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地主只是“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你以为地主只是“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古代史不好学, 因其与我们相隔太久,且生活日用、制度思想都有很多差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个可能熟悉,也有可能存在误解的概念——租佃制

即,中国古代的地主和佃农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

你可能认为地主是这样的:


你以为地主只是“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又或者:


你以为地主只是“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言归正传,租佃制的概念倒是不难理解。

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农民的制度。

简单解释,地主拥有大量土地,将土地租给无地或少地农民(称为佃农,或佃户)来耕种并收取地租的制度。

故,传统上,我们认为租佃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取介于奴隶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社会形态之意)的主要生产关系,是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敲黑板,这种理解并没有错,但失之简单。

林老师通过一个小故事来帮你加深对其理解。

走着!




清朝时的四川地区,有一个地主老王,把自己的土地卖掉,甘愿作老李家的佃户。

这是为什么?不仅你感到不解,老李也觉得奇怪,于是,就问老王为啥好好的地主不做,偏要来做我的佃户,难道我风流倜傥,深得人心嘛?

老王答:非也!

我们老王家祖上也是大地主啊——祖上曾置田千亩!

而我们四川地区有有个风俗,就是老子去世了几个儿子要分地(敲黑板,这种习俗绝不是四川地区独有,学界将其称为众子均分制,并以此来论证中国古代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兼并很难不断扩展)

到我老王这一代,就分了十亩地!

十亩地要说呢,也勉强可以养家

但是还要给官府缴纳田租

不仅要缴纳田租,还要承担义务劳动,这我老王也都认了

但官府时常还要摊派杂役(打扫、抬轿等)

上级来检查了,还要提供吃喝、孝敬。实在难以承受

而如果把这十亩地卖了,得来的钱作为押金,可以承租百亩

虽然,你老李拿走五成,但我规模扩大了啊!

更为关键的是,我成为佃户之后(不再是编户齐民),免掉了官府的田租、徭役及各种摊派

家里的劳动力就可以再搞一些副业,不仅温饱有余,还可以积累一些财富,这不是很爽的事情吗?

老李听完,乐了:要按你这么说,我也应该把地给卖了!

老王说:老李你呀不用这么做!

你曾经是高官呐!照例免于徭役,至于各种摊派啊,官府也不敢为难你

你只须要确保子子孙孙都当官,不然啊,就要沦为我辈啦!

老李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他可能会想起一首诗: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稻梁谋


上述案例绝非子虚乌有,但亦不可转而认为——佃农生活不错啊!租佃制下地主和佃户各得其所,其乐融融呢

非也!其实从刚刚老王与老李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租佃制下的剥削还是很严重的

想租地,要交押金——佃户不是你想当,想当就能当!

不仅如此,很多时候,几家竞租一块地时,在押金之外,很多人还会再拿一笔钱给地主,以表示其将地租给自己的感谢

除此之外,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也要给地主帮忙干活,并带一些礼物

而且,收成五五分,也不低啊!

老王之所以选择将这些剥削全部扛下来,是因为官府给的压力更大

实为两害相权取其轻也


但是,林老师又要“但是”了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得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当然,反抗也是要有条件的

比如在大乱之后,人少而地多,这个时候佃农们就占据优势

地主为了避免田地撂荒,颗粒无收,对佃农就比较客气

不仅要好言相劝,还要在劳作后招待酒肉,而且还要减地租

又或者,请看高考真题: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还有一些地方的佃农组织化程度比较高——集体抗租

比如本来是要交五成,我们几家一合计,就交三成!

更狠的是,如果有某个佃农比较诚信,准备按照约定交纳,其他佃农会对其一顿胖揍!并烧其粮食,毁其房屋。

不过,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很多地主选择到城市享受生活

也不得不放松了对佃农的控制

主要表现在上交的地租由分成租转为定额租(主要在江南地区)

分成租,顾名思义,根据收成按比例上交(比如前述五五分成)。在分成租下,地主要时常去了解佃户耕种的情况,在收获时要现场监督,确保佃户没有欺瞒。这样的话,地主对佃户的控制就比较强

你想想,周扒皮为啥要半夜鸡叫?

但定额租,就不一样了,事先根据土地肥瘦、一般年景下的收成,约定一个固定的数额,之后,地主不必控制佃农(到城里享受生活了,也不方便控制),收获时按约定交纳即可(周扒皮也轻松了)

这里有一道高考题,即从此背景出发命制:

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讲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可以对租佃制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租佃制的确是中国古代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但很多时候,要看到农民、地主与官府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而非简单的租佃关系

除此之外,要理解“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地主与佃农之间的关系要与一时一地的大环境、大背景相结合

历史具有复杂性,切不可以简单的、凝固的理解来生搬硬套

恰恰相反,应该立足史实,不断思考,这样才能加深对历史的认识,也才能更好的应对高考

可能有同学会说:这历史也太难了!我到底应该站地主,还是站佃农?!

而林老师想说:难道现实就简单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