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留在基因里的自愈程序

这个社会“文艺”是不是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呢?它不能带来利益,不能带来人脉,在成功学上它不具有任何意义。人们不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阅读一本书、画一幅画、聆听一首歌曲、谈论一个话题上了。也许越是“文艺”就会越想要去探究某些东西,到最后发现这些东西是和文明进程是相悖的,所以越思索就越清醒,越清醒就越痛苦,越痛苦就越是和周边格格不入,越是格格不入就越孤单。归根结底是人们惧怕一切所带来的孤独,不是怕被这个世界遗弃,是怕再也不爱这个世界了。

所以我们的周末文化沙龙暂时搁浅了……,放眼望去同城类似的文化活动还真没有成功的,不知道其他城市的会不会是这样……

那到底是应该迷糊还是应该清醒呢?如果选择“迷糊”,就这样随波逐流,跟随世俗所设定的轨迹前行即可,虽然可能最终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但行尸走肉也省去了想法过多带来的负担只需要考虑口腹之欲即可,这样就算是算犯错也是整个种族犯的错,如果到最后真需要为这个错买单,那个时候或许自己早已化为尘土,那整个种族的兴衰存亡好像和自己关系也不大。眼前的存亡不应该才是最大的事吗?为了存亡而犯的错不是错,只是自然规律中的其中一种而已。

但人真的会甘于成为“行尸走肉”吗?不会,人类如果只满足口腹之欲的话就不会有今天了,所以也不是迷糊或清醒的问题,也不是“谁的错”的问题。

《看理想》里《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人类起源单元中有一个庄子讲的故事:

中央之帝叫做混沌,南方之帝和北方之帝到混沌这里来玩,被招待得非常好,两人就想着要报答一下混沌,混沌没有七窍,为了感谢混沌就决定帮混沌凿七窍,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混沌代表朴素的田园时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的思想、感知也开始丰富,人便开始有了欲望,原本浑然同一的心智、感觉、好恶开始分化,朴素和混沌就消失了。

老子叹息,单纯的心思消失,才鼓励讲道德,道德不灵了,就开始讲仁爱,仁爱也没有了就开始讲义气。

王东岳先生曾说,人类文明越进步,道德就越败坏。所以人类的发展和进化到底是文明还是不文明呢?曾经在四川博物馆观看那些曾经的文明遗迹,我发现所有文明的体现都和“杀戮”有关。仿佛在人类的命运里就是需要牺牲一部分生命去成全另一部分生命的,所以牺牲森林成全了城市,牺牲了纯朴的心性成全了复杂的人性,牺牲了其他物种成全人类的生存……

有人说,人类现世的智慧说不定其实只是为地球生命发展进行试错罢了。在我看来或许万物皆有定律,人类的出现可能也是协助自然走向完结,以便诞生一个新世界开启下一段历程。还有种猜想就是人类可能只是一场实验中的被观察者之一,所以我们的结局还尚不可知,它取决于每一段历程人类的动作。

随着人类的思想、感知开始丰富,产生的不仅有欲望,还有反思,而反思是从人类对于生命的思索中产生的,人类将这些“思索”用文字、图像、声音等方式记录下来,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审美”。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工业发展”就像是一次次的程序升级,而“文艺发展”就像是程序补丁。前者曾强肉体感观,后者延申灵魂触觉。

工业发展和文艺发展总是亦步亦趋,当人类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回“文艺”上时,说明人类的生命体程序已经出现了Bug,“文艺”的启动只是一种自救手段。如果说人类真的是只是为地球生命发展进行试错的话,“文艺”就是人类自己衍生出的一种纠错手段。如果我们真的只是其他高级文明实验中的观察对象之一的话,人类的结局并没有被预设,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最终的结局,“文艺”也是决定最终结局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味地跟随着肉体感观的话,人类自身的视角也仅有前方或别人的项背。“文艺”却可以带领灵魂超越肉体的限制,多角度地看待这个世界。毕竟所谓“前方”也是根据方向定位而言的。虽然人类最终的命运会怎样,可能都无法看到,也可能会有侥幸心里自己也许也不会经历最终的命运,但是就像蝴蝶效应一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动作都可以决定最终的结果,也许会觉得到结局那一天自己兴许碰不上,但命运的从来不是人类自己可以左右的。

确实越是喜爱文艺就会越觉得孤独,因为你在前行的人群里驻足回首了,你看到了这个世界一些存在于自身文化审美之外的东西。你怕再也不爱这个世界了,反而是因为你太爱这个世界了。所以“文艺”并不贬义,它也并不和发展相悖,它是祖先留在人类基因中的一个自愈程序。

“文艺”是留在基因里的自愈程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