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五品邮:施蛰存先生的一封亲笔信

2012/8/30施蛰存先生的一封亲笔信


启五品邮:施蛰存先生的一封亲笔信


家父郑道传(1919-2002)和家母陈兆璋(1923-2010)是厦门大学内迁闽西山城长汀时期(1938-1946)的流亡学生。著名文学家施蛰存先生(1903-2003)在1940-1945年于厦门大学讲授国文,并担任学生文学社团“木刻与诗歌”、“笔会”的指导。家父家母因为爱好文学,是上述社团的骨干,与施先生关系较为密切,在特殊的时期结下了珍贵的厦大师生情谊。大学毕业后家父家母一直与施师有书信来往,家父分别于1961、1966和1985年三次赴上海探望过施师,家母也于1984年探望过一次,这些情况家母后来写成散文《五十年后怀恩师》,发表于《厦门大学1946级级友毕业五十周年纪念特刊》(1996年10月福州版)一书里,后被《凤凰树下——我的厦大学生时代》(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收入。我也有记录这一师生关系的散文《汀江梅林梦难断》被陈子善收入《夏日最后一朵玫瑰——忆施蛰存》(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

最近我在捐赠父母亲的老书旧纸里发现一封施先生1983年的亲笔信,该信用的是《词学》编辑部的稿纸,该刊由施蛰存亲自筹划创办,1981年11月创刊,据悉他“将创办、编纂《词学》视作自己学术生命的一部分,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同样重视。” 1施老在信中侃侃而谈,提及40年前的老学生如数家珍,如叙家常,整封信的书写笔迹娟秀,字字珠玑,满满一纸,一气呵成,字里行间展露出改革开放初期施先生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以及那正在穿透阴云的时代阳光:

道传2、兆璋3:

水仙四球已辗转递到,外四球亦已转交万先生4,每年都曾惠赐漳州名产,甚感甚感,可惜我的房子尚未落实政策,现居三间都是北房,不见阳光,种水仙条件不够,每年都开得不好,只望今年能收复南房或迁居新厦,可占叶茂花香,不负雅意。

承示朱一雄夫妇5地址,很好,我会即写个信去。

涂元渠6故去,使人哀悼,去年我儿子蓬到泉州去,承他招待,想不到一调福州,即患不治之疾,不知他如果不去福州会不会免此一劫,金珍玉7有信来,我送了一个花圈去,不足以致悼念之情。

我去夏到陕西、山西、河南去走了一转,今年暑假想到南方去看看,很可能到厦门来叙旧。

道传现在还工作否,念念,郑朝宗8处望代致候。

郭成九9在上海,月前来过,苏仁俪10、陈欢熹11在无锡,也有联系,我即将把一雄的地址,抄给仁俪。

我一切如旧,谢谢你们的关注,年此即贺

新禧。

施蛰存

1983、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