志辦

“要報道好我們單位的工作,你可要經常來,多看多學習,才能準確做好我們的報道。”

這家單位跟檔案局很近,拜訪完檔案局,我想著到史志辦也拜訪一下。

第一次,門衛說沒有預約,不允許進入,聯繫對接人電話無果。

第二次,終於放我進去了,沒有坐下來溝通,而是讓我自己在二樓參觀展覽,這個展覽展示是共產黨的歷史,有很多珍貴的文獻都在此次展覽中展出,這麼豐富的展覽為什麼沒有人知曉,沒有人來參觀?

上網查了下這個展覽開幕的新聞,在當天報紙的一個角落發現了這則新聞,這種宣傳恐怕真的很難到達受眾,市民可能都不知道這裡有展覽,那麼這就是一條無效信息。

展廳內安靜的可以清晰聽到自己的呼吸聲,甚至展櫃上都已經積了一層灰,這也是耗費了許多人力、財力精心辦的展覽,為什麼就沒有發揮它的價值呢?

參觀完,通過梳理近年來的報道,我發現新聞報道都是一條几百字的消息稿而已,沒有發掘出展覽本身的新聞價值,於是自己做了一些新聞策劃,比如通過H5、全景圖片、視頻等形式來把展覽展現在市民的面前,讓展覽真正的“活”起來。

帶著滿滿的準備,在與史志辦領導接觸將近半年的之後,第一次走進史志辦領導的辦公室。領導不愧是搞歷史研究的,學富五車,我還是太年輕了。

一下午的時間,跟著這位領導學習了很多,交流的也很愉快。嚴謹一詞是我這個下午的收穫,這也許就是做記者的好處吧,能跟許多優秀的人打交道,而且這些優秀的人身上的發光點很值得去學習。

想法很多,但是實現起來真的很難。新聞是報道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事實,而史志辦都是過去發生的事情,想要在媒體上重新呈現難度很大。報紙首先是百分之百發不了的,發新媒體的話就要不計成本,一篇新媒體稿件20塊錢,而要投入的精力遠超20塊,我一個人是做不到,要協調攝影、新媒體等部門來一起完成,最關鍵的是耗費巨大精力做的東西不一定能夠發出來,這才是最苦惱的。

隨著一個個想法被現實打敗,又加上一些雜事,想要在檔案局、史志辦實現的專題的報道一直沒有推進,也一直推不動。

關工委

第一次看到這個單位的名字,有點蒙,不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查到全稱,自己只能苦笑了,我們報紙一般都只發市級別的新聞,這個單位看來也是難報道了。

關工委的線口對接倒是很順利,接線第二天就通知去他們單位開新聞通氣會,通過這個會我瞭解到這個機構裡面全都是退休人員,裡面不乏一些為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老幹部,退休了依然在發光發熱,很值得報道啊!感覺像是發掘新聞富礦一樣!

回去一查,這些優秀得退休幹部早已在媒體上報道很多次了。既然在報紙上報道過了,那我就用新媒體的形式去呈現,計劃策劃一個專題報道。

一個很尷尬的問題出現了,現在的媒體融合都是假融合,一張皮,兩個考核標準,我所屬的部門跟新媒體部門是平行部門,在新媒體開設一個專題報道可能要涉及很多手續。

另外,這個關工委的工作人員可能就覺得自己是個養老部門吧,想要獲取一些優秀退休幹部的名單以及聯繫方式,每次都是電話那頭答應的好好的,過一陣早把這事給忘記了。我只能通過一些日常活動去儘量積累一些老幹部的聯繫方式,以便從中優中選優,做一個完整的新聞策劃。

新聞策劃在自己的積累中慢慢成稿,本來想要在今年向領導申請批准,最終流產,具體原因以後會慢慢解釋。

市臺辦

折騰一圈,總算有一個對於我來說像樣的線口單位。負責對接宣傳的處長人很好,我們之間配合新聞報道很默契,也非常感謝這位領導對我工作的支持。只要我提出的要求能夠滿足的,他都盡力的去找資源幫助我打成。

有兩個大型的活動,我都甚至都以工作人員的身份參與到其中,並拉上攝影部的小夥伴策劃各種新聞報道,做出來的視頻點擊量都達20W+,新聞產品由於考評機制的限制,雖然沒算我一分稿分,但是成就感也是爆棚。

臺辦的活動也是少之又少,只能策劃。適逢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發佈,可以結合熱點,策劃一組臺灣人在當地發展享受了臺辦的哪些惠民政策,這也是一個很新鮮的點,沒有人報道過,於是我寫了一個新聞策劃,各種原因,最終也是停滯狀態。

理想真的很豐滿,現實真的很骨感!

這段跑線經歷真的讓我成熟很多。

第一,分到手上的線,真的是死線。別人跑的線發生的都是新聞,而我只能翻舊聞。

第二,想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現實會有很多條條框框束縛住我,我都不知道如何去掙脫,也許這才是真實的社會。

第三,我自己真的怕自己到最後隨波逐流了,最後變得越來越普通。

我不想要做一個只會複製、粘貼的記者,我想要做一個有思想的記者!

最重要還要有個堅定的信念,來保證自己在這條路上堅持下來!

新聞真的需要理想來支撐,沒有面包、牛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