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管理作业专项审计

印章管理作业专项审计

一、现场抽查印章的保管情况:

1、核实各印章是否在其指定的保管人处;是否存在印章丢失、或不在指定的保管人处的情况。

2、印章保存状况是否良好,是否存在损坏的情况。

3、一级印章(公章、法人章等)的存放地点是否存放在保险柜中,并锁住,除印章保管人员外,其他人员无法取得。

4、每种印章是否仅有一枚,是否存在两枚以上的情况。

5、针对印章的保管,公司是否制定相关制度予以规范。

二、印信申请:

1、调取制作印信申请资料,包含印信制作申请单、公安局出具的刻章许可证明:

(1)审核印信的制作是否经公安部门审核批准,是否经公司内部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如印章管理部门、法务部门、财务部门等。

(2)印章因印模磨损或损毁的,是否填写制作印信申请单,并注明申请换发的印章类型、换发的原因、以及换发的日期。

(3)印章因遗失或灭失的,是否向印章登记机构报备,依法公告作废;并填写制作印信申请单,注明补发原因、印章类型、补发印章的日期等。

(4)印章存在遗失或灭失的,是否追究印章保管人员相关责任。

2、调取印章缴销(注销)相关资料:

(1)审核若为制作新印章更换旧印章的,印章管理部门是否及时收回旧印章并统一缴销;即时可视为换发新印章的同时,收回旧印章,不得同时存在两枚印章。

(2)若未及时收回并缴销的,核实其是否存在正当理由,并经相关部门领导人员审核批准。

(3)印章保管人员是否填写印章缴销相关记录,明确旧印章的注销日期。

(4)公章销毁的是否是交由刻章处销毁,并报公安局备案;公章、法人章、财务专用章等印章销毁后,是否及时去开户银行办理变更手续。

(5)启用新印章,印章保管人员是否填写制发印信申请单,明确新印章的启用日期。

三、印章管理:

1、调取公司印模备查明细表:

(1)审核公司各种印信制发后,由否由管理/行政部门统一编制公司印模备查明细表,注明印章类型、印章保管人、启用日期等。

(2)印章保管人若存在变动,印章存在更换、或其他印章信息存在变动的情况,是否及时登记公司印模备查明细表备案。

2、调取印章携带外出申请及相关资料:

(1)若因工作需要将一级印章携带外出使用的,相关人员是否填写印章携带外出的申请,并经其所在部门负责人、印章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核批准。

(2)印章携带外出申请是否注明印章用途、需用印的文件名称、外出携带人员名称、归还日期等信息;核实印章是否及时归还。

(3)若存在财务专用章、发票专用章需携带外出的情况,审核财务部门负责人是否指定财务人员协同随行;指定随行的财务人员是否为出纳;若为出纳则存在不合规,容易存在舞弊风险。

3、调取印章盘点表及相关资料:

(1)抽查公司印章盘点表及相关记录资料,核实各印章保管部门是否对印章执行盘点;盘点的方式不限于账盘、物盘、全盘、抽盘等。

(2)若盘点方式为账盘的,核实各印章的使用、保管部门是否根据实际盘点结果制作印章盘点表,经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并抄送印章制发主管单位审核。

(3)公司是否存在相关制度,要求定期(每月)盘点公司印章,不定期抽查盘点公司印章保管情况。

4、调取印章移交手续资料:

(1)若印章保管人员需办理请、休假,是否由印章管理部门负责人指定人员与印章保管人员办理印章委托、移交管理相关手续事宜,并由印章管理部门负责人指定监交人进行监督;移交手续中是否明确交接人、监交人、交接时间、保管人等信息。

(2)财务专用章的保管人员设置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出纳、或单位最高主管保管的不合理现象。

(3)财务专用章的保管人与法人专用章的保管人是否为同一人;若为同一人,则存在舞弊风险。

5、调取印章保管承诺书:

(1)审核公司是否制做《印章保管承诺书》,要求印章保管人员签署,以规避印章的管理、使用相关风险;并由印章统制部门存档管理;若发生印章保管人员变动,核实变更后的印章保管人员是否签署《印章保管承诺书》。

(2)公司是否存在相关制度、规定,要求印章保管人员须签署印章保管承诺书;

6、调取用印申请流程、用印登记明细表、已经用印的文件资料,如合同、发票、协议、通知书等:

(1)审核文件资料用印之前,是否由用印部门相关人员提出用印申请单、用印申请流程等,经部门负责人审核批准,并经公司法务、印章保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主管人员会签审核批准;核实是否存在未经部门负责人及其他部门会签即用印的情况;是否存在先用印后补交用印申请、补提用印流程的情况。

(2)结合用印登记明细表、用印申请、用印流程等,核实是否存在用印申请/用印流程与用印登记明细表不匹配的情况;是否存在印章保管人员针对用印情况,未及时填写用印登记明细表的情况。

(3)抽查已用印的文件资料,审核公司印章使用是否合规,是否存在空白的合同、发票、委托书、协议、通知书、通告书等,未注明具体的事项、具体的单位对象等用印的情况。

(4)审核公司的用印流程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合同协议类文件资料,未走合同审批流程,而直接用印的情况。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