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地主只是“我胡漢三又回來了”?

你以為地主只是“我胡漢三又回來了”?

古代史不好學, 因其與我們相隔太久,且生活日用、制度思想都有很多差異。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個可能熟悉,也有可能存在誤解的概念——租佃制

即,中國古代的地主和佃農究竟是怎樣一種關係?

你可能認為地主是這樣的:


你以為地主只是“我胡漢三又回來了”?

我胡漢三又回來了!!

又或者:


你以為地主只是“我胡漢三又回來了”?

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

言歸正傳,租佃制的概念倒是不難理解。

中國封建社會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給農民,從而剝削農民的制度。

簡單解釋,地主擁有大量土地,將土地租給無地或少地農民(稱為佃農,或佃戶)來耕種並收取地租的制度。

故,傳統上,我們認為租佃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取介於奴隸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之間的社會形態之意)的主要生產關係,是地主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

敲黑板,這種理解並沒有錯,但失之簡單。

林老師通過一個小故事來幫你加深對其理解。

走著!




清朝時的四川地區,有一個地主老王,把自己的土地賣掉,甘願作老李家的佃戶。

這是為什麼?不僅你感到不解,老李也覺得奇怪,於是,就問老王為啥好好的地主不做,偏要來做我的佃戶,難道我風流倜儻,深得人心嘛?

老王答:非也!

我們老王家祖上也是大地主啊——祖上曾置田千畝!

而我們四川地區有有個風俗,就是老子去世了幾個兒子要分地(敲黑板,這種習俗絕不是四川地區獨有,學界將其稱為眾子均分制,並以此來論證中國古代一般意義上的土地兼併很難不斷擴展)

到我老王這一代,就分了十畝地!

十畝地要說呢,也勉強可以養家

但是還要給官府繳納田租

不僅要繳納田租,還要承擔義務勞動,這我老王也都認了

但官府時常還要攤派雜役(打掃、抬轎等)

上級來檢查了,還要提供吃喝、孝敬。實在難以承受

而如果把這十畝地賣了,得來的錢作為押金,可以承租百畝

雖然,你老李拿走五成,但我規模擴大了啊!

更為關鍵的是,我成為佃戶之後(不再是編戶齊民),免掉了官府的田租、徭役及各種攤派

家裡的勞動力就可以再搞一些副業,不僅溫飽有餘,還可以積累一些財富,這不是很爽的事情嗎?

老李聽完,樂了:要按你這麼說,我也應該把地給賣了!

老王說:老李你呀不用這麼做!

你曾經是高官吶!照例免於徭役,至於各種攤派啊,官府也不敢為難你

你只須要確保子子孫孫都當官,不然啊,就要淪為我輩啦!

老李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他可能會想起一首詩:

書中自有黃金屋

書中自有顏如玉

書中自有千鍾粟

書中自有稻梁謀


上述案例絕非子虛烏有,但亦不可轉而認為——佃農生活不錯啊!租佃制下地主和佃戶各得其所,其樂融融呢

非也!其實從剛剛老王與老李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租佃制下的剝削還是很嚴重的

想租地,要交押金——佃戶不是你想當,想當就能當!

不僅如此,很多時候,幾家競租一塊地時,在押金之外,很多人還會再拿一筆錢給地主,以表示其將地租給自己的感謝

除此之外,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也要給地主幫忙幹活,並帶一些禮物

而且,收成五五分,也不低啊!

老王之所以選擇將這些剝削全部扛下來,是因為官府給的壓力更大

實為兩害相權取其輕也


但是,林老師又要“但是”了

偉大領袖毛主席說得好: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當然,反抗也是要有條件的

比如在大亂之後,人少而地多,這個時候佃農們就佔據優勢

地主為了避免田地撂荒,顆粒無收,對佃農就比較客氣

不僅要好言相勸,還要在勞作後招待酒肉,而且還要減地租

又或者,請看高考真題: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農村的變化時說,百年前的僱工“戴星出入,俗柔順而主令尊”,如今“驕惰成風,非酒食不能勸”“夏必加下點心,冬必與早粥”。這一變化反映了

A.市鎮經濟與手工業的發展

B.政府積極推行重農政策

C.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D.農業中人身依附關係強化

還有一些地方的佃農組織化程度比較高——集體抗租

比如本來是要交五成,我們幾家一合計,就交三成!

更狠的是,如果有某個佃農比較誠信,準備按照約定交納,其他佃農會對其一頓胖揍!並燒其糧食,毀其房屋。

不過,到了明清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很多地主選擇到城市享受生活

也不得不放鬆了對佃農的控制

主要表現在上交的地租由分成租轉為定額租(主要在江南地區)

分成租,顧名思義,根據收成按比例上交(比如前述五五分成)。在分成租下,地主要時常去了解佃戶耕種的情況,在收穫時要現場監督,確保佃戶沒有欺瞞。這樣的話,地主對佃戶的控制就比較強

你想想,周扒皮為啥要半夜雞叫?

但定額租,就不一樣了,事先根據土地肥瘦、一般年景下的收成,約定一個固定的數額,之後,地主不必控制佃農(到城裡享受生活了,也不方便控制),收穫時按約定交納即可(周扒皮也輕鬆了)

這裡有一道高考題,即從此背景出發命制:

乾隆時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異縣,地畝山場皆委之佃戶”。蘇州甚至出現“土著安業者田不滿百畝,餘皆佃農也。上田半歸於郡城之富戶”。由此可知,當時江南

A.土地所有權變更極為頻繁

B.農業生產利潤微不足道

C.個體農耕為主要生產形式

D.農業中商品化生產普遍


講到這裡,我們基本上可以對租佃製做一個簡單的小結

租佃制的確是中國古代地主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

但很多時候,要看到農民、地主與官府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而非簡單的租佃關係

除此之外,要理解“一切以時間地點為轉移”。地主與佃農之間的關係要與一時一地的大環境、大背景相結合

歷史具有複雜性,切不可以簡單的、凝固的理解來生搬硬套

恰恰相反,應該立足史實,不斷思考,這樣才能加深對歷史的認識,也才能更好的應對高考

可能有同學會說:這歷史也太難了!我到底應該站地主,還是站佃農?!

而林老師想說:難道現實就簡單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