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闻真的需要理想来支撑,没有面包和牛奶

做新闻真的需要理想来支撑,没有面包和牛奶

新闻路上饥肠辘辘

今年7月,山西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三晋都市报》和《发展导报》在头版宣布明日起休刊、停更。而这也不是第N个宣布停刊的纸媒,传统媒体进入了“寒冬”时代。

“这个月我们报社的广告经营同比又下滑了。”

“现在谁还在看报纸。”

“我们app上的阅读量都是假的,看后台阅读量都是0。”

……

这样的话题已经成为了部门每周例会上不可避免的话题,媒体本来是吸引大家来凑热闹的,没曾想自己办的报纸都不想看,(报纸都变成了吃饭时才想起来用的垫桌纸。)报纸变成了媒体人的自嗨品!

为什么还有人依然义务反顾的选择记者这个职业,一个有时都会自我怀疑的职业?

对于我这个在记者行业还没待多久的人来说,想要通过报道在社会上掀起一片波澜恐怕是有点难度的,我进入这个行业的初心——想更清晰的看清这个世界的“颜色”,唯有这一点足以支撑我在这个人人逃离的行业坚持下去,或许哪一天我看够了,看腻了,我也会逃离这个“冰窖”。

记者生涯从跑线开始

进入报社没多久,部门主任就给我分了几条线。跑线是一个记者的基本功,只有把自己所负责的线口跑活了,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尽管领导给分的不是什么好线,但是接到手上了,还是要努力把工作做好)

档案局

“我们单位没什么可报道的!”

第一次跟自己线上的领导打电话对接时,就吃了闭门羹。电话不接,我就发短信,刚入职我多的是热情,始终没有在那家单位挖掘出新闻资源。尝试过关注线口单位发布信息的平台,将一些信息、通知变成新闻稿件来发,希望能够得到线口单位的注意,无奈当时的一把手不重视宣传工作,事实是他们真的没有什么新闻,这家单位搁浅!

史志办

“要报道好我们单位的工作,你可要经常来,多看多学习,才能准确做好我们的报道。”

这家单位跟档案局很近,拜访完档案局,我想着到史志办也拜访一下。

第一次,门卫说没有预约,不允许进入,联系对接人电话无果。

第二次,终于放我进去了,没有坐下来沟通,而是让我自己在二楼参观展览,这个展览展示是共产党的历史,有很多珍贵的文献都在此次展览中展出,这么丰富的展览为什么没有人知晓,没有人来参观?

上网查了下这个展览开幕的新闻,在当天报纸的一个角落发现了这则新闻,这种宣传恐怕真的很难到达受众,市民可能都不知道这里有展览,那么这就是一条无效信息。

展厅内安静的可以清晰听到自己的呼吸声,甚至展柜上都已经积了一层灰,这也是耗费了许多人力、财力精心办的展览,为什么就没有发挥它的价值呢?

参观完,通过梳理近年来的报道,我发现新闻报道都是一条几百字的消息稿而已,没有发掘出展览本身的新闻价值,于是自己做了一些新闻策划,比如通过H5、全景图片、视频等形式来把展览展现在市民的面前,让展览真正的“活”起来。

带着满满的准备,在与史志办领导接触将近半年的之后,第一次走进史志办领导的办公室。领导不愧是搞历史研究的,学富五车,我还是太年轻了。

一下午的时间,跟着这位领导学习了很多,交流的也很愉快。严谨一词是我这个下午的收获,这也许就是做记者的好处吧,能跟许多优秀的人打交道,而且这些优秀的人身上的发光点很值得去学习。

想法很多,但是实现起来真的很难。新闻是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而史志办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想要在媒体上重新呈现难度很大。报纸首先是百分之百发不了的,发新媒体的话就要不计成本,一篇新媒体稿件20块钱,而要投入的精力远超20块,我一个人是做不到,要协调摄影、新媒体等部门来一起完成,最关键的是耗费巨大精力做的东西不一定能够发出来,这才是最苦恼的。

随着一个个想法被现实打败,又加上一些杂事,想要在档案局、史志办实现的专题的报道一直没有推进,也一直推不动。

关工委

第一次看到这个单位的名字,有点蒙,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查到全称,自己只能苦笑了,我们报纸一般都只发市级别的新闻,这个单位看来也是难报道了。

关工委的线口对接倒是很顺利,接线第二天就通知去他们单位开新闻通气会,通过这个会我了解到这个机构里面全都是退休人员,里面不乏一些为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干部,退休了依然在发光发热,很值得报道啊!感觉像是发掘新闻富矿一样!

回去一查,这些优秀得退休干部早已在媒体上报道很多次了。既然在报纸上报道过了,那我就用新媒体的形式去呈现,计划策划一个专题报道。

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出现了,现在的媒体融合都是假融合,一张皮,两个考核标准,我所属的部门跟新媒体部门是平行部门,在新媒体开设一个专题报道可能要涉及很多手续。

另外,这个关工委的工作人员可能就觉得自己是个养老部门吧,想要获取一些优秀退休干部的名单以及联系方式,每次都是电话那头答应的好好的,过一阵早把这事给忘记了。我只能通过一些日常活动去尽量积累一些老干部的联系方式,以便从中优中选优,做一个完整的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在自己的积累中慢慢成稿,本来想要在今年向领导申请批准,最终流产,具体原因以后会慢慢解释。

市台办

折腾一圈,总算有一个对于我来说像样的线口单位。负责对接宣传的处长人很好,我们之间配合新闻报道很默契,也非常感谢这位领导对我工作的支持。只要我提出的要求能够满足的,他都尽力的去找资源帮助我打成。

有两个大型的活动,我都甚至都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到其中,并拉上摄影部的小伙伴策划各种新闻报道,做出来的视频点击量都达20W+,新闻产品由于考评机制的限制,虽然没算我一分稿分,但是成就感也是爆棚。

台办的活动也是少之又少,只能策划。适逢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发布,可以结合热点,策划一组台湾人在当地发展享受了台办的哪些惠民政策,这也是一个很新鲜的点,没有人报道过,于是我写了一个新闻策划,各种原因,最终也是停滞状态。

理想真的很丰满,现实真的很骨感!

这段跑线经历真的让我成熟很多。

第一,分到手上的线,真的是死线。别人跑的线发生的都是新闻,而我只能翻旧闻。

第二,想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现实会有很多条条框框束缚住我,我都不知道如何去挣脱,也许这才是真实的社会。

第三,我自己真的怕自己到最后随波逐流了,最后变得越来越普通。

我不想要做一个只会复制、粘贴的记者,我想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记者!

最重要还要有个坚定的信念,来保证自己在这条路上坚持下来!

新闻真的需要理想来支撑,没有面包、牛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